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零岁教育的秘诀(3别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
分类
作者 刘修吉//刘仁霈
出版社 龙门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论你是否有儿女,只要你渴望改变自己,渴望内心的成长,就需明白,生命不是一种徒供旁观的游戏,它需要我们深人的参与。利用种种事件来刺激自己向上,挑战自己,把自我推向更高一层的境况。这其中需要勇气、信心与希望,不要让童年经验徒然地从你生命中经过,而毫无所得。要智慧地运用这些经验,使我们从过去的不愉快中得到报酬,激发潜在的勇气与能力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责任。

书中的案例人物都经过内心的冲突、挣扎而有所改变,他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别人改变,帮助别人重新发现深藏在内心的情感与勇气。

内容推荐

从零岁开始剖析你的童年经验!

人格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奠定基础的?

是不是只取决于外在肉眼可见的、出生以后的环境?

青春期一儿童期一幼儿期一婴儿期一胎儿期

人要一生幸福地活着,那最初的第一步实不可忽略。

0-8岁的童年经验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人类自我形象的建立常依赖于婴幼儿期父母及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所谓有当父母,就是要重新再成长一次!

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某些部分受到自己的童年经验、感觉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然后有意无意重复当年自己父母所走过的路。他们幼年时所受到的伤害,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不是外化发泄给别人,就是内化伤害自己,进而影响到教育自己的孩子。

通过阅读本书,让童年经验无法重头再来的父母,给自己一次机会,追溯成长中的各种童年经验,找出忌妒、不安、逃避等种种行为的根源,重新找到自我的同时,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时警醒,不要重复当年自己的父母所犯下的错误,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充分注重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营造更亲密、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目录

第一部 胎儿经验——造成先天个性

 第一章 胎儿经验与胎内记忆

 第二章 胎教是人生的第一步

第二部 童年经验

 第三章 抛弃

 第四章 说谎

 第五章 比较

 第六章 拒绝

 第七章 否定、轻视

 第八章 过高期望

 第九章 忽略

 第十章 过度保护、放任不管

 第十一章 亲腻关系

 第十二章 父母不合

 第十三章 父母离异

 第十四章 高压、暴力

结语

试读章节

以前对胎儿的研究很少,大多是传说、想象或习俗流传下来的人云亦云。以前人们认为,胎儿在妈妈肚子内只是睡觉而已,没有感觉,无所事事,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种种都是出生后才会发达。

其实,感觉在胎儿期就已经存在,许多小婴儿出生时即有自己的个性,并非出生后才赋予的。

以前的想法均以为,婴儿出生时就像白纸一样洁白,出生后的各种刺激好像染剂一样,造成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

如果这种观念是对的,那么刚出生的每个婴儿应该会有同样的个性——一样的哭声,一样的睡眠方式,一样的吃奶习性。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的哭泣方式因人而异,吃奶也是各自有不同习性。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运动神经较灵敏,经证实是怀孕时母亲会运动,而非整日在床上吃吃喝喝。

有些新生儿对某首曲子有特别反应,也经证实是母亲怀孕时常听的曲子。

这些都是胎内经验的实证。

有这样的实验,放两台电视机在新生儿面前,一台播映妈妈的声音、动作画面,另一台则播放毫无关联的影片。

结果新生儿都只看前者。由此可知,新生儿不是完全的白纸,他之所以会选择看妈妈的纪录片,乃是出生时已有意识的存在,且已有情绪的架构。

这些在胎内时就已形成,因而产生了内在个性。

在我个人从事咨询工作的多年经验中,因其胎内经验而影响到成长后个性的例子不在少数。

有一个个案让我印象深刻:这个男生当时是小学三年级,在校是品学兼优的模范生,但是在家却像另一个人似的,常常会用玩具小刀(因为妈妈把真正的刀都藏了起来)将黏土人像或人形之类的玩偶切割成数块,并自言自语说:“杀了你!杀了你!”他常常似真似假地举起手做切菜状,对妈妈说:“我要砍你的肚子。”

起初妈妈不以为意,以为孩子不懂事。但是,直到孩子都上小学了,他还是会有此举动,妈妈开始忧心忡忡。询问学校老师,也说孩子在校表现极佳。甚至还找人问神明有无冲煞附身等事,但都是束手无策。父亲也曾检讨,是否给孩子提供过一些打斗的战士玩具或看了一些暴力卡通才使得孩子模仿。但是,这样的可能性又不大,因为家中很少看这类的影片。

后来,经朋友的引荐,妈妈拿着孩子曾得过奖的图画来做诊断。这张画确实画得很好,但也透露出孩子真正隐藏的恐惧——他害怕他的生命被终结。

我问妈妈:“你的孩子有患过什么大病吗?”

