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心中的少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永信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富有个性的人物,他,不是哲学家,却比一般哲学家想得更多,他,不是社会活动家,却比社会活动家走得更远,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他就是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

本书是释永信以自述的形式,向你描述他心中的少林,从中可以体会他“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既有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仰,也有对师父行正方丈的精神继承,更有对佛教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模式的探索。

内容推荐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

全彩印刷,近300幅珍贵图片,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释永信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迄今已1500多年,既是佛教重庙、禅宗祖庭,又是武学圣地;如今,少林寺更是走出国门,名播海外,“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媒体的断章取义、坊间的各种传闻使得少林寺处在舆论漩涡之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更是饱受争议。

为了解开公众心中的疑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少林寺,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并出版了《我心中的少林》一书。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亲自执笔,首度向公众讲述自己与少林的深厚缘分,解读对当下少林寺及佛教生存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描绘他心中的少林。读者从中可以感知几代少林僧人为了传承少林文化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可以找寻出释永信的心路历程,对他及少林寺的所作所为有深入的了解。

本书还选取了近300幅珍贵图片,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少林文化。

目录

出版缘起

1.我出家的故事很平常

2.我的师父行正方丈

3.师父教我真心向佛,踏实做事

4.我练功夫

5.少林功夫是“武术禅”

6.电影《少林寺》

7.重现昔日皇家寺院建筑气势

8.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9.看准的事情我会努力去做

10.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11.率团访台

12.“少林寺日”在美国

13.少林寺与日本的渊源

14.普京总统到少林

15.在海外的少林文化中心

16.千年不变的禅修

17.盛世重光琉璃戒坛

18.开启智慧,点燃心灯

19.慈悲喜舍,成就未来

20.佛教给众生带来的是法益,不是利益

21.动身,不动心

22.我是宗教界的人民代表

23.寻找今天的生存模式

24.原则问题不让步

25.我心中的少林

少林大事记

试读章节

8.找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胜境

1999年8月,我成为少林寺的方丈。但这种喜悦之情转瞬即逝,接踵而来的,却是不断的烦恼,这也验证了佛法所说,烦恼即为菩提。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

当然,能做到以苦为乐也是一种享受。

我每年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外面,看得多,见得多,势必想得也多。跟世界很多国家的主流社会都有接触,跟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也有交流。所到之处,看在眼里,想到心里。他们有不如我们的地方,但也有许多超过我们的地方。很多事物的发展,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想到。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你已经开始做了,别人往往就会不理解。所以,一次我对采访我的媒体人说,不是我太入世,而是我太超前。

中国的山山水水美不美?我们嵩山的地理环境好不好?我看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比,都不会差。中原独秀的嵩山,有着世界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尤其是在中国,很难找到春夏秋冬四季如此分明的地方。

二十四节气当然早就有了,在《春秋》书中,已有许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记载,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但各地的二十四节气都不一样,都不统一。现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是谁定的呢?据说是唐朝李隆基。当时他派遣了一批天文专家,到全国采集数据,最后在离少林寺几公里的会善寺,确立了现在沿用的二十四节气。这个会善寺和少林寺关系很密切,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是少林寺的下院。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嵩山的环境远看很美,很令人向往,但近看却不行,乱得不忍心看。少林寺门前被一条杂乱的商业街包围着,除了寺庙中的几个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大殿之外,少林寺两边的配殿、厢房等古建筑群,都被周围现代的建筑给淹没了。

当时,在这个狭窄的小山沟里面,竟然有30多家武校,2个行政村,多个政府单位,数不清的商铺,将近2万多人,而少林寺的常住院里面不到100个僧人。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少林寺的生存环境、文化空间几乎都没有了。

我担心的是,如果少林寺在嵩山的空间没有了,那么少林寺在中国、在世界的空间也将会失去。天长日久,谁还愿意到你这个又脏又乱的地方来?少林的文化“牌”还怎么打?人们不禁会问:我们心中期望看到的“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佛教圣地在哪里?

