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话文学史/民国学术经典文库
分类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

内容推荐

《白话文学史》是胡适整理国故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有人认为,此书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但是,也有人认为本书先入为主的成见太深,刻意贬低乃至抹杀了两千年来的文人文学,留下了很多遗憾。这部文学史从汉代写起,到中唐结束,是为上卷,下卷未能完成写作。《白话文学史》共十六章,二十余万言,价值究竟如何,有待读者诸君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珲性予以判断。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编 唐以前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古代方言的不统一

  汉武帝时古文已死的证据

  科举是维持古文的绝妙方法

  古文在历史上的大功劳

  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

  国语文法的进化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平民做了帝后公卿

  庙堂的文学

  田野的平民的文学

 第三章 汉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都来自民间

  汉初的民谣

  李延年

  古乐府里的汉时民歌

  从民间口唱到“乐府”里

  “乐府”是什么

 第四章 汉朝的散文

  散文发达总在韵文之后

  汉初的散文还近于语体

  王褒的《僮约》

  文体之坏起于一班文人清客

  王充用“俗言”著书

  王充的文论

 第五章 汉末魏晋的文学

  西汉止有民歌

  东汉中叶以后才有文人仿作乐府

  建安时代文人用旧曲作新词

  曹操

  曹丕

  曹植

  他们同时的文人

  白话诗人应璩

  阮籍

 第六章 故事诗的起来

  中国古代民族没有故事诗

  故事诗的背景

  蔡琰的《悲愤》

  左延年的《秦女休[行]》

  傅玄的《秦女休[行]》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考

 第七章 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中国分裂了四百年

  南方的儿女文学

  北方的英雄文学

 第八章 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学趋势(三○○-六○○)

  一切文学的骈偶化

  左思与程晓

  说理诗

  大诗人陶潜

  元嘉文学无价值

  天才的鲍照

  惠休与宝月

  用典的恶风气

  当时的声律论

  反对的声浪

  仿作民歌的风气

  律诗的起来

 第九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上)

  总论

  第二世纪的译经

  三世纪的译经——维祗难论译经方法

  维祗难与竺将炎的《法句经》

  法护——《修行道地经》里的“擎钵”故事

  四世纪的译经——赵整

  鸠摩罗什

  附记:陈寅恪论鸠摩罗什译经的艺术

 第十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下)

  五世纪长安的译经状况

  昙无忏——他译的《佛所行赞》

  宝云译的《佛本行经》

  《普曜经》

  五世纪南方的译经事业

  《华严经》

  论佛教在中国盛行之晚

  译经在中国文学上的三大影响

  “转读”与“梵呗”

  “唱导”是什么

  道宣《续僧传》记这三项

  综论佛教文学此后的趋势

第二编 唐朝(上)

 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话诗

  白话诗的来源:民歌,嘲讽诗,歌妓,传教与说理

  唐初的白话诗从嘲讽和说理出来

  和尚与谐诗

  白话诗人王梵志

  王绩

  带着论“四杰”

  寒山

  附录:《桂苑丛谈》记王梵志

 第十二章 八世纪的乐府新词

  帝王贵公主的提倡文学

  宫殿上的打油诗

  唐明皇与乐府新词

  “力追建安”制作乐府

  颓放的人生观与解放的诗体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维

  李白

 第十三章 歌唱自然的诗人

  歌唱自然是那时代的人生观的一种表现

  孟浩然

  王维,裴迪,储光羲

  李白

  元结

  评论

 第十四章 杜甫

  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

  杜甫的传

  杜甫的诗——第一时期的诗

  他的滑稽风趣

  他的爱国忧时

  《丽人行》与《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第二时期的诗

  《哀江头》,《哀王孙》

  《北征》与《羌村》

  《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

  仿作乐府与创作乐府

  他对于政治的失望

  第三时期的诗

  贫贱不能移的诙谐风趣

  他的悲哀

  他的“小诗”

  他的律诗

 第十五章 大历长庆间的诗人

  天宝乱前与乱后

  沈千运等不满意于当时的文学

  元结的新乐府

  杜甫赞叹元结

  顾况的新乐府与诙谐诗

  孟郊

  乐府大家张籍

  白话诗人卢仝

  韩愈

 第十六章 元稹自居易

  元稹的传

  白居易的传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元稹《叙诗》

  元氏论李杜优劣

  “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们理想中的“民意政治”

