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纵览心理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宗教学,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的渴望,带来真善美的全新启示。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雷克·博克、原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原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内森·格莱泽、杰罗姆·布鲁纳,联袂推荐。心理学界、哲学界、美学界、伦理学界的最佳教育指南。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最新力作。《重塑真善美》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心理学大师加德纳2011年出版的最新作品。首先从哲学、美学、伦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重新定义了当代的真善美,并提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的解决方法。 内容推荐 《重塑真善美》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心理学大师霍华德·加德纳2011年的最新力作。 自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倡导开始,人类对“真、善、美”三项美德的向往持续了两千多年。 近几十年来,现代社会及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人们对“真、善、美”观念的广泛质疑。在这个假的事物大行其道、美与丑的界限模糊不清的社会中,人类的终极美德追求将何去何从呢?加德纳坚信,人类应该继续崇尚和维护这三项传统美德,使之流传后世。在本书中,加德纳首先从哲学、美学、伦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人类社会在“真、善、美”观念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然后提出了自己定义的当代“真、善、美”的新概念,以及解决目前存在的有关困惑和问题的教育方法。 《重塑真善美》是对哲学、美学、伦理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德育、智育、美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它对渴望真善美的大众,特别是对于教育理论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类学校的教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家长,都具有现实的价值。 目录 第1章 真善美的危机 网络上的信息可以任意更改,那么“真”还有意义吗? 今天手握鼠标的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我们还需要判定“美”的标准吗? 不择手段的成功被崇拜,“善”是不是已经不合时宜了? 第2章 真:真相只有一个,还是有多个 假学历、假新闻、假历史……真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没有所谓的纯粹终极的真理,但真理必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3章 美:美不美谁说了算 美的特征1:有趣、引人入胜。 美的特征2:令人难忘。 美的特征3:能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第4章 善:怎样才算是好人、好公民、好员工 小善——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居。 大善——履行作为员工和公民的主要责任。 我们有没有权利批评他人的道德准则? 在网络上偷窃东西可以免受道德谴责吗? 第5章 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真善美 成年人以及教育机构,对儿童“真善美”的发展至关重要。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成年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护他们的世界观。 我们应该称赞孩子们充满冒险精神的、对“美”的尝试。 引导青少年进行追求真理的探索,比如案例研究、做实验。 第6章 终身学习真善美 学习不再只是童年期和青春期的重负,而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权利与义务。 年长者与年轻人有各自的优势,他们的关系是互补的。 年长者应该保持头脑灵活、思想开放。 结论 真善美的未来 译者后记与致谢 试读章节 对各行业“真”的启示 就像学术界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真”一样,不同行业和手工业也有各自的“真”,它们都是经过时代的筛选保留下来的。很明显,按照学术标准,今天的手工业比起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可信。必要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发现。手工艺人则可以利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现,这些发现利用了产生于原理的“真实”,并被跨专业地运用了。专业人士,如律师、工程师不必建立自己的评估系统,来评估和判断逐渐被引用的科学新发现。陪审团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衡量相互矛盾的证言的真伪。甚至神职人员也会利用科学调查的方法,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并不能替代某些行业、艺术和手工业的核心使命和方法。某些职业,如律师、医生、教师,不但需要学术规范,同时也依赖于实践出真知,这正如下列名言所说,“经典案件暴露了法律存在的漏洞。”“倾听病人陈述所需要的,除了认真还是认真。”“虽然你已经充分备课,但更要随时准备好,如果课堂上临时发生什么事件,你就要放弃备课时准备好的50分钟讲稿。”以上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我们给予这些职业特殊的地位,允许他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的、无私的判断。 尽管存在上文我在学术会议上遇到的年轻人,但我们不应该天真到如此地步,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成为他们自己的记者和历史学家。