当时我心里想,不是让少林寺搬出去,就是请当地群众搬出去,否则,少林寺在这种环境下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少林寺留在原地更有利于发展。但这样大的一个拆迁工程,涉及到这么多人的切身利益的事,在政府准备不足、实施方案不周全、群众认识不到的前提下启动,真是难上加难。

那时,我来到少林寺近18年了,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父老乡亲也已熟悉。

光绪三年,河南大旱,周围几个县的农民都逃荒到少林寺,少林寺开仓放粮,舍粥充饥。逃荒要饭的灾民,走投无路,就在少林寺周围留了下来,先是成为少林寺的佃户,土改后成为了居民。

在少林寺周围居住的,还有很多是与少林寺有关的僧人。少林寺是子孙寺庙,围墙以内叫常住院,围墙以外是少林寺的各个门头。按照家族的传承,门头僧都在围墙以外居住。土改的时候,不少年轻僧人还俗了,门头所剩的老弱病残都到围墙以内的常住院住,围墙以外的住房,全都分给当地的佃户,其中不少是还俗的僧人。

少林寺的寺庙内外,看似两个世界,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少林寺在困难时,有不少僧人是借住在周围群众家里的,这种养育之恩,师父当时就关照,不能轻易忘记。  改革开放以来,少林寺日新月异,来的人多了,老百姓经商了,有钱了,就把瓦房拆掉盖平房,平房拆掉盖楼房,整个少林寺围墙以外,最高的房子有4层之高。他们正向往着依托少林寺,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少林寺如今却要搞拆迁,要把群众搬出去,这路走得通吗?政府会支持吗?但任其发展,少林寺的明天又在哪里?

我和当地百姓的关系非常好,老老少少都对我非常客气,他们在这里住了几辈子,如今,我这个和尚,竟然要搞拆迁,让他们搬走,我将会与他们之间发生什么矛盾,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了。

我知道,他们谁都不愿意走,不仅仅是穷家难舍,如今,每年上百万的游客,从山门外往里面带一个就能赚到钱,一点成本不用搭,给游客当导游,说上几句听来的话就能赚钱,随便做点小生意也都有钱赚。搬到县城后,用水要钱,用电要钱,出门打车要钱,房子建得再好,没用,因为你把他的财路给断了,他能不闹吗?

当地群众骂我,都情有可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少林寺的发展就会止步不前;少林寺如果要发展,必然触及他们的眼前利益。任何人面对这样的抉择都会很难。我思前想后,为了中兴少林,为了对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下一个1500年负责,必须全力推进这项拆迁工程。我知道,越是往后拖,难度越大。

但我也明白,我还必须就拆迁赔偿的问题,尽力维护周边群众的利益。我主动找到政府说:拆迁一事,政府、寺院和当地大多数群众是长期受益,被拆迁的人是短期受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赔偿他,甚至超标准地去赔偿,因为他们是一次性得到赔偿,少林寺和当地政府则是长期受益。

同时,我找设计单位,帮我做拆迁的规划,印了很多本设计规划图,凡是相关部门与相关人员我都送上一本,以求上上下下对拆迁达成共识。

在具体的操作上,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第一步,先把与少林寺不协调的建筑拆迁,把少林寺僧人以外的人迁出去。

当时我找到郑州市的领导,领导理解我的意思,但从整体上看,各方面准备都不足,他们见我积极性那么大,在跟我讲清困难的同时,对第一批动迁,提出了一个方案:郑州市出三分之一,登封市出三分之一,少林寺出三分之一,总预算900万。

事情是我提出来的,我能不积极推动吗?第二天我就把300万打到政府账上了。当时少林寺账上的钱不多,打给政府300万后,只剩下几十万了。

寺庙开会时,我反复强调说,拆迁是头等大事,拆迁成功不成功,关系到少林寺能不能传承下去,寺庙里的任何事,都得为拆迁让道,现在不拆,以后再拆的机会就没有了。我把所有的家底拿出去用来做拆迁补偿的费用,说到底,不就是为了促成这件事能马上落实嘛。

