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
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大彻大悟的智慧之门,真切的禅修实践,大彻大悟的智慧之源,圆成幸福完美的人生!
《禅的智慧》结合了正信的佛法,圆融的世理,练达的人情,以一贯亲切、明晰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处处表现出以佛法为依归,以人生为诉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圣严法师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 世界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大彻大悟的智慧之门,真切的禅修实践,大彻大悟的智慧之源,圆成幸福完美的人生! 《禅的智慧》结合了正信的佛法,圆融的世理,练达的人情,以一贯亲切、明晰的方式,回应当代人的知性及心灵需求,处处表现出以佛法为依归,以人生为诉求的人生佛教精髓。 内容推荐 《禅的智慧》由圣严法师著,最初本书于1993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此后圣严法师又不但地修订补充,在台湾和大陆出版了多个版本,很受读者欢迎。《禅的智慧》延续《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的问答风格,但阐释问题更加的丰富和全面,用通俗的语言回答了一般的佛法理论、日常的修行实践和困惑人生的问题,启发人们正确的认识佛教,正确地对待生活,很值得认真阅读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志 英文版第二版序 第一篇 佛法 佛教徒是什么 有情众生 自我 因缘 五蕴与意识 业 五戒 戒律与业 禅是宗教吗 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 佛像 佛教的功德观 菩萨与阿罗汉 佛教与死亡 末法时代 第二篇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老师的重要 单独修行?集体修行?随师修行 每日打坐之道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修行的见解比修行本身更重要吗 知识障碍修行吗 中国禅与日本禅 禅与荒诞不经 禅病 禅与心理治疗 为什么要读经 禅与民族文化 佛教的娱乐观 诗歌与王维 责任与修行 在非佛教的社会中培育佛教的子女 老年人与禅修 佛教与财富 开悟持久吗 第三篇 附录 礼佛 梦 安乐死与自杀 佛教、道德与医学科技 试读章节 每日打坐之道 问:如何进行每日的打坐修行?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在一些修行人看来也许是显而易见的,其实遭到许多人误解。我经常在想,到底有多少人只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进行,以致在日常修行中卡住了。正确认知日常修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是我们最常做的事——自己一个人,离开禅中心,没有老师的指导。 首先,要有适当的心态;其次,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方法;第三,在使用方法之前和使用方法时,要放松心情。这说起来容易,但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放松。有些人太努力去放松,结果反而变得更紧张。其他人则过于放松,以致昏沉或散乱。这两个极端都是错误的。那也就是为什么修行的适当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什么是适当的心态?就是告诉你自己,每天花在修行上的时间是最享受、最舒服、最愉快的时间。由于我们每天不是花那么多的时间打坐,所以安排用来修行的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你有这种态度,打坐时就不会觉得紧紧张张或昏昏欲睡。 你是把打坐当成责任义务,还是觉得很享受?如果不享受打坐,就很难维持稳定、长期的修行。如果享受不能自然而然降临到你身上,那么就试着培养享受的态度。首先,在打坐前,提醒自己对即将要做的事要感觉很高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天早起,吃早餐,早餐和午餐相隔六个小时,因此十一点时我已经饿惨了。最后一节课是从十一点到十二点,下课钟响时,我很高兴,因为午餐的时间到了,我的身心就融入这种喜悦中。你们对于打坐应该培养出这种态度。 当你打坐时,把它想成是无忧无虑的时刻,其他时刻则免不了要考虑到困难和责任。打坐是身心摆脱负担的时刻,会是一种解脱。打坐时有机会放下其他一切事情。 要确定你的姿势正确,然后忘掉身体。如果担心身体,就不能放松。然后告诉你的心要自由自在,告诉自己不要用任何方式来限制你的心、想这想那的。放下,但却不是以做白日梦的方式。在那一点上,观察你的心,看它往哪里去,但不要跟着去。如果跟着念头而去,就是让念头控制了你。但如果跟着念头去了,也不要对自己生气。一旦知道自己跟随散乱的念头,这些念头通常自己就会离去。 如果你跟着散乱的念头而去,就是把自己的觉知限制在那个特定的思绪上。如果不跟随散乱的念头,心灵便是自由、开放的。告诉你的心,它要上哪儿就上哪儿,但你不会跟着去。这时你的身体就会放松,心就会自由,因为你没有以任何方式来限制它。