“没有啊!”妈妈答道。

“那么,你怀他时是否生过严重的病而想终止怀孕?”

“啊!有——”

原来,妈妈怀他时子宫长了瘤,医生原本劝母亲终止怀孕以免发生危险,但母亲又舍不得头胎就流产,故一直与医生周旋。一方面期待瘤不要越长越大,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身体的状况而考虑要把孩子拿掉,天天都在反复思考。到后来心脏也觉不适,四肢无力,故下定决心要拿掉孩子。于是远渡重洋到国外,打算在国外手术后顺便休养身体。不料,遇上一位老医生,建议她再继续观察,但是周围亲友则建议牺牲胎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妈妈一直处于要不要终止胎儿生命的煎熬中。这样的痛苦直到孩子平安地呱呱落地才结束。

根据舒多博士所作的调查,在怀孕时母亲曾想自杀或想终止怀孕所生的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伤害生命、自杀倾向的比例相当高,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期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是许多父母共同的愿望。但父母通常是制造了孩子的生命,却不知塑造其的内容与方法,父母无法得知孩子将来会变怎样、幸不幸福。等孩子自己也长大了,当了父母,同样也不知自己的下·代会如何变化。

人格的形成取决于环境,但并不只限于肉眼可见、出生以后的环境。我多年都在从事儿童心理的研究,后来发觉不够,就继续深入研究亲子心理,想了解人格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奠定基础的。于是,我从青春期→儿童期→幼儿期→婴儿期,一直追溯到胎儿期,最后不可思议地发现,胎儿期在人的一生中也占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人要一生幸福地活着,最初的第一步实不可忽略。

次女妙博士在国外作调查时也同样发现,容易沮丧,遇事就想不开,常产生自我了结念头的青少年,其母在怀孕时都曾经历过大小不一的不愉快事件,如先生外遇、生意失败、婆媳不合、身体不适、被骗、合伙纠纷、亲人发生意外等,而曾萌生“生命了无意义”的念头。

母亲的情绪陷入低潮会导致“压力激素”分泌过多,从而使得母亲心肌亢奋,心音较高,就像撞钟一样。平常听惯安静心音的胎儿听到心音变化就会产生情绪不安定。不只如此,“压力激素”会通过脐带影响胎儿,使胎儿心肌亢奋,血压上升,产生心神不宁、恐惧感,长期下来就易造成胎儿的心身失调、神经症,进而影响其人格。

因此,针对刚才的个案,我建议妈妈回去对孩子讲母亲辛苦怀胎十月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医生和母亲曾费了许多心力来试图保全他的生命。并且让孩子模仿小小孩,把头靠着妈妈肚皮上,然后对他说:“嗯!××现在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了,是老天爷给妈妈最好的礼物哦!大家都因为妈妈怀了××而好高兴哦!”P9-13

序言

《扰太法典》中记载着:“人会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来教育下一代。”的确,我们看到许多子女的一些习性像极了他们的父母。譬如,同样都爱吃面条,同样都爱打牌,同样都爱吃辣,同样都对美术有偏好……这些习性其实不是来自遗传,而是一种传承——传承父母的行为模式。

夫妻常会为了管教孩子而意见有所不同,爸爸主张多让孩子及早练习独立,而妈妈则主张多照顾和保护孩子。爸爸说:“我小时候没人照顾还不是这样长大了。下雨没人到学校给我送伞,煮饭自己来,生病时自己咬牙忍一忍。为什么照顾孩子要这么周到?”妈妈说:“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呵护我,我也这样长大了,并没有什么坏处啊?为什么要对孩子如此残忍呢?”