  文学应当写实

  元白论诗的分类

  他们的新乐府

  做诗要老妪能解

  元白的诗的风行

  白居易评他们自己的诗

  白居易学杜甫

  元、白的诗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因为公孙弘的一篇奏章(引见上章)证明了古文在汉武帝时已死了,所以我们记载白话文学的历史也就可以从这个时代讲起。其实古代的文学如《诗经》里的许多民歌也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学。不过《诗经》到了汉朝已成了古文学了,故我们只好把他撇开。俗语说的好:“一部廿四史,从何处说起?”我们不能不有一个起点,而汉朝恰当古文学的死耗初次发觉的时期,恰好做我们的起点。

汉高祖本是一个无赖子弟,乘着乱世的机会,建立帝国,做了皇帝。他的亲戚子弟、故人功臣,都是从民间来的。开国功臣之中,除了张良等极少数旧家子弟之外,有的是屠狗的,有的是衙门里当差的,有的是在人胯下爬过来的。这个朝廷是一群无赖的朝廷,刘邦便是无赖的头儿,《史记》说:

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这里活画出一副无赖相。《史记》又说,天下平定之后,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这又是一群无赖的写生。

在这一个朝廷之下,民间文学应该可以发达。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高祖本纪》)

这虽是皇帝做下的歌,却是道地的平民文学。

后来高祖的妻妾吃醋,吕后把戚姬囚在永巷里,剪去她的头发,穿着赭衣,做舂米的苦工。戚姬想念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一面春,一面唱歌道: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汝!(《汉书》卷九十七上)

这也是当日的白话文学。

后来吕后擅权,诸吕用事,朱虚侯刘章替他们刘家抱不平。有一天,他伺候吕后饮宴,太后派他监酒;酒酣之后,他起来歌舞。唱一只《耕田歌》:

深耕,概种,

立苗欲疏。

非其种者,

锄而去之。

这也是一首白话的无韵诗。

这些例子都可以表示当时应该有白话文学的产生。但当时白话文学有两种阻力:一是帝国初统一,方言太多,故政府不能不提倡古文作为教育的工具,作为官书的语言。一是一班文人因白话没有标准,不能不模仿古文辞;故当时文人的诗赋都是模仿古文学的。风气既成,一时不容易改革。到了武帝的时候,许多文学的清客,或在朝廷,或在诸王封邑,大家竞争作仿古的辞赋,古文学更时髦了。后来王莽的时代,处处托古改制,所以事事更要模仿古人,诏书法令与辞赋诗歌便都成了假古董,但求像《尚书》、《周颂》,而不问人能懂不能懂了。

我们且引一两首汉朝的《郊祀歌》,使读者知道当时那些仿古的庙堂文学是个什么样子:

后皇嘉坛,立玄黄服。物发冀州,兆蒙祉福。浼浼

四塞,假狄合处。经营万亿,成遂厥宇。(《汉郊祀歌》)

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恭承

褪祀,组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同上)

但庙堂的文学终压不住田野的文学,贵族的文学终打不死平民的文学。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曾说过当日的民间文学的环境: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焦羔,斗酒自劳。

家本秦也,能为秦声。

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

热,仰天掂缶而呼为乌乌。

其歌日: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邛,顿足起舞。

这里面写的环境,是和那庙堂文学不相宜的。这种环境里产生的文学自然是民间的白话文学。那无数的小百姓的喜怒悲欢,决不是那《子虚》《上林》的文体达得出的。他们到了“酒后耳热,仰天摭缶,拂衣而喜,顿足起舞”的时候,自然会有白话文学出来。还有痴男怨女的欢肠热泪、征夫弃妇的生离死别、刀兵苛政的痛苦煎熬,都是产生平民文学的爷娘。庙堂的文学可以取功名富贵,但达不出小百姓的悲欢哀怨:不但不能引出小百姓的一滴眼泪,竟不能引起普通人的开口一笑。因此,庙堂的文学尽管时髦,尽管胜利,终究没有“生气”,终究没有“人的意味”。二千年的文学史上,所以能有一点生气,所以能有一点人味,全靠有那无数小百姓和那无数小百姓的代表的平民文学在那里打一点底子。

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便分出了两条路子:一条是那模仿的、沿袭的、没有生气的古文文学;一条是那自然的、活泼泼的、表现人生的白话文学。向来的文学史只认得那前一条路,不承认那后一条路。我们现在讲的是活文学史,是白话文学史,正是那后一条路。

P15-19

序言

民国十年(1921年),教育部办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要我去讲国语文学史。我在八星期之内编了十五篇讲义,约有八万字,有石印的本字,其字目如下:

第一讲我为什么要讲国语文学史呢7

第二讲古文是何时死的?

