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个疑点
这些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之后,文怀沙先生频繁亮相于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媒体,故事越讲越生动,名头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了。
在各媒体发表的自述或专访中,此公生平的耀眼传奇引人注目者,主要有三点:一、自称出生于1910年,故今年已被媒体称做“百岁老人”;二、自述“文革”经历,系因被打成“反革命”而锒铛入狱,同时,又因写藏锋诗“反对江青”而被视为“英雄”;三、被誉为“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
事实果真如此吗?
2.1910年出生。还是1921年出生
近些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或演讲中,文怀沙都自称为九旬老翁,年表中所写出生时间为1910年1月。但我所了解的情况,却大相径庭。
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退休,文怀沙工作过的单位与待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1.1953年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担任编辑;2.约1953年调至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现与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任剧本编辑;3.1963年年底入狱劳教至1980年释放回原单位,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离休。
据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世纪50年代初的第一本花名册.文怀沙的出生时间填为“1922年”;据中国国家话剧院记录,其出生时间填得更为具体:1921年1月15日:1963年12月被判劳教时。年龄记录为“43岁”,推算一下,出生时间也在1921年年初。三处记录的出生时间虽略有差异.但相差不到一年。
当年社会.尚无60岁退休之忧,似不必把年龄说小。与如今的讲述相比,当年相对严谨的档案记录无疑更为可信。因此,有一点可以明确,即在2009年的今天,所谓“百岁”老人,真实年龄应是88岁左右。
年龄虚报近一轮.是为了便于给早年经历加上一个又一个耀眼光环。
突出的一个光环:文怀沙多次自述中称章太炎是其老师,故与鲁迅是前后弟子。
据查,1934年秋天,67岁的章太炎由上海迁居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但在1963年文怀沙的劳教记录中明确写到,他是“1941年上海太炎文学院肄业”。如果他出生于1921年,1936年才15岁。另外,章太炎去世之后,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是否继续办,文怀沙“肄业”的“上海太炎文学院”与之是什么关系,是否为同一学校?也有待考证。即便是同一所学校,也应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苏州迁至“孤岛”上海。按此时间推算,当文怀沙入学时.章太炎早已去世.又如何见过?
另一个光环:相关年表写到.1928年18岁的文怀沙,“受聘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后任上海剧专教授”。按1921年出生计算,这一年他才7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身担此任。
由于年龄提前了近12岁,抗战期间的经历也就容易丰富得光芒四射了。如其年表所记:“一九三八年二十八岁秋,于重庆作《听雨》诗:‘滴滴更丝丝,江楼听雨时。一灯红豆小,此夕最相思。’柳亚子评日‘诗出王摩诘而胜之’。”实际上,此时他还在上海念书,只有17岁,如何在重庆与柳亚子交往,得柳亚子如此嘉评?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