一般来说,父母都是遵循着自己的童年经验、成长轨迹来教育下一代,但许多父母的成长轨迹中可能暗潮汹涌、暗藏危机,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结果往往是,扮演火车头的父母一旦开动,后面一节节的车厢(子女)就将不由自主地跟着火车头前行,火车头一旦失控,车厢必然随之翻覆或脱轨。

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研究心理学(包含儿童心理、亲子心理学)、脑力开发多年,并致力推展亲子教育、零岁教育。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成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个性,不仅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形成的原因,以至于在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方面一败涂地。

很多人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质疑自己——若能果断些,我定不致悔恨与遗憾;若当初勇敢一些,今天我的格局应不仅于此;若不是如此三心二意,我早就成功了……这些不甘与不满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也源于对问题的根本认识不清,从而造成屡战屡败,造成妥协与怨叹。

更遗憾的是,当一个人成家,生儿育女后,竟然发现子女的缺点与自己如此雷同——可能同样懦弱,同样拙于表达,同样易发脾气,同样虎头蛇尾……这就是火车头失控,子女也按着火车头的轨迹前进,一代一代就如此传承下来了。

火车头前进的轨迹也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轨迹,也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轨迹,换言之,就是儿童经验。这些童年经验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建构了每个人的人格,也构成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独特性。

大家都知道,人与人的思想皆不相同,原因是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观念也就相异。但至目前为止,尚未有书籍将这些五花八门、错综复杂的童年经验加以分类,并与个人长大后所产生的种种不同影响进行对照。

今天,本人谨把这些年来的研究心得,并和小女妙博士把近年相关的讲章整理出来,供各位父母及成长中之青少年参考。书中提及之个案皆以化名代之,以保护当事人,且为他们同意引述其例深表感谢。

后记

神啊!

请赐我宁静,让我接受无法改变的事;

赐我勇气,让我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

赐我智慧,让我辨认这两者问的差异。

人生像海浪,有高低起伏,有时是柔和的浪潮,有时是狂风暴雨。童年的经验也是有苦有乐,我们都经历过童年的成长,但个人真正的成长是心灵上的成长。

从人类开始在大自然环境中探索并试着生存下来时,就已发现人生中有许多挑战,而童年的环境更是不在我们可控范围之内。不愉快的童年经验剥夺了孩子的安全网,破坏了自我保护膜,带来消极、否定、灰色的价值观,产生无助、沮丧、挫折、自卑、疑惧等,但是,在大哭大叫“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遭遇这些事情?为什么这些会发生在我身上?”之后,我们也应尝试重新回顾这一切,并鼓起勇气问自己:“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在研讨会、演讲、读书会、电话中,许多人与我分享了他们的童年经验。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享有更丰富的人生、更自在的心灵感受,他们在本书中分享了他们曾有的失望、痛苦、难堪、愤怒与恐惧;如果你已阅毕此书,我希望你能用心去体会每则故事中的意义及建议。最有力的智慧乃是来自过来人惨痛的经验。

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希望通过此书你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性格与环境间的关联,尤其是童年时期的经验。在面对孩子之时,能时时提醒自己,避免无心的疏忽及过失。

若你不希望孩子变成孤僻的人,就应多提供人际互动的交友机会,不要放任孩子整天打电动、看漫画、玩电脑,不与人交往。

若你希望孩子更开朗、更稳重,就不要整天大惊小怪,神经兮兮,一会儿替孩子加衣服,一会儿替孩子拭汗,一下子担心他不吃东西,一下子又担心他噎到……

不论你是否有儿女,只要你渴望改变自己,渴望内心的成长,就需明白,生命不是一种徒供旁观的游戏,它需要我们深人的参与。利用种种事件来刺激自己向上,挑战自己,把自我推向更高一层的境况。这其中需要勇气、信心与希望,不要让童年经验徒然地从你生命中经过,而毫无所得。要智慧地运用这些经验,使我们从过去的不愉快中得到报酬,激发潜在的勇气与能力是每个人生命中的责任。

书中的案例人物都经过内心的冲突、挣扎而有所改变,他们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别人改变,帮助别人重新发现深藏在内心的情感与勇气。

刘美妙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的威力远比普通人想的强大,如果从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零岁)起,就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那么,就能把他们培养成智力优秀、才能卓越的孩子。

——卡尔·威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