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兵部尚书王道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沧源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兵部尚书王道夫》由沈沧源所著,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符合书中主人公王道夫的人生经历。全书共七章,前三章(少年时代、成家立业、苦考进士),是写王道夫的“前半生”;后四章(任职程山、解甲归田、重披战袍、厓山殉国),是写王道夫的“后半生”。作为传记体小说,不能截取人物的某一人生片断来写,而要比较完整地写人物的人生全过程,但必须重点突出,有详有略。本书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作者写王道夫一生的经历时,重点写他的“后半生”,在描写他的“后半生”时,又突出写了他任职程山、重披战袍、压山殉国,这些都是王道夫最为有生命价值的闪光点。

内容推荐

兵部尚书王道夫是广州番禺永泰村(今广州天河区车陂村)人,出生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出身于宦官世家,咸淳四年进士。

《兵部尚书王道夫》由沈沧源所著,本书主要描写了王道夫步入仕之前在学习生活、婚姻家庭、苦志力学等方面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步入仕途之后尽责勤王、力剿妖寇、忧国忧民、抗击元军,甚至以身殉国的可贵精神。

《兵部尚书王道夫》故事情节曲折,所记述史实与文学描写能有机结合,语言简洁行动,极具可读性。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二章 成家立业

第三章 苦考进士

第四章 任职程山

第五章 解甲归田

第六章 重披战袍

第七章 厓山殉国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宋代有一条规定,如果私人建住所,执政官、亲王所建住所日“府”,其他官员所建住所日“宅”,平民百姓所建住所日“家”。今广州车陂村王氏家族先祖王三顾是迪功郎兼朝奉大夫,不是朝廷中宰相之类的执政官,也不是亲王,而是“其他官员”,故他在莆田所建私人住所称“王宅”。

端平二年(1235年)春的一天,王宅迎来了大喜日子,王三顾得了个胖儿子。据说,这个胖儿子出生时,彩霞满天,祥云飘浮。王氏宗族奔走相告,喜气洋洋。王三顾给爱子取名道夫,字以行。

可惜,王道夫三岁的时候,他父亲王三顾因病而辞官回家休养。

王三顾回家休养一年后,身体有所康复,但又遭遇到“虔寇”的劫难。

南宋时期,“虔寇”“妖寇”猖獗。当时在福建,路一级(相当于今天的省)的劫匪称为“福建之盗”,州郡一级的劫匪称为“虔寇”。当时,莆田属泉州管辖,所以当地的匪寇被称为“虔寇”。

“虔寇”从北宋太平兴国时期就开始横行了,至南宋绍定、端平年间,岭南的匪盗已“跨三路(指江西、福建、广东)”。其时,“虔寇”陈三枪最凶狂,“数州六十寨”都要“听命陈三枪”。以陈三枪为首的“虔寇”,“蹂践十余郡”。

王道夫四岁那年,陈三枪为首的“虔寇”,突袭莆田王氏宗族村落。数十“虔寇”摸黑进村,扰得全村鸡飞狗跳,众人慌忙出逃。王三顾抱着四岁的儿子王道夫,与家人一起拼命逃走。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家财被洗劫一空。

王三顾受此劫难后,再也不想在莆田居住下去了。他每天都心神不定,心有余悸。  莆田是“六山两水两分田”的地方,为了谋求出路,许多莆田王氏族人在南宋末年就迁到广东增城等地居住了。王三顾有一个堂兄就是那时迁居增城棠村的。如今,他也准备迁到那里去。

于是,那年春的一天,王三顾来到已迁居增城的堂兄家以了解增城棠村的居住环境。堂兄热情接待了他。

无独有偶,增城与莆田一样盛产荔枝,也称“荔城”。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没有猖獗的“虔寇”,当地居民亦很友善,王三顾的堂兄与他们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很安逸。王三顾一踏上增城这块土地,就爱上这里了。

于是,王三顾决定举家迁来增城棠村。他回家后,把了解到的堂兄在增城居住的情况与家人说了,家人也很赞同迁居。

那年夏天,王三顾卖掉了莆田的家产,带着全家来到了增城棠村定居。他全家都临时住在堂兄家。其实,他堂兄住得也很简陋。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王三顾迁到增城棠村后,首先要做的事是建全家住的房子。他堂兄提出合建,王三顾没想那么多,就同意了。

一年后,增城棠村崛起了一座具有新的建筑风格的新宅。它就是王三顾与堂兄合建的新居。

 这年,王道夫才五岁。王道夫生不逢时。这时,蒙古军队已分三路南下。蒙古窝阔台可汗的儿子阔出,率领中路蒙军进攻襄、郢;他的另一个儿子阔端率领西路蒙军,由秦巩进攻四川;蒙将口温不花所率部队,则从东路进军江淮地区。不久,半个中原都被蒙古军队占领了。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三年。王三顾虽因病辞官而闲居在家,但仍忧国忧民。他觉得自己力不从心了,决定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将来为国效力。于是,他潜心教育儿子。

一天,王三顾把儿子王道夫叫到书房,对他说:“息子(宋朝父亲对儿子的称呼),你今年已八岁,开始懂事了。《正蒙·乾称》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不疲癃残疾,悍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