同样的原因,我们也不应该期望互联网上的一般冲浪者都能成为他们自己的好律师、好医生、好牧师,或者好教师。但是由于网上信息广泛传播而出现的新形势就是,未来我们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出更好的问题,并不再对权威专家的解释表现出敬畏的心态。这是因为在专业人员给出新的命名之前或之后,权威机构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对于行业的变化、新职业的出现、外行的介入,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是关切职业核心价值的所有人也应该保持警觉性。令人难忘的记忆是,不久前小布什的高级顾问曾警告过记者罗恩·萨斯坎德,并告知他,记者生活在“以事实为基础的世界里”,记者的职业就是研究可以辨明的真实。这位顾问继续声明:“以上说法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不再适用。我们现在是一个帝国,我们的工作就是制造我们自己的事实。当你明智地研究我们制造的事实时,我们将再次创造你可以研究的新的事实,那就是可以挑选的新闻。我们是历史的制造者,而你和所有记者的任务就是研究我们所做的事情。”虽然这种说法不大可能来自后现代主义,但你很难找到比这更简洁的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说明了。唯一反对这种观点的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记者大卫·罗森鲍姆曾经广受民众欢迎,后来被杀害,现在让我们重温在他纪念仪式上的一段话:“他相信,只要你足够聪明,只要你十分渴望发现真相,对于绝大多数事件来说,你一定能非常接近真相本身。” 无论从学科,如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手工业,如小提琴的制作,或者从行业,如新闻业的角度出发,都有追求真相的问题。以上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判断标准,每一个领域都必须重视新的发现、新的机遇以及意料之外的障碍。历史学和新闻界都陈述事实,但它们陈述的真实性是有条件的,仅仅限于历史学家和新闻工作者所熟悉的环境和领地。但即使历史学家和新闻工作者的观点也在每日的实践中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被觉察,也有可能觉察不到。举例来说,历史学家总是对当前事件与历史事件的类比非常谨慎,而新闻工作者则从电影、电视节目,午餐时甚至在公园散步时偶然听到的对话中获得线索。小提琴的制作开始时是纯粹的实践技巧,但比起仅仅是口传心授,后来“将实践经验总结成文字”成了更好的选项。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可以观察到各行各业对于“真”的追求都是矢志不渝的。无论是学者们系统、自觉的研究方法(比如科学家),还是不那么正规的专业方式(比如新闻工作者),或者目的各异的手工艺人(比如珠宝匠人),都是如此。 如果人们能够谈论行业存在着“真”的话,那么能否谈论艺术的“真”呢?我的结论是,如果说到艺术,很难运用“真”和“假”这两个术语。正如我所认识到的,艺术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诠释同样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请读者不要误会,我的以上观点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在创作《尤利乌斯·恺撒》时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也不意味着读者可以用对《白鲸记》的理解去诠释《汤姆叔叔的小屋》,反之亦然)。尽管如此,在发明创造的范畴内,任何真或假的论断在我看来都是进行了错误的分类。这正像我们宣称天气是真的还是假的一样没有意义,天气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它就是它自己。 但我也很难否定现实,那就是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在谈论艺术的真实、艺术作品的真实,就像谈论生活的真实一样,甚至认为伟大的艺术揭示了宇宙最深刻、最真实的一面。再次回到有关真实的陈述,某些评论家将艺术作品巧妙地分成了“真实的”和“不真实的”。我们不应该认为舞台演出,或者诗歌和绘画,能像物理学家或者记者那样认识世界,记录生活。我们应该认为艺术作品所捕捉和记录的是生活、世界、人类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只不过采用的是震撼人心的、使人感受到美的方式,即使特殊手法的创新脱离了整体也在所不惜。我很欣赏毕加索说过的话: “我们都知道艺术不等于真实的生活和世界。艺术明明是谎言,却使我们认识到真实的世界,至少加深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艺术家应该知道,如何能使其他人相信自己的谎言所表现出来的真实世界。” P33-36 序言 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尊贵家族成员之一的著名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1904年发表了一篇令人费解的文章《圣米塞尔山和沙德教堂——13世纪的全面研究》(Mont-Saint-Michel and Chartres:A Study of Thirteenth—Century Unity),其篇幅冗长,几乎近200页。在文章中,亚当斯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说难以适应自他1838年出生以来美国的很多变化,如城市扩张、人口迁移、移民涌入、政治谋杀,以及达尔文主义、×射线、无线电、汽车等新技术的诞生。与他同时代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因此移居欧洲,而亚当斯则不同,人虽然没有离开美国,思想却表现出怀旧情绪,回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亚当斯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法国人的生活,在他心目中是最理想的。他认为表现这一理想并使之具体化的是宏伟的哥特式大教堂。宏伟的教堂使人对神产生敬畏心理。具有不同背景、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纷纷聚集在大教堂里,表达他们对上帝和教堂内辉煌艺术作品的崇敬之情。他们还聆听着优美动听的赞美诗演唱,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些哥特式大教堂表现了生命的和谐与统一。抽象的存在——教会,以及教会的具体化——大教堂,代表了所有人追求的精神境界——“真、善、美”。在上帝话语指引下的世界就是“真”的;在心目中上帝圣灵的感召下,人类的伟大创造就是“美”的;而所谓“善”,就是在教会的鼓舞下,人们以基督和他的圣徒为榜样,能够也必将度过美好而善良的一生。 