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专家林怡潜心20年经验力作,带你了解小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感动推荐!
每个孩子从出生时,就是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完整个体。他每个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都需要妈妈去了解。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包含林怡20年的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案例,帮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更为她们解除育儿的不安和忧虑。疲倦时读一读,就可以重获信心和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 |
分类 | |
作者 | 林怡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早教专家林怡潜心20年经验力作,带你了解小孩子恼人行为背后的原因! 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感动推荐! 每个孩子从出生时,就是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完整个体。他每个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都需要妈妈去了解。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包含林怡20年的教子经验和110多个亲子案例,帮妈妈们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更为她们解除育儿的不安和忧虑。疲倦时读一读,就可以重获信心和力量。 内容推荐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内容介绍:为什么我家孩子屁股像长了钉子? 孩子太敏感,鼓励让孩子更“沮丧”? 孩子发泄情绪,多大程度算ok? 宝贝不乖的真相,让你明白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的气质类型,帮父母找对教育方向;把握和孩子说话的诀窍,拉近亲子关系;认清上一代的心理伤痕,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懂孩子,才能爱得更有章法。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的作者是林怡。 目录 序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IX Part 1 走进孩子的心 3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 孩子越小,情绪感受力越强 孩子天生都是心灵感应大师? 宝宝“难带”,是在反抗爸妈? 孩子心里有3个小人儿 孩子的儿语,你懂吗? Part 2 孩子“不乖”的秘密 孩子“逆反期”,爸妈“头痛期” “三心二意”≠不专注 舔着墙壁走,都是爸妈惹的祸 我家宝贝是“磨娘精”? 总是抱着大枕头的琳琳 “一根筋”的琛琛,为何不转弯? 脏话狠话,恼人的“诅咒敏感期” 打人也是爱? “捣蛋王”家里有个“大坏蛋” 认生的孩子更聪明? 爱你我就黏着你 “妈妈,不要跟别人说话” 天哪!孩子的重口味礼物 Part 3 关注孩子的个性 孩子个性不一样,教养大不同 谨慎型孩子:旁观是参与的前奏 雷厉风行型孩子:行动才是硬道理 敏感型孩子:不切实际的鼓舞让他更沮丧 叛逆型孩子:道理越讲越歪 涣散型孩子:3分钟热度,未必一无是处 暴躁型孩子:热情是动力,冲动是魔鬼 合作型孩子:你好我好大家好 执拗型孩子:执著固然好,变通也重要 特立独行型孩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散漫型孩子:管他天崩地陷,我自岿然不动 别强求改变孩子的性格 Part 4 爱孩子,要用对方法 孩子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问题? 妮妮画不完的画 辰辰究竟在表达谁? 你的宝贝被“催眠”了吗? 爱孩子,怎么可以讨价还价? 吓唬,让爱变了质 感受缺失,孩子不是瓷娃娃 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到底该不该“打扰”孩子?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Part 5 这样去听、说,孩子知道你爱他 放慢你的教养节奏,别再对孩子说“快一点” 躺在草地上的轮滑老师 好故事胜过大嗓门 保持沉默,让宝贝自己说 共情,给孩子加满分 幽默地对待孩子吧,快乐会播种 灵活的变通,是爸妈的必修课 暗示的魔法 放大优点,才能正面管教 Part 6 好孩子来自好环境 爸爸和妈妈,在位却缺席? 夫妻关系总是大于教育 “妈妈和奶奶,我究竟该爱谁?” “亲子嫉妒”让孩子受伤 家境好不好,和孩子优不优秀没关系 后记 妈妈信箱 0~6岁孩子妈妈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孩子一刻也停不下来怎么办? 孩子老扔东西怎么办? 孩子说谎怎么办? 孩子“窝里横”怎么办? 孩子特别迷恋电视怎么办? 孩子在公共场所失去控制怎么办? 孩子得不了第一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听不得批评怎么办? 孩子看见别人吃东西就要,怎么办? 孩子总是打人、推人怎么办?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孩子不喜欢读书怎么办? 孩子是个“破坏王”怎么办? 孩子总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孩子总是捡垃圾,怎么办? 孩子总不好好练琴怎么办? 孩子有“自慰”行为怎么办? 妈妈性情忧郁,会影响孩子吗? 父母育儿观念差太多,怎么办? 试读章节 琛琛1岁半的时候,有一次跟着奶奶出去玩儿,曾看到一辆卡车翻到沟里。过了很久之后,当我带他再到那个地方玩时,他竟然很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昨天在这里看到一辆卡车翻沟里了。”他混淆了时间,却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如果没有故地重游,不是那个场所触发了他的记忆,也许他一辈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件事呢。倘若他语言能力发展得不够好,即便他事后记忆被触发,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一切,我可能就会自以为是地判定他把3岁前的记忆弄丢了。