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老先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冯其庸传(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大家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叶君远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其庸老先生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 冯其庸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世。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梦边集》、《漱石集》、《秋风集》等专著二十余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词典》、《中华艺术百科大辞典》等书。 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这篇传记的主人公冯其庸从童年起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的。本书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人才其实都是自我造就的” 1.出身“稻香世家” 2.神游书香 3.初显文章妙手 4.书画启蒙 第二章 追求学术寻求真理 1.求学无锡国专 2.投身学生运动 3.学术钻研的乐趣 4.参加革命 第三章 初到京华十二年 1.走上学术之路 2.写作剧评 3.经历思想争鸣 第四章 “独立乱流中” 1.“文革”厄运 2.抄写《石头记》 第五章 红学研究艰难始 1.开始红学研究之旅 2.第一本红学版本研究专著面世 第六章 “一梦红楼五十年” 1.人生高产期 2.红学研究成果斐然 3.推动红学事业的发展 第七章 行走的学者 1.“天地间的大书” 2.“行走的学者” 3.实地考察 第八章 艺术化的人生 1.文人气质 2.诗词创作不辍 3.文人书画 第九章 至情至性立身贵真 1.为人方正不阿 2.师恩难忘 3.提携后进 第十章 霜毫一掷走天涯 1.十赴新疆 2.君子以自强不息 试读章节 每到秋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就格外难熬,母亲竭力张罗,让家人好歹也要填饱肚子。有时是用麸皮、青菜煮一锅粥;有时是把八九成熟的稻穗割下来,脱粒后放在灶上焙干,再脱壳煮成稀饭;更多的时候是用南瓜,再加上几把米一起煮,这样的饭,当时已经是最好的了。冯其庸后来回忆往事,对南瓜特别有感情,说这是救命的瓜,靠了它,才勉强度过了那段饥饿的岁月。他还记得,家里人口多,自家的南瓜不够吃,多亏了好邻居邓季方每每抱了他家的南瓜送来,才接济得上。后来冯其庸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瓜饭楼”,并且请国画大师刘海粟榜书三个大字悬于客厅,就是缘于这段以瓜代饭的苦难生活。晚年画画,他常作“南瓜图”,有一幅题诗云:“老去种瓜只是痴,枝枝叶叶尽相思。瓜红叶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时。”回顾往昔,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酸辛,也含有不能忘本之意。 对于农民来说,春天更是一个难关,那真是“年年春荒人人愁”,因为春天的缺粮比秋天还难过。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毕竟还找得到替代物糊口,况且地里的稻子也快熟了,总是有指望了。而春天几乎什么像样的吃的也找不到,离农作物成熟还早得很。冯其庸记得每到春荒时,就去挖野菜,最常吃的是“金花菜”和“荷花浪”,顿顿饭都少不了这两样,在这两样野菜里稍稍加一点米煮成糊糊粥。可就是这样的饭也常常不够全家人吃,祖母、母亲、大嫂和姐姐总是让家里的男人和孩子先吃,说自己还不饿,冯其庸当时小,不懂,后来才发现她们什么都没吃,难过得不得了。 日子过得如此困顿,其求学的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冯其庸虚龄九岁才开始上学。那时每年的学费是两块银元,每到交学费的时候,总是他母亲最为难的时候。他那时还不能尽知母亲的苦,所以学校催交学费,他也回家催。母亲总是好言安慰他,说过不了几天就能交了。可是母亲到哪里去找这两块银元呢?要么就是在家里搜罗一点稍微像样的东西到当铺换几个钱,要么就是向亲戚邻居借贷。但有时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当的东西了,而亲戚邻居家也差不多借遍了,前债未还,不可能再借新债了。这时候,母亲真是一筹莫展。有一次,冯其庸看到母亲因为拿不出学费而哭了,他幼小的心灵突然也悲痛起来,放声大哭,母子俩竞哭在一起。他对母亲说,我就不上学吧,在家里多干点活,还可以稍微减轻家里的负担。但他母亲坚决不答应,说过几天就能想出办法了。后来还是母亲回娘家向外祖母弄到的钱,交了这次学费。 就这样,冯其庸非常艰难地读到了小学五年级。这一年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份,日本鬼子攻占了上海,不久,就侵占了无锡一带。许多人逃难,学校也关闭了。那一天的情景冯其庸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患病歇了好几天,等病刚有些好转,就迫不及待地背起书包去上学。半路上看到日本鬼子的飞机在天上盘旋,洒下来许多传单。传单上写着“暴蒋握政权,行将没落”。到了学校,却见大门紧闭。原来日本鬼子打进来,老师们都跑了。书包里有一部《三国演义》,本来要还给图书馆,没有地方可还,只好又带回家了。 酷爱学习,却求学无门!