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一主编的《画风(2011卷19)》放眼中国画坛,力推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同时本书与艺术品市场息息相关,引导高品味的艺术欣赏。本书是一本专业的绘画艺术图书,内容涵盖美术理论、绘画评论、精品画作赏析等。图文相生,赏心悦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画风(2011卷19)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怀一 |
出版社 | 四川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怀一主编的《画风(2011卷19)》放眼中国画坛,力推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同时本书与艺术品市场息息相关,引导高品味的艺术欣赏。本书是一本专业的绘画艺术图书,内容涵盖美术理论、绘画评论、精品画作赏析等。图文相生,赏心悦目。 内容推荐 怀一主编的《画风(2011卷19)》内容涵盖:画风·观点、画风·析源、画风·视觉、画风·风月、画风·晶味、画风·万象、画风·经典、画风·清谈、画风·新画等板块。《画风(2011卷19)》还附录了画家作品及生活图片若干幅。 目录 画风·观点 意与象 古人论意与象 刘二刚 王孟奇 北鱼 程大利 朱良士心 边平山 武艺 陆军 由法常、徐渭、吴昌硕说大写意 怀一 日本人影响到黄宾虹 怀一 画风·视觉 欧行日记 梅墨生 画风·风月 一树独先天下春 贾祖璋 仲仁与墨梅的创制 彭莱 华光悔谱 [宋]释仲仁 范村悔谱 [宋]范成大 梅妻鹤子林和靖 张建军 历代梅花诗词 画风·品味 笔墨参禅 北鱼 吴带霓裳 杨春华 氤氲华滋 朱雅梅 似水年华 王漾莎 蒙以养正 胡石 画风·万象 好多年前肖昱来我家玩 王玉平 画风·经典 马远父子 高木森 面风·清谈 一寸画面一寸金 葛婉章 试读章节 杜牧写《江南春》诗,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有人说,应改为十里还差不多。此人欲以“似”来写诗,实在是不懂诗。诗画道理一家,“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提出的,这“之间”应该似多少?不似多少呢?如果用百分比的话,画人真还不好说。 齐白石大概也说不清。因这个度的把握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完全是一种感觉,一种认识,一种智慧。 画画的如此,看画的也如此,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之间”之差别、好坏、高下也是最难品评的。在市场经济面前,画的身价有时会让人大跌眼镜,唏嘘不已。 这句“似与不似”是齐白石在石涛的《题画诗》中发现的。诗日:“天地浑融一气,再分风雨四时,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似之。”又像又不像,怎么倒是像呢?在这里他把艺术上升到了哲理中的“道”,艺术家用道的眼光去看物象,一切物象的变化,包括光阴、风雨、透视,原都是虚的假象的,他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寻找的是不变之变的东西。亦如禅境,由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认识上的转变是心与自然吻合后的结果。《石涛画语录·一画章》有“吾道一以贯之”说。这‘L”便是“以不变应万变”。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是我心与天心的根本。如果把“一”拿掉,那么你看山始终只是表面的山,就做不到“看山不是山”的过程。我心与天心不通,你就在这“似与不似之间”没了分晓,就只会瞎忙一气。只有天与人都圆通了,这“似与不似之间”才会游刃有余。 就上世纪的画坛来看,“学院派”崇尚的多是“似”。沿袭的多是徐悲鸿从国外带回来的教学体系,以素描、造型为基础,以模特写生为范本,把“似”作为审美标准就落入了形而下的追求,画家只是被动地在作画。到世纪末出现了“新学院派,”应该说是画家本能的需求。另~现象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抽象水墨”一派,以“不似”为手段,将水墨哲学化,从理念到理念,从不似到不似,貌似高深,其实是空架子。在这两者之间齐白石曾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世。”这是为“似与不似”做的最好的注释。可惜他这话说了半个多世纪了,重视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前者与我们多年的教学大纲有关,谁都惧说个不字,片面地理解生活,忘记前人早就提出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后者是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有关,随心所欲而忘了“矩”。好奇他人,欲速而不达。 如果说“似与不似之间”的追求是一种中庸,那么“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就是一种化境。要达到这一步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年头画家的底气不足也是没办法的事。可谁承认自己的底气不足呢?说“似”的有似的一套,说“不似”的有不似的一套,这“之间”又是说不清。就暂且随他去吧。 编者(以下简称“编”):“意”与“象”的概念和“似与不似”在中国画里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 王孟奇(以下简称“王”):“似与不似”这个说法最早似乎也不是齐白石提出来的。 编:历代画论里面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王:齐白石比较强调这个问题,大家就这么认为了。造型实际上是从西方引进的。 编: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没有这个词。 王:中国只讲传神。传神对中国人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和表达方式,比较关键,造型纯粹变成客观的眼睛可视的东西。 编:局限性相对更强一点。 王:现在美术院校只讲造型,不讲传神,实际上比较低级。训练的起步比较低。中国绘画的认识方法缘自佛教、道家对自然的认识。佛教里面强调包括对文字的认识,所谓依意不依语,不是强调表面的文字,而是强调你真正理解到意思对了就行了。 编:佛教里有很多故事也都是这个意思。 王:表达这种智慧,它有三条跟我们的认识相关,大概一个是依意不依语,一个是依志不依实,强调内心智慧体悟,而不是强调可考的表面的表象,带有一种根本性的认识方法。跟西方的实验室的认知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西方必须是量化、数字化,非常明确的有一个具体的比例,在一个绝对条件下去研究对象,所以它要一个画室,叫天光画室,所谓天光画室就是光源模特要固定,对象是不能随便动的,跟物理试验实际上是一样的,然后去研究它的质感,量感,体积。这跟中国画的认识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根本的不同点,中国绘画强调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它的观念都是在于得意。 编:它这种审美的指向其实相对来讲是超越了具体的形象。 王:它的心思不在表象上,所以它的形必须是得意的形才叫形,没有得意的形不是形,再加上中国画特有的表达方式,包括笔墨的表达方式,基本的书法审美,作为它绘画的基本审美基础,都造成它对形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方式。 编:包括这种材料本身更有利于这种意的表达,而相对制约了具体的造型,写实性的表现,其实对这种重视意的造型方式也跟所使用的材料是相关的。 王:因为有了早年的这种认识方式,才会在这种规则上生发一些工具材料的一种长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实际上都是中国画的认识跟表达对象的基本原则,它也不是完全不看对象,所谓造化还是强调对自然的认识。P11-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