当时的我外表平静,但内心焦急。也许催促得太紧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没有拆迁方案、没有安置方案的情况下,就开大会说要拆迁。几个工作人员拿着小铁桶,里面装着石灰水,见房就写一个“拆”字。老百姓说你干啥,凭什么拆我房子,这些部门的人就说,是方丈拿钱让我们拆的。

于是,方丈室就被老百姓团团围住,又是吆喝又是骂。连续有一个月时间,天天围着山门来闹,从少林寺大门口到塔林,都是我的“大字报”,上面什么难听的话都有,看情形马上就要针对我开“批斗大会”了。

闹得最厉害的还是当地的武校,毕竟他们是相关利益损失最大的人。其中不少人原来是少林寺在家弟子,但他们同样也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眼前利益受到冲击时,哪怕是我帮过的人,甚至我救过的人,最后都反目为仇了。

那段时间,群众不理解我,地方政府甚至也不理解我,好多人在旁边看笑话,看少林寺被人围攻,看我被人取笑。  我先前对这些事情多少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没想到来势这么凶猛。看着一张张突然变得陌生的脸,我的压力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每天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各地的游人,照样前来参观少林寺。看着游人们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失望的神情,我从中又找到了一些动力:少林寺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也是属于子孙后代的;也不仅仅是当地群众的,而是属于全中国、全世界的。

那些天,我手机都不敢开,都是到晚上11点的时候才开,一般电话更不敢接。少林寺虽然深居深山,但一部电影让已经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有点风吹草动,媒体都会知晓。这个事情也是一样,十几个国家的媒体都过来采访,把事情炒得沸沸扬扬,我一面处理拆迁的事情,一面还要接受媒体的逼问,几乎是两面作难。

少林寺的方丈一不能得罪当地群众,寺庙和群众不和睦就无法生存,二不能影响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你要发展,没有政府的支持,也难以实现,三我自己还得把事情尽量说清楚,为何要拆迁,如何传承好宗教文化,如何解决好拆迁群众的生活,如何落实拆迁的资金来源……话很难说,事情难做,但还得用智慧巧妙地去说、去做。

2000年第一次拆迁,尽管涉及的对象很少,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我并没有就此泄气,方向对的事为什么要放弃?

这事半途而废显然是不行的。说到底,政府,尤其是“一把手”的领导与支持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2001年6月,郑州市新市委书记上任,少林环境整治与拆迁工作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了解调查后,他明确表态:少林寺周围不拆迁,少林寺就没有前途。随即做出批示;要求各级政府全力配合拆迁,两个月内必须拿下项目。

于是,在郑州市委的支持下,少林寺拆迁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终于顺利地推进了。2001年拆了一次,先把沿街50米的87户人家都搬走了。2002年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做了一个大规划,报建设部批准后,2003年开始了整体性的拆迁。

当时,政府和少林寺一时都拿不出规划所需要的经费。怎么办?最后决定:由登封市政府出面成立公司,去银行贷款,用门票抵押。后来,在拆迁的过程中,还给登封修了几条路,修了两条街。

少林寺那300万是一个撬杆,是一个启动资金,没这300万,是不可能有后来一系列的动作的。如今的少林寺,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改观了许多,多少有了点“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诗情画意——这才是我心中梦寐以求的少林。

我们少林寺的僧人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信徒们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热爱禅宗文化的人把少林寺看作是自己的家,其实,更多的人是把少林寺看作中国宗教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尽管这次拆迁历时多年,中间遭遇了很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个人也受了不少委屈,但事过之后,还是感到很幸运,因为少林寺遇上了中国盛世的年代,国家尊重宗教,使少林寺得以复兴。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做成点事情,没有这个大好背景,没有政府的支持,群众的理解,个人力量真是微不足道。