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如果我们接他回家的路上问他学了什么,吃了什么,他往往回答…不知道”。于是,有的爸爸妈妈就会因此很焦虑,生怕孩子融入不了幼儿园的生活,或者学习能力有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不给孩子压力,当遇到某个恰当的场景时,孩子的记忆却很可能被触发,于是,他所谓“不知道”的结论就会被他自己的表现所推翻——他可能突然念起在幼儿园学的某首儿歌,跳起老师教会的某个舞蹈动作,甚至开始描述他在幼儿园的经历。于是,他那些看似弄丢了的记忆经由某些画面触发,就会奇迹般地重现。 令人遗憾的是,因为我们很难回忆起3岁前发生的一切,很多人就误以为孩子3岁前的经历对他不会产生影响,或者影响甚微。因为这种认识,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不太注意我们的言行,结果就会无意问对孩子产生影响,带给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直到某一天,这些影响在孩子身上呈现出来,我们才想起要去解决问题,并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自己。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身上,与孩子无关。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从他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3岁前经历的一切不会白白浪费,它们会以某种方式在我们心灵深处刻下印痕,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潜意识不辨好坏,对那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特别青睐。因此,在孩子的童年,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温馨的、奇妙的记忆,就相当于给他的潜意识输入了正面积极的养分,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曾在博客上发了一篇《3岁前的记忆去了哪里?》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这篇博文很快就引起强烈的反响,一天之内被点击将近15000多次,并且不少人在这篇博文后发表评论,声称他们清晰地记得3岁前的经历。 一位网友提到:“我一直记得一个场景:我穿着橙色的衣服,扶着椅子站在地上(应该还不会走路),阳光从大门口照进来,很温暖。’’ 另一位网友则写道:“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爱能带给彼此无尽的奇迹。3岁的女儿,重遇一岁半时的早教老师,一眼就认出他了,并且直接喊出他的名字,信任地坐在他的怀里,与他拥抱,就像一岁半时那样。相信,这就是爱的力量!” 正如上述两位网友提到的那样,儿时那些温暖的回忆确实能带给我们爱的力量。我自己,一直记得一个很温暖的场面:屋后,菜园子里。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飘来阵阵淡淡的花香。蜜蜂嗡嗡着,在花丛中飞舞。而我,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留着当年流行的“西瓜皮”发型,拎着一个蓝色的塑料小手袋,满心欢喜盯着大门,等待爷爷出现。春日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融融的,让我安心、喜悦。那是我第一次准备去远行——跟着爷爷去十几里外的资江对岸看姑奶奶。那时,我不到3岁。 那么多年过去,这个温馨的场面始终历历在目。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的内心深处就有个声音响起:总有些场景值得重温,总有些未知令人期待。成人后,当我沮丧、悲伤、失落的时候,这个场景就会在我情绪极度低落时乍现,给我爱的力量。 当然,一些负面的记忆未必都是不好的。我们不可能,也无须给孩子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毕竟,他将来终究要面临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如果完全没有面对挫折的经验,孩子长大后就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去自我调适。况且,某些负面的记忆也会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最终转化成正面的能量。很多艺术家的辉煌成就都得益于他们童年的创伤经历。 了解了3岁前记忆的去向与作用,我们就可以尽可能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环境,带给孩子更多快乐而美好的早期记忆。比如,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去同一家店买他最喜欢吃的蛋糕;和孩子反复玩儿同一个游戏,几分钟就行。爸爸妈妈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的记忆银行存储些温馨的片段。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孩子在3岁前有了一些创伤经历,我们也无须过于焦虑。放下它,淡看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宽厚的爱,他自然会从中获得疗愈。P4-6 序言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最好的爱。 毫无疑问,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我们怀揣着百分百的爱心,呕心沥血在付出。可是,就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孩子的所谓“问题”时,我们给予孩子的便是自以为是的爱,有时甚至是一种伤害。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令许多父母为之惊心,可这却是不争的事实。20年教子与早教从业者的经历,让我更深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奥义。不管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剥茧抽丝地剖析下去,我们总能发现,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在灵魂深处,我们与孩子是一体的。父母身上携带的任何信息,都可能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并对其产生影响。 