这是最享受的时刻;无事可做,身心自在。如果你没有念头,那很好,就维持在那种状态;如果念头升起,就注意你的呼吸。如果呼吸细长平顺,那表示你很舒服,甚至不必继续注意呼吸。如果你的心清明,就只管打坐。然而,一旦你开始知觉到自己的身体,就要确定自己的姿势正确。我希望你能做到。不要认为你是因为欠人什么,而不得不打坐。 问:我教人打坐时,告诉他们这是澄清心灵思绪的方法,但有人说不可能不去思考。他们说,人总是在思想,即使什么都不想时也是如此。可不可能知道某件事情而不加以观念化,不去思考或推理,而只是单纯地觉知? 师:你的学生是对的,因为很难去想像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状态,不打坐的人也很难体验打坐的状态。认为自己没有在思想时,那也是在思想。打坐可以使人达到没有起伏、没有散乱、没有混淆的情况。你达到平静的境界,心是安祥的,没有波浪起伏,那也就是“澄明”的意思。在那种情况下,依然会有念头,但如果你维持住澄明,就不会执著于念头。 问:因为时程紧迫或其他障碍,而没有足够时间打坐的话,要如何修行? 师:在忙碌的一天中,尝试找些零碎的时间打坐,使你的心放松、澄明。不一定非得坐在蒲团上,也不一定非得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偶尔找三五分钟打坐,不管是在办公桌前、车上、巴士或火车上,这随时随地都做得到。放松身心,呼吸,定心,让自己的身心恢复。 P113-115 序言 我一向认为,“感应道交”是不变的真理,如果孔夫子没有优秀的门人和他对话,像《论语》这样的儒典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释迦世尊没有杰出的诸大弟子向他请法,像大小诸乘那样的佛经,也是不容易出现的。此诚如人叩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我很惭愧,比起儒释二家的圣人,不仅不堪喻为洪钟大吕,甚至连一把小铃也不是,可能只是一块顽石吧!所幸我有诸佛菩萨给我启示,以及一些资质优秀的师友和弟子给我催化,因此使我依据佛法的智慧,解答了一些初机学佛人的疑问。 在台湾,我曾应《菩提树》杂志的要求,解答了七十个问题,辑集成书,名为《正信的佛教》。又曾为《人生》杂志提供了每期一篇的专栏,后来集印成书,即是《学佛群疑》,这两本书很受中文读者们的欢迎。 我在西方社会中弘扬佛法,也发行了一份英文的季刊Chan Magazine,它的编者和读者群,同样希望我能就他们于西方社会的学佛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难,给一些指点。他们有一组人,预先设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每周一个晚上,用两个小时,坐在纽约禅中心的地板上,围绕着我,轮番发问。逐篇刊出后,编成一书,名为Zen Wisdom。 事先,大家已有共识,我早就声明,我欢迎他们提出任何想问的问题,我虽不可能全部都有答案,但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若不知者,便不作答。如果发现我解答得不够清楚,允许他们反复追问。 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人,毕竟比较直率,对于某一个感到困惑的问题,往往会从各自不同的层面来追求答案,他们不必顾虑适合不适合由我来解答,都会向我发问。有时相当深刻,有时极其敏感,也有时看来比较肤浅,却又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凡此种种,都能使我感到欣喜,甚至会发现我也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反应能力,纵然在平日从未想到过的答案,竟然会从我的口中流露出来。因此,我对那段日子的Dharma View小组集会,直到现在,依旧记忆新鲜。目前,我在西方,另有一批资质相当优秀的弟子,也正酝酿一个类似于Dharma View的小组,集中某些焦点,准备跟我讨论,如果因缘成熟,也许还会出版一册叫做禅什么的英文书呢! 我们非常有福气,“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单德兴教授,花了很多心血,把我先后两种版本的英文著作Zen Wisdom重新考订修正,集译成了这一册中文版,共计三十九篇。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在出版前,我又将部分内容略做删修,因此它的面貌,与英文原著已稍有不同。借本书与中文读者们见面的机会,谨向译者及相关的诸君致谢。 圣严 2003年4月24日序于美东象冈道场 书评(媒体评论) “老师”对佛教徒而言,非常、非常地重要,但名师只是一种世俗的尊称。佛教并没有什么名师、大德这种名相,讲求的只是师徒间彼此的心心相印。所以不要执著名师,因为再有名的师父也不能把你变成佛,他们只能为我们指出心灵的路,但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修行。 像我来见圣严师父,就是因为我修行了五年,我必须向一位有智慧的老师请益,看看我走的方向对不对?路对不对?师父能够为我指引,哪里要注意、哪里要改变、哪里要做。 ——李连杰 我皈依圣严法师多年,受益匪浅。法师的心语,犹如智慧的明灯,清心的甘泉,点点滴滴滋润着我的心灵。 ——张国立 圣严法师是一位伟大的禅师,我对他的学问与智慧极具信心。我很庆幸能身为他的友人,我也尊崇他在东西方为佛教所做出的贡献。 ——一行禅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