第三讲第一期(一)汉朝的平民文学

第四讲第一期(二)三国六朝

第五讲第一期(三)唐上

第六讲第一期(三)唐中

第七讲第一期(三)唐下

第八讲第一期(四)五代十国的词

第九讲第一期(五)北宋(1)文与诗

第十讲第一期(五)北宋(2)宋词

第十一讲第一期的白话散文

第十二讲总论第二期的白话文学

第十三讲第二期上之一(1)南宋的诗

第十四讲第二期上之一(2)南宋的词

第十五讲第二期上之一(3)南宋的白话文

后来国语讲习所毕业了,我的讲义也就停止了。次年(1922年)3月23日,我到天津南开学校去讲演,那晚上住在新旅社,我忽然想要修改我的《国语文学史》稿本。那晚上便把原来的讲义删去一部分,归并作三篇,总目如下:

第一讲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

第二讲唐代文学的白话化

第三讲两宋的白话文学

我的日记上说:

……原书分两期的计划,至此一齐打破。原书分北宋归上期,南宋归下期,尤无理。禅宗白话文的发现,与宋“京本小说”的发现,是我这一次改革的大原因……

但这个改革还不能使我满意。次日(3月24日)我在旅馆里又拟了一个大计划,定出《国语文学史》的新纲目如下:

一、引论

二、二千五百年前的白话文学——《国风》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是白话的吗

四、汉魏六朝的民间文学

(1)古文学的死期

(2)汉代的民间文学

(3)三国六朝的平民文学

五、唐代文学的白话化

(1)初唐到盛唐

(2)中唐的诗

(3)中唐的古文与白话散文

(4)晚唐的诗与白话散文

(5)晚唐五代的词

六、两宋的白话文学

(1)宋初的文学略论

(2)北宋诗

(3)南宋的白话诗

(4)北宋的白话词

(5)南宋的白话词  (6)白话语录

(7)白话小说

七、金元的白话文学

(1)总论

(2)曲一小令

(3)曲二弦索套数

(4)曲三戏剧

(5)小说

八、明代的白话文学

(1)文学的复古

(2)白话小说的成人时期

九、清代的白话文学

(1)古文学的末路

(2)小说上清室盛时

(3)小说下清室末年

十、国语文学的运动

这个计划很可以代表我当时对于白话文学史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加上汉以前的一段,从《国风》说起。

但这个修改计划后来竟没有工夫实行。不久我就办《努力周报》了;一年之后,我又病了。重作《国语文学史》的志愿遂一搁六七年,中间十二年(1922年)暑假中我在南开大学讲过一次,有油印本,就是用三月中我的删改本,共分三篇,除去了原有的第一讲。同年12月,教育部开第四届国语讲习所,我又讲一次,即用南开油印本作底子,另印一种油印本。这个本子就是后来北京翻印的《国语文学史》的底本。

我的朋友黎劭西先生在北京师范等处讲国语文学史时,曾把我的改订本增补一点,印作临时的讲义。我的学生在别处作教员的,也有翻印这部讲义作教本的。有许多朋友常常劝我把这部书编完付印,我也有这个志愿,但我始终不能腾出工夫来做这件事。

去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间,我在外国收到家信,说北京文化学社把我的《国语文学史》讲义排印出版了,有疑古玄同先生的题字,有黎劭西先生的长序。当时我很奇怪,便有信去问劭西。后来我回到上海,收着劭西的回信,始知文化学社是他的学生张陈卿、李时、张希贤等开办的,他们翻印此书不过是用作同学们的参考讲义,并且说明以一千部为限。他们既不是为牟利起见,我也不便责备他们。不过拿这种见解不成熟、材料不完备、匆匆赶成的草稿出来问世,实在叫我十分难为情。我为自赎这种罪过起见,遂决心修改这部书。

……

在客中写二十万字的书,随写随付排印,那是很苦的事。往往一章书刚排好时,我又发见新证据或新材料了,有些地方,我已在每章之后,加个后记,如第六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都有后记一节。有时候,发现太迟了,书已印好,只有在正误表里加上改正。如第十一章里,我曾说“后唐无保大年号,五代时也没有一个年号有十一年之长的;保大乃辽时年号,当宋宣和三年至六年”。当时我检查陈垣先生的《中西回史日历》,只见一个保大年号。后来我在庐山,偶然翻到《庐山志》里的彭滨《舍利塔记》,忽见有南唐保大的年号,便记下来;回上海后,我又检查别的书,始知南唐李氏果有保大年号。这一段只好列在正误表里,等到再版时再挖改了。

我开始改作此书时,北京的藏书都不曾搬来,全靠朋友借书给我参考。张菊生先生(元济)借书最多;他家中没有的,便往东方图书馆转借来给我用。这是我最感激的。余上沅先生、程万孚先生,还有新月书店的几位朋友,都帮我校对这部书,都是应该道谢的。疑古玄同先生给此书题字,我也要谢谢他。

1928 6.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