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眼”系列书的观点是:进入艺术世界的起点就是作品。放下对艺术的恐惧,卸下艺术的权威!只有经常直接与艺术品接触,才能慢慢培养艺术的感性认识!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由弗朗索瓦·芭布-高尔5-13岁孩子最实用的亲子艺术书。
◇用30多件艺术作品,分3个年龄段解读孩子看艺术作品的特点!
◇如何看?怎么看?看什么?引导孩子进入艺术世界,打开孩子的艺术之眼!
◇长期在卢浮宫为孩子讲解艺术的法国艺术史家弗朗索瓦芭布-高尔亲自为你和孩子导读!
◇小兴趣,成就大梦想!培养孩子的创意能力,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具有启发性的解答!
当你期待孩子对如波提切利、维米尔、德加、夏加尔和波拉克的作品有兴趣,并能有一些初步的个人感受,但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看艺术。
《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由弗朗索瓦·芭布-高尔所著,《艺术原来可以这样看》告诉你如何激发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带孩子成功参观的秘诀是什么?每个年龄阶段对艺术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本书颠覆艺术史的传统写法,与艺术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主题、创作者等理论知识都被置之一旁。走进艺术的起点就是作品!弗朗索瓦芭布-高尔长期研究孩子欣赏艺术的特点,汇集了世界最知名的30幅经典艺术作品,完全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问题、孩子的语言对经典艺术发问,是第一本真正写给孩子看的艺术书!
不要忘记:
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有些画中,孩子们认出了日常生活的点滴——场景,物体,行为,动作.他们很喜欢这种画。妈妈俯身向前梳头的姿态,爸爸在办公室里鼻子凑在文件上的姿势,孩子们会在某幅画中发现。有的孩子会觉得梵高画里的红色被子非常熟悉(21号作品),因为他们家里也有同样的被子。和他们身体的联系。
幼小的孩子不会只满足于用眼睛看画。他们整个身体都参与其中。他们很容易模仿看到的画面,完全融入画中,很快可以用动作描述画面。他们会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因此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和雕塑很受欢迎。
想象的空间。
孩子们在画前很容易自己虚构故事——“她哭了,肯定是因为……”,“也许之前他做过这个或那个”等等。在抽象画前,他们经常会把颜色、形态和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他们把黄点当做太阳,而形状模糊的会被他们认做“香蕉”或者“蛇”:一团绿色对你来说毫无意义,在他们眼里却是一根绿草,或者一只跳动的青蛙。这是他们形成自己观点的方式。一般说来,给他们自由评判的空间,现代艺术(绘画、雕塑)极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当代艺术中使用的最为粗陋、最出乎意料的材料,对他们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是让他们进入梦幻之境的跳板。
P11
本书希望能给那些热爱绘画但不知如何欣赏,以及希望和孩子分享艺术乐趣的人提供帮助。本书希望提供一些关键线索,别无奢求。
阅读本书不需要任何历史、艺术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准备,这不是一本艺术史教科书:既没有常见的年代划分,也没有大量让读者灰心丧气的专业术语。
绘画领域始终令人望而却步,尽管问题显而易见,人们却羞于开口提问。在一幅众人如痴如狂的作品面前,承认自己什么都没看懂是很难为情的:而对于另外一幅作品,我们也难以明白从何欣赏。问题,尤其是那些最有逻辑的问题,通常没有答案,因为大家坚信唯有自己不明所以,于是羞于去提。本书清楚地提出了这些问题,解释虽不敢标榜详尽,但也尽量简明扼要。
本书颠覆了传统方法,将时代、背景、艺术家、主题等理论知识置之一旁.读者得以直接与绘画作品接触。我们的起点就是——作品。这么做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于非专业的儿童和成人,绘画作品才是首要的:画就在那里。就在当下,就在眼前。绕圈子和铺垫容易让人迷失,熄灭好不容易唤醒的兴趣,有何益处呢?要在画里看到什么?为什么?如何用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语言去表达?这才是重点所在。
无论是在为陪孩子参观博物馆作准备,或者回答孩子在教堂、跳蚤市场、书本中有关绘画的问题,在本书中每人都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各得其所。本书可能显得有点短,但也可能一段文字足够你触类旁通,这要视时机和心情而定。或信手翻阅,或随身携带,或自由浏览,本书皆可。如果读完本书,你了悟到原来其实这也没那么复杂,那么本书就大获全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