冯其庸过早地尝到了失学的痛苦。从此八年内,整个世界动荡不宁,老百姓心惊胆战地过着日子。冯其庸家里穷,无力逃难,只能在家坐以待毙。他记得日本鬼子第一次到村里扫荡时,他与母亲正在厨房里,透过厨房的漏窗,可以看到门外的情景。那天,全村死一般寂静,气氛紧张。他向外张望,刚好看到一个日本鬼子肩上闪闪的刺刀,大吃一惊,告诉母亲鬼子进村了。母亲急了,抓起两块面饼和一双鞋塞给他,叫他赶快逃走。他担心母亲和祖母,母亲说别的你不用管,快走,晚了就走不掉了,说着一把把他推出后门。他慌不择路,从后门外的一条小路跑到荒地里,躲进一个茂密幽深的甘棵丛里。直到傍晚,忽然听见有人叫喊:鬼子走了!这才回到家里。见家人都无事,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庆幸这一次总算没有大难临头。 此后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鬼子就会来到乡间扫荡、清乡、抢掠、杀人。冯其庸的姐姐素琴一直患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那一年,鬼子清乡,突然闯进村子,她受到极大惊骇,顿时昏了过去,后来病势越来越沉重,终于不治。差不多同时,冯其庸的堂房姑妈和三舅父都被日本鬼子残杀。他的堂房姑妈是为保卫女儿免遭鬼子侮辱而牺牲的,她用粪勺狠狠砸了一个鬼子的脑袋,鬼子吓得以为遇上了游击队,立即逃跑了。但事后却开来了大队人马,把她逮捕,开了膛,砍成四块。他的三舅父是个小学教师,自己也种田。那次,日本鬼子洗劫了三舅父所住的村子——浮舟村,硬说三舅父暗通游击队,把他吊起来毒打。三舅父就是不开口,鬼子在他嘴里塞进了两个煮熟的鸡蛋,又用一把毛竹筷子打进他的嘴里,很快三舅父就被噎死。三舅父正被毒打的时候,就有人送信来了。冯其庸的母亲急得不得了,不顾危险,拉起其庸就往舅父家走,赶到时,鬼子已经不在,急忙把三舅父从树上放下来,拔出嘴里的筷子,掏出嘴里的鸡蛋,但人早已死了。正在这时,鬼子忽然又回来了。母亲连忙把冯其庸藏到一个大草堆里,叫他尽量往里钻,她在外面把草堆弄好,看不出一点痕迹,嘱咐说不是她叫就别答应,说完,她也赶快躲起来。不多一会,冯其庸就听见鬼子的皮鞋声过来了,到了跟前,有一个鬼子用刺刀直往里捅,他屏住气一动不敢动,鬼子捅了两下,见没有动静,也就走了。他仍然不敢动,直到傍晚母亲来叫他时,才从草堆里出来,算是又一次逃过了灾难。 整整八年在日本鬼子刺刀下的生活,真是鸡犬不宁,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虽罄南山之竹,也是写不完的!在这样的动荡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条件呢?想求得一张安静的书桌,谈何容易! 由于家里贫困,冯其庸10岁那年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了。而从14岁失学那一天起,身材弱小的他更成了家里的全劳力,“日出而做,日人而息”,种稻,种麦,养蚕、养羊,无所不做。 家乡一年四季的农活,冯其庸不仅能干,而且都是在行的。最主要是水稻的活,从育秧苗,做秧田到拔秧、插秧、耘稻、除草,一直到割稻、担稻、脱粒、牵砻(脱壳)、舂米(去皮),他都能干。麦子的活,从锄地、做麦垄,到播种麦子,麦子出青以后的培土、施肥,第二年五月麦黄季节,从割麦、抢收到脱粒,他也全能干。 在江南农村劳动过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劳动强度相当大,一年四季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辛苦极了。冯其庸有两件事印象最深,一件是那年秋收,他和父亲、哥哥一起下田收割稻子。从弯腰割稻到担稻回家,整整有一个月的紧张劳动。他连续担稻一个星期以后,瘦弱的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一天晚上到家就病倒了,浑身发烧,两条大腿内侧肿胀剧痛,禁不住在床上呻吟。祖母坐在床前心疼得落泪。第二天烧刚刚退,他就又拖着虚弱的身体去干活了,因为家里缺劳力,而成熟的稻子必须及时抢收回来。再一次是一年夏天,正是耘稻的季节。他两腿和脚上生了五个大疖子,红肿溃烂、化脓,走路都艰难。但耘稻的季节同样是不能错过的,每天仍要下地。那时稻叶已经长得高过膝盖,他直立在稻田里用耘耙来回推拉除草,一天下来,腿上五处溃烂的伤口被锋利的稻叶割得流血不止。收工后他到河边把脚洗净,伤口疼痛犹如刀剜,只能强忍着回家。他满以为这次伤口将不可收拾,谁知躺了几天,因为伤口的腐肉被稻叶割净了,反倒一天天好起来。至今他的腿脚上还留着五个大疤痕,记录着他少年时期那一段最辛酸最艰难的生活。P3-7 序言 我国近现代科技史、学术史、艺术史、文化史上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卓有建树的大家,追踪他们成长的足迹,研究他们成才的经验,你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历程带有很多共性的东西,除了他们都曾经为了钟爱的事业付出过超出常人的努力之外,一般来说,他们都曾经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些人还出身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从小就受过名师指点,或得与学者名流相接,薰沐于浓厚的文化学术气氛之中。我们这篇传记的主人公冯其庸却与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从童年起他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的。在所有这些了不起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大家中间,冯其庸求学治学之路也许是最为艰难坎坷的,然而可能也是最富于人生启示意义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