王三顾所引的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家庭来看,父母是这家的儿女的父母,从整个社会(天下)来看,天地是全天下人的父母。家庭与天下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视为一回事,“事亲”也就是“事天”。反之,不孝敬父母,就是对天的不恭敬。所有的人都是天地所生,所有的人也都应当如同亲兄弟,应当天下一家亲。

显然,王三顾是以儒家的孝悌观来教训儿子。

王道夫听了父亲一席话,似懂非懂,但他还是两手垂直站立着,恭恭敬敬。

王三顾还时不时以司马光的《家范》、朱熹的《家礼》等教训儿子,说什么“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还说什么“凡卑幼于尊长,晨亦省问,夜亦安置”,还说什么“卑幼不可抵抗尊长,其有出言不逊,所行悖戾者,姑诲之;悔之不悔者,则重棰之”等等。

总之,王三顾就是这样以儒家的理论道德教训儿子。

有一天,王三顾正指导儿子王道夫写毛笔字。他要儿子写自己的名字。王道夫写完,突然问道:“父翁(宋朝儿子对父亲的称呼),王姓是怎么来的?”

P3-6

序言

王道夫是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王氏开村始祖。他于宋咸淳四年(1268年)考举进士。他先后任过程山(连山)县尉、广东转运判官兼兵部侍郎、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等职。宋景炎四年(1279年)二月,在广东新会厓山海战中殉国。其积极抗击元军并勇于献身的精神,至今仍极大地鼓舞着后人。

关于王道夫的从政事迹,明代黄佐编写的《广州人物传》及明代黄淳编写的《厓山志》、清代瑞麟编写的《广州府志》、天河区地志办编写的《广州市天河区志》(1998年3月出版)等等,都有记载。

《兵部尚书王道夫》一书是依据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中有关王道夫的生平事迹简介框架而展开创作的。王道夫终年四十四岁,他前半生在家攻读、游历,后半生才从政。对他前半生的史料记载甚少,只有《车陂王氏族谱》中才有一些记述;对其后半生的从政事迹,即使在明代黄佐编写的《广州人物传》中,亦只有三百九十八字的记载。因此,作者在收集王道夫的史料时,还查阅了王道夫所处时代与之相关的许多旁证材料,以补充王道夫的人生经历。本书所写的历史事件,基本符合史实。

《兵部尚书王道夫》是传记体小说,也就是说,它是在记述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以文学创作,使作品人物更形象、生动,使作品更有可读性。如,在黄佐《广州人物传》中,对王道夫的记述,有“少从陈大震”一句。那么,王道夫何时、何地、何因而拜陈大震为师呢?黄佐没有说。本书作者只能根据王道夫的生活逻辑而展开文学描写。又如,黄佐说,王道夫与凌震“互为犄角”而收复广州城。那么,王与凌是如何出兵收复广州城的?本书作者只能根据相关史实展开文学描写,使读者读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符合书中主人公王道夫的人生经历。全书共七章,前三章(少年时代、成家立业、苦考进士),是写王道夫的“前半生”;后四章(任职程山、解甲归田、重披战袍、厓山殉国),是写王道夫的“后半生”。作为传记体小说,不能截取人物的某一人生片断来写,而要比较完整地写人物的人生全过程,但必须重点突出,有详有略。本书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作者写王道夫一生的经历时,重点写他的“后半生”,在描写他的“后半生”时,又突出写了他任职程山、重披战袍、压山殉国,这些都是王道夫最为有生命价值的闪光点。

本书为“传记体小说”,之所以称之为“传记”,是因为写人物的一生经历;之所以称之为“小说”,就是指描写人物一生的经历时,要有小说情节之描写。本书作者就注意到了这方面。例如,书中所描写的王道夫“如何苦读”“赴考途中艳遇”“如何剿寇”“攻城时被捉后逃脱”等情节,作者都根据作品主题思想及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而虚构,并做了颇为生动的描写,甚至对人物还有举手投足之类的形象的细节描写。

甚为遗憾的是,王道夫文武双全,但没留下一首诗词。本书中所写的数首诗词,均为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特定的环境而创作。这不仅符合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增强了本书的文学性、可读性。

沈沧源

2013年10月

后记

拙著《兵部尚书王道夫》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这部传记体小说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王道夫的后裔王炳焰、王少禧、王洁燊先生的鼎力支持。王炳焰先生不但提出要写这本书以缅怀先祖,而且慷慨解囊;王少禧和王汝潜先生提供有关资料;王洁燊先生则不辞劳苦协助作者四处查阅并收集有关王道夫的资料,并与作者共同研究,甄别史料真伪,付出了精力与智慧。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与王洁桑先生先后到过王道夫生活过的福建莆田和任职过的广东连山,以及王氏宗族生活所在地东莞厚街、番禺、增城等地采访,得到当地知情人士的热情接待。连山县志办公室不仅给我们提供《连山县志》,还派人带着我们到王道夫在该县任县尉时的古城遗址实地考察;增城棠村村委会领导,亦热情地带着我们到王氏宗族有关宗祠遗址考察;增城新塘南安村的陈崇义老师,也热情地带着我们到王道夫与其老师陈大震茶叙和诗作对的遗址考察。

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市天河区地志办、广州市番禺区地志办、广州市增城市地志办等单位,亦为我们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沈沧源

2013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