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其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就微不足道呢?当然不是。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任何关系都无法与亲子关系比肩,因此,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永远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心灵最好的“饲养员”。父母的角色当好了,其他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便可以被淡化,甚至消除,而孩子就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滋养,成长得更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亲子之间的这种关系带给了我们福音。只要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给他最好的爱,许多的担忧便会销声匿迹。在育儿的路上,我们便可以走得气定神闲。 要想不做“问题”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我们就要掌握爱孩子的正确方法——将孩子视为成长的主体,依循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求,跟随他的视线和脚步,协助他、陪伴他慢慢前行。当然这需要父母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孩子一起成长。 另一个难以跨越的教养障碍源于父母急切的心态。虽然“孩子的成长是急不得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由自主就陷入某种固有的模式,恨不得一下子把孩子的“错误”纠正过来: 孩子坐不住,常常左冲又突的,我要即刻给他按住,让他变文静些。 孩子胆小、内向,这不行,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要逼着他去闯荡世界。 孩子发脾气了,这个坏秉性得速速修理。 孩子太敏感,这还了得,以后怎么适应社会?必须赶紧想办法,让他的神经变得坚强些…… 我相信,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担忧与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种花都有他与众不同的特性。如果他是一株月季,我们就把他养成那株最美的月季,千万不要因为看到牡丹更富贵,就将牡丹富贵的特性赋予他;等他貌似成了牡丹,又嫌他缺少兰花的恬静与高雅,结果,总在纠结中难以自拔。懂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他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 林怡育儿会所成立后,我们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帮助家长们读瞳孩子的心,了解他们作为不同种类“花种”的特性,以适合他们天性的方式协助他们成长。事实证明,家长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爱孩子就更有章法,对宝贝们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很多朋友问我:“林老师,为什么不来我们这里开会所呢?”原因很简单,我只想把这个会所做得更精致,开多了,担心应接不暇,无法保证质量。也有不少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联系我,提出各种问题,期待我去解答,但是,因为时间与精力有限,我很难一一满足,只能尽力而为。正因为这诸多的原因,促使我萌生了写作这本书的欲望。我很期待通过这本书,分享我的体会与经验教训,让朋友们从中获得一些助益。 . 希望我在这里扑扇扑扇翅膀,以我微薄之力扰动一下早教界的气流,引发朋友们更多的思考。如果大家都试着贴近孩子的心,以正确的方式去爱我们的孩子,或许终有一天,真会引发早教界一场前所未有的蝴蝶效应呢! 那是我非常期待的! 林怡 2012年5月25日 后记 完稿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我不清楚这本书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响。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观点的理解常常有偏差,有时候甚至南辕北辙。所以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试图考虑得更全面些,以免带来歧义,但是仍然可能会有考虑得不周全的地方。因此,我非常期待读者朋友抱着参考的目的去读,千万记住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能让您“照方子抓药,根治百病”。 这段时间,我一边写书,·一边抽时间在微博回复问题。回复的问题越多,我就越困惑。我发现一些家长不看我给其他人的回复,雷同的问题一提再提,或者虽然看了我以往的回复,但根本就不想尝试在这些基础上去变通。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只关心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去作更多的探究,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态度在寻求帮助。二是我们习惯了遇到问题寻求标准答案,缺乏变通的技巧。可实际上,很多问题是有共性的。学会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去变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在这样一个陕餐文化盛行的社会,大家都难得沉下心来阅读专业图书。所以我很想让我这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强一些,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富有趣味。具体效果有待检验,我只能说,我尽力了。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我们都喜欢直奔主题,遇到了问题,最好直接告诉我处理问题的办法是123;孩子几个月,告诉我怎么样教育就OK,我照着这个步骤回家一试,灵了,万事大吉,不灵则视为“庸医”。一切都简简单单,可操作性强。