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绵延不绝的文明(古中国文明)/古文明浅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盛文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中国文明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中华古文明的形成,汉字的产生与影响,中国四大发明的出现与影响,哲学与艺术的发展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变迁给人民带来的影响,每个历史阶段都充满了吸引人的元素,盛文林编著的《绵延不绝的文明:古中国文明》便是解读古中国文明历程的一篇佳作,从古迹、历史、艺术、文学、史学、法律、科技、哲学、社会风俗等方面介绍古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内容翔实,史料准确,结构合理,插图运用恰当,是一本较好的人类文明知识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盛文林编著的《绵延不绝的文明:古中国文明》作为中国古文明的普及读物,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哲学艺术、政治经济制度均下限至唐宋时期。为的是在有限的版面内,用最简练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展现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针对古文明中相关的历史事件、术语、名人,还特地设置了“知识小链接”“你知道吗”“拓展阅读”“广角镜”等小栏目加以阐释。《绵延不绝的文明:古中国文明》中还选配了大量相关的图片,使版面图文并茂、视感舒适,以增加本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读者的求知欲。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9

 西侯度文化/10

 周口店文化/12

 仰韶文化/17

 红山文化/25

 齐家文化/30

 大汶口文化/35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形成 43

 燧人氏钻木取火/44

 伏羲氏发明八卦/46

 神农氏教人稼穑/29

 早期部落的融合/51

 陶器的产生/73

 大禹治水/59

 青铜冶铸技术的发展/63

 度量衡的统一/68

 铁器的使用/72

第三章 延续五千年的汉字 75

 仓颉造字的传说/76

 最古老的的文字——甲骨文/79

 青铜器上的铭文/83

 大篆的兴起/87

 小篆的统一/90

 隶书的沿革/93

 草书的演变/97

 楷书的应用/100

第四章 古文明之科学技术 105

 古代天文的发展/106

 古代历法的改进/113

 指南针的发明/117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121

 火药的发明/125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128

 中医的产生与发展/132

第五章 古文明之哲学艺术 139

 儒家哲学的形成/140

 无为的道家哲学/146

 古代书法艺术/152

 古代绘画艺术/155

 古代建筑艺术/160

 古代雕塑艺术/165

 古代音乐戏曲艺术/169

 古代宗教信仰/174

第六章 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文学 181

 氏族公社的土地公有制/182

 井田制的实施与瓦解/185

 西周的分封制/189

 商鞅变法秦国大治/191

 古代三公九卿官制的建立/194

 屯田制的兴起与废除/198

 均田制的产生与发展/202

 两税法的颁布/206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延续五千年的汉字

小篆的统一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六国古文也是一种“篆”。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 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简化,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故秦始皇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宰相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由此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

小篆的统一,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文物看,秦篆一般铸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秦篆字体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立封泰山碑,碑为宰相李斯所书。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字体为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内容前为始皇诏,共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现所见均为后人摹写,虽多失秦篆古厚的笔势,但其对研究篆书艺术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秦诏版为公元前221年所作,记秦始皇的颁布诏内容。其笔画劲遒,书风随意自由,大小相同,随势生姿;字间行间,时疏时密,虽不齐整,前后成趣。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减弱,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将小篆推广到全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用标准字体——小篆来书写识字课本,成为了儿童的启蒙教材。此外,还用小篆来书写皇帝的诏书及到处以小篆刻石来歌功颂德,使小篆广为流传。从文字的发展过程来 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小篆以秦刻石为代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宰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纪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

秦刻石上的小篆与《石鼓文》《秦公簋》上的籀文相比,有了简化,并且结束了战国时六国文字混乱的现象,统一了全国的书体。除刻石之外,秦代小篆还铭刻在秦虎符上。如《阳陵虎符》,铭文是极精美的小篆,笔道圆匀,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法缜密,更兼字画错金为之,灿灿金光,眩人眼目。《新郪虎符》也是笔道圆融,结体严密,字体风格属于秦系文字,精美异常。商、周人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于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或显示富有或权威。秦始皇刻石,将其立于名山之巅,则是用以炫耀他统一六国的功业,表达了帝王自信与长治天下的意愿。同时也创立了一种可以使书法更长久留存的形式,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中国书法艺术的两大系统,一为碑系,一为帖系。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

P90-92

序言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些年,我国在多个地方分别发现了古人类文明的遗址,发掘了相当数量的有考古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为我国早期人类文明提供了实证。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依据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资料考察、推断,中国古文明可上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半坡、仰韶文化。文字的演变和发展见证并记录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到铭文,再到大篆和小篆,再变隶、草、楷书。每一次文字的变革,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延续五千多年的汉字历史,再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古国。

从上古的仰韶文明算起,我国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其中在夏、商、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发展。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

本书作为中国古文明的普及读物,所包含的科学技术、哲学艺术、政治经济制度均下限至唐宋时期。为的是在有限的版面内,用最简练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展现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针对古文明中相关的历史事件、术语、名人,还特地设置了“知识小链接”“你知道吗”“拓展阅读”“广角镜”等小栏目加以阐释。书中还选配了大量相关的图片,使版面图文并茂、视感舒适,以增加本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读者的求知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