P70-76

序言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辑 何承伟

我对佛教文化的兴趣,源自15年前着手编辑《话说中国》这部大书。当时,我就发现,以往的历史书,大多是讲朝代更替的政治史。当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中国5000年的历史,仅仅讲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理不清5000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不到文化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话说中国》也许就说不到点子上。

所以在编辑《话说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力争有所突破,不仅从政治的角度,还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华5000年的历史,这也成了《话说中国》能在同类作品中脱颖丽出的一大原因。

自那以后,凡是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现象我都会去关注,尽管不深入,只懂些皮毛,但也应了“编辑是杂家”这句行话。

这些年,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先生几次催促我,好好编关于一本丝绸之路的图书,但我一直没有上手,究其原因,关键是文化的准备不足。我想,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随之而来的并不是只有丝绸和战争,还有更多的是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佛教文化就是沿着这条路向中国人走来的,历经2000年,佛教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良,已走进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成了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与儒、道一起并列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学习中国文化,不了解佛教,将是一种缺失。依栽看来,不掌握丝绸之路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这样的图书必定是缺乏厚度和深度的。

自去年以来,社会对少林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议论也越来越多。少林寺,中国的佛教圣地,禅宗祖庭,尽管它只是中国无数座寺庙中的一个,但它的历史地位,与当今的影响,决定了它在佛教界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如能解读它的历史与现实,对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了解佛教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必定是大大有益的。再说,关注社会的热点,永远是一个职业编辑的基本素质。

2010年的春天,我平生第一次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面对面地促膝长谈。

释永信方丈破例把我引到少林寺一个茶室的楼上,说是无人干扰。清茶一杯,围绕着少林寺,听方丈对我谈古说今。他时而深思,时而动情,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又显露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洒脱和宽容……

面对着双腿盘起、端坐于前的释永信方丈,我不仅为他的禅坐功夫所折服,让我这样坐五分钟都受不了,更有点难以置信的是:眼前的他,难道就是当年来自安徽淮北农村、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如今却干出了一番令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事业、在中国佛教界有影响的人物吗?他的谈话,既跨越时空,更实实在在,此时我才发觉,学习文化现象,解读一个点,有时比读一本又一本的书会更有用。

做编辑的知道的事不能太多,一旦知晓,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并形成一种责任,梦想着将这些事转化为社会的一种共同的财富。尤其是当你一旦发现,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硕果已成熟时,就越发想显示编辑固有的那种“催生”作用。但初识禅宗,已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为好。

可我深信,在目前这种有争议的背景下,释永信方丈的话一旦出口,就不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是说给天下所有关注他的人听的。以前不说,是信仰所致,今天说了,更是为了实现从不动摇的信仰。而且,在他与我先后四次的长谈中,方丈从不为自己做些解释,谈得最多的是师父对自己的影响,谈得最动情的是他与少林寺僧人们昨天的经历和今天的发展。我已意识到,为个人,方丈不愿多说,为了少林寺的明天,他一定愿意把谈话稿整理成文。果然,再次提起,释永信方丈终于首肯将谈话记录整理后发表。但他还是对我说,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所担心的是,文字难以准确表达修禅僧人的本意。

为此我向释永信方丈建议,这份书稿不局限于与我谈话的内容,还应该包括释永信方丈对同一问题与其他人的谈话等资料,以求更好地阐述他的禅宗理念,表述他的内心世界。

也许这就是这份书稿的价值所在。

在编辑书稿的同时,我请责任编辑杨婷挑选了一张张相关的图片,并配以说明。我的职业素养告诉我:一张真实的图片,其内容足足抵得上1000个汉字。

透过这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我深信,读者都能发现,释永信方丈心中究竟是想建成怎样的一个少林,明天的少林又会走向何方,方丈又为何将书定名为《《我心中的少林》。

我喜欢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参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使我在学习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小步,为此,感谢释永信方丈给了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