殊不知,孩子的个体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怎么会有一种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自己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因此,这本书,我特意写了一章“关注孩子的个性”。我很想以我的经验教训警醒大家:个体差异永远是存在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之大甚至出乎我们的想象。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照着一成不变地去实施。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如果机械地去操作,就一定存在问题,甚至反而可能带给孩子不良影响,不如跟着感觉走的好。养育孩子不像生产产品,只要管理好生产线,出好产品的概率就大大提升。明白这点,这本书才能对您起到作用。 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灵性的生命,他们永远都在成长。对于一个永远都在成长的孩子而言,方法也必须是活的,需要跟随孩子的成长而变化。很多家长在咨询我时,常常会说:“这个方法我用过了,但是已经不灵了。”不灵就对了,说明孩子又成长了。但是这个方法不灵,未必就不能用了。我们依然可以变通了,换一种方式去用,一样有效。 爱孩子,有法可依。但是,法为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用,产生的效用一定各个不同。武侠书里的练武之人都期待得到一本武林秘籍,以为从此便功力大进。然而,无论是《葵花宝典》还是《九阴真经》,一本武林秘籍招式并不多,融会贯通了,才懂得变化,才能见招拆招,以不变应万变。不同的人练同样的功夫,有的人把握一二,有的人把握八九,功力自然也就悬殊之甚。有招只是入门,从有招到变招,再归于无招,才能出神入化。爱孩子,要有方法,用对方法。但是,只有以孩子为出发点,摆脱院常的思维定势,才能顺应他的需求去变通,让同一个方法变幻出不同的套路,为孩子欣然接受。 当我们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感受,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变通时,才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举一反三,进入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另一个令我忐忑的是,做这一行久了,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道不得,或者道出来就变了味道。养育一个好孩子,很多时候靠悟,并不可教。与孩子相处的时候,看到孩子的某个行为,某种现象,只要你懂孩子,你很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可是要说出来,让它成为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很难。也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困境,有头大的感觉。 我原本想在这本书里写一篇家长平和淡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的文章,但最后还是去掉了。大家都知道平和淡定的好处,可就是很难做到。 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修炼初期,我们“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到孩子有某个问题,盯着的就只是那个问题,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去改造孩子。 修炼中期,我们“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是纠结于孩子的某个行为是否有问题。我们会明白,原来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有其积极意义。进入这个阶段,我们的焦虑少多了,但还是不断有焦虑的时候。 继续修炼到某个高度,我们才会归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此时,再看孩子的某个行为,我们会由衷而欣慰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呀!孩子就该这样!到这个阶段,我们不会再纠结于去改造孩子,而是全然地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我们自己也变得淡定、平和、内心强大。养孩子便如顺水行舟,轻轻松松。就算偶尔遇到某些问题,我们也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试着读懂孩子内在的需求,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此时,我们会发现,爱孩子,其实很简单,我们根本就无须费尽心力去寻求应对的方法。方法就在那里,自自然然,如同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就呈现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化不是刻意的,只要顺应容器的造型,自然融入就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孩子们总在给我灵感,给我智慧,给我深深的感动与震撼。跟孩子们在一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他们时时都会带给你惊喜。因了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们,也许,不久的将来,我还会再度产生写作的冲动吧。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编辑王雪颖女士,感谢李涛先生、田明女士及林怡育儿会所的所有老师们。感谢的理由各不相同,大家自能知悉,这里不再赘述,就此打住。 书评(媒体评论) 养育孩子需要带有一颗童心。父母都能感觉孩子,但没有童心可能难以理解孩子。读读林怡《别你为你会爱孩子》,跟随她用童心去理解孩子,走进孩子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心理专家、著名家庭治疗师 李子勋 每位父母都会在育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扰。读读这本书,你会拥有强大的信心,提醒自己孩子需要什么,你又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个个故事里透露着尊重、理解和对孩子深深的爱,让人感动不已。 ——育儿专家、前《妈咪宝贝》主编 赵京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