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金字塔到迪拜塔/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埃及与迪拜同属阿拉伯国家,金字塔是埃及古文明的巅峰之笔,而迪拜塔则以世界第一的高度彰显了现代迪拜的富有与奢华。此番双塔记尽显浓郁的阿拉伯风情与异域景致,好似带你穿越时空,体验两个世界的游历与碰撞。

内容推荐

埃及与迪拜同属阿拉伯国家,前者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孕育人类的古文明闻名世界,后者则以迪拜塔世界第一的高度彰显了现代迪拜的富有与奢华。作家叶永烈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流畅的笔触,以这双塔为旅行地标,记叙此次埃及迪拜之行的所见所闻,充满了浓郁的阿拉伯异域景致与魅力。特别是作者深层次解读古、今埃及和迪拜的历史与文化,使读者好似穿越时空般地体验两个世界的游历与碰撞。

目录

漫长的飞行

 跟“的哥”聊出国

 从金字塔到迪拜塔

 阿联酋这个国家

 阿联酋客机大而新

 迪拜一片灯火

 机翼下由黄变蓝

 空中看埃及

今日埃及

 此行不带伞

 非洲的“老大”

 阿拉伯世界的龙头

 中国埃及“手拉手”

 千年古都开罗

 不堵车就不是开罗

 看不懂的“标准阿拉伯数字”

 尼罗河——埃及的生命线

 尼罗河之夜

 伊斯兰教的“精神府邸”

 1月7日过圣诞节

 清凉油小费

 奇特的烂尾楼

 夜游开罗大巴札

触摸古埃及

 叹为观止的金字塔

 金字塔之谜

 聚宝盆——埃及博物馆

 “废都”亚历山大

 孤零零的庞贝石柱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活”

 寻觅消失了的世界奇观

 乘火车南行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气势磅礴的卡纳克神庙

 特立独行的女王

 帝王谷传奇

 “空谷”中的重大考古发现

 红海之行

苏伊士运河风貌

 运河的新娘

 苏伊士运河之父

 目击苏伊士运河

 进入西奈半岛

 西奈半岛曾经战火纷飞

 走进“巴列夫防线”

 “绵里藏针”萨达特

 埃及精心发动闪电战

 终于“惨胜”以色列

 走访“当代金字塔”

迪拜塔下的奇迹

 迪拜入境时的虹膜检查

 追寻迪拜历史脚印

 迪拜的三代酋长

 淡水贵如油

 金灿灿的金街

 世上最牛的七星级酒店

 世界第八奇迹——棕榈岛

 全球最大的商场

 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债务危机突然袭来

 “迪拜道路”体现迪拜智慧

试读章节

每次出行为了便于从空中观察和拍照,我总是希望能够坐在紧靠舷窗的座位。阿联酋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很帮忙,在上海飞往迪拜时给了我和妻K、J座,而从迪拜飞往开罗时给了A、B座。从上海飞往迪拜,客机一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空飞行,K座没有发挥作用。然而,从迪拜飞往开罗的时候,我庆幸能够坐在A座,用照相机捕捉了许多精彩的瞬间。

那天迪拜是个大晴天,初升的太阳斜照着大地。客机在机场滑行时,我清晰地拍到迪拜三号航站楼的外貌:长长的银色航站楼在阳光下泛着金属的光泽,一个个三角帆形状的玻璃窗镶嵌在航站楼上。在客机转弯的时候,我看见航站楼后面高楼大厦林立,这表明机场就在离市区不远的地方。

到达迪拜的时候,我从飞机上看下去只见万家灯火而已。这一回,在飞机起飞之后,我看到迪拜新楼层层叠叠,大多数楼宇是白色的,整个城市显得干干净净。尤其可贵的是,在房前屋后,看到一丛丛绿树。迪拜是沙漠,缺乏淡水,能够有这样多的绿树极不容易。

飞机一离开市区,我便看到茫茫沙漠。很快,机翼下的颜色又由黄变蓝,进入湛蓝的波斯湾。一半是黄沙,一半是海水,这就是迪拜的写照。

白浪拍打着海岸,像一条洁白的绸带镶在岸边。离海岸不远处,海中突起一个“竹笋”。定睛一瞧,那正是迪拜著名的七星级帆船酒店。就在我刚刚拍下帆船酒店的时候,紧接着,海面上横躺着的一棵硕大无朋的棕榈树又闯进视线,那便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棕榈岛。棕榈岛是人工岛,是按照棕榈树形状喷沙填海建成的巨大的人工岛。在棕榈岛外围,有一个同样用人工建成的圆形的防波堤,以防止海浪冲击棕榈岛。

我庆幸能够坐在靠窗口的座位,而且是顺光的A座。倘若是K座,虽然也是紧靠舷窗,未必能够拍到那么清晰的棕榈岛全貌照片。我一口气拍了五六张棕榈岛全貌图。后来,我回到迪拜,来到棕榈岛,感觉就像站在普通的海滩上一样,并没有特别神奇的感觉,所以只有从空中鸟瞰,才能看见棕榈岛的全貌,才能领略这项巨大工程的美丽和艰辛。

离开棕榈岛之后,机翼下一片蔚蓝,碧波万顷。客机在波斯湾上空飞行。阳光下的波斯湾,显得那样的安谧,那样的蓝,其实在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汹涌,因为那里是当今世界的“火药桶”。

波斯湾有着不同的名字。迪拜人并不叫这片海域为波斯湾,而是叫“阿拉伯湾”,那里的阿拉伯国家也都这么叫,而与迪拜隔海相望的伊朗则称之为波斯湾。其中的原因是“波斯”乃伊朗的古称,从公元前5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后,伊朗就被称为“波斯”。阿拉伯国家则不愿称之为波斯湾,而称其“阿拉伯湾”。双方都能接受的名字是“海湾”,所以尽管“波斯湾”、“阿拉伯湾”和“海湾”指的是同一片海域,但是这些名字背后却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

波斯湾是印度洋西北部的边缘海。波斯湾的南面为阿联酋和阿曼,北面和东面为伊朗,西面为沙特阿拉伯和卡塔达,西北为科威特和伊拉克,湾中有岛国巴林。

波斯湾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火药桶”,是因为这里是世界的石油宝库。西方人都说,上帝太偏爱波斯湾了,把那么多的石油埋在那里。自从1891年,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钻出第一口油井以来,波斯湾四周就不断传出发现大油田的消息。如今,世界上19个大油田中,波斯湾一带就占了14个。波斯湾的石油储量约占全球的58%,达500亿吨之多。波斯湾沿岸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等都是重要产油国,石油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正因为这样,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这样论述波斯湾石油的重要性:“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经济的钳制力。”

波斯湾丰富的石油,引来超级大国的觊觎、掠夺和战争。从此波斯湾不再平静,一次又一次海湾战争,炮火惊天动地,使清澈湛蓝的波斯湾黑烟滚滚……P11-13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无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日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国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是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在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姐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曹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国”,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

2010年6月28日

于上海“沉思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2: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