亚当斯在自己文章的重要段落里,大胆地想象: “一切都是那样伟大,令人神往。教会和国家、上帝和凡人、和平与战争、生存与死亡、善与恶所有这一切,都是统一的。宇宙中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上帝协调各种关系,使世界的形象清晰、神圣而和谐。如果人们回顾那个时代,感觉就像在看一幅美丽的绘画作品,它是和谐统一的象征。上帝和凡人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他们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是任何其他艺术作品都难以表现的。” 亚当斯似乎觉得仅仅和自己生活的时代比较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愿望:“所有世纪的人们都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自己的理想:奇迹的出现或者发电机的诞生;宏伟大厦的建成或者煤矿的顺利开采;华丽大教堂的耸立或者人间仙女来到眼前。”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的2010年,小说家兼散文作家大卫·希尔兹(David Shields)出版了一本书,标题为《渴望真相的宣言》(Reality Hunger:A Manifesto)。这本书比亚当斯的文章更难懂,一共有26章,每章都以英文26个字母中的一个为标记,采用非常简短的标题。这本书实际上包含618篇小品文或随笔,有的只有几个单词,有的则占一页篇幅。这些小品文和随笔的主题范围极为广泛,从回忆录、往来信件,到政治话题,应有尽有,排列顺序看起来是随意的,甚至是混乱的。 这本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绝大部分是对其他作者作品的引述。细心的或者博闻强记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发现,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其他作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并不清楚书中的“我”或者“我们”究竟指的是谁,或者说参考的是哪些书籍和文献。作者只在书的末尾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在兰登书屋律师们的建议下,他才不情愿地加上了大量脚注,说明所有摘录引自何处。 但此时像我这样的读者,内心不免产生疑问。如果发现原来这本书200页的内容都来自他人的作品,我们凭什么还相信作者?如果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引用的,人们立刻会问,真相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真相?请思考以下几句话: “事实的生命就快走到尽头,我不认为还有时间挽救它。” “所有最好的故事都是真实的。” “同一时刻发生的某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很难区分那些真实发生的事和可能发生的事。” 按照给予亨利·亚当斯以灵感的三位一体的方式,我不情愿地再次阅读了希尔兹的书。作为一名研究“真”的学者,我不得不问:“希尔兹的书中还有真的东西吗?”作为一名研究道德问题的学者,我也不得不问:“出版这类基本引自他人著作,一开始就得不到认可的书,是‘善’吗?”同时作为一名研究艺术的学者,我也不得不问:“这样的作品‘美’吗?” 从原则上看,大卫·希尔兹的书可以出版于任何时代,例如亨利·亚当斯的年代,甚至中世纪。当然,这本书写作于当下,也很正常。这本书代表了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对于任何公认美好事物的否定和挑战,充满自信地胡乱拼贴,制造各种大杂烩,而数字时代使这一切都成为可能。 这两本书和它们的作者都是当前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典型,如果我们过去曾经毫不犹豫地接受“真”、“善”、“美”的概念,而现在如果不认真思考,就可能对那些概念持怀疑态度。起码我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可能是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有效地维护自己心中的“真”、“善”、“美”。 因此我写这本书有双重目的,一是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真”、“善”、“美”的概念,二是说明我们如何能将这三项美德的教育继续向前推进。 后记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2011年最新出版的作品。作者在书中指出,自古希腊雅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倡导开始,人类社会持续两千多年对“真、善、美”三项美德的向往近几十年来在西方意料之外地受到两个不同因素的干扰,引起了人们对“真、善、美”观念的广泛质疑。他认为因素之一是后现代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人类社会;另一个因素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快速膨胀并且具有空前威力的数字媒体。但作者坚信,人类应该继续崇尚和维护这三项传统美德,使之流传后世。因此在本书中,作者首先从哲学、美学、伦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人类社会在“真、善、美”观念上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困惑,然后提出了自己定义的当代“真、善、美”的新概念,以及解决目前存在的有关困惑和问题的教育方法。这本书是当今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德育、智育、美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补充和极好的新教材,对世界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对于教育理论家、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及其家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教育家,按照本书的说法,他自己当学生时所学的专业虽然是心理学中的三个分支,即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但他早已徜徉在远离传统心理学的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内。他认为自己从博士研究生开始的研究工作,特别是1971年加盟《零点项目》以后,就开始涉足艺术心理学范畴,成为了一名研究“美”的传统观念的人。后来他通过对智能和理解的研究,特别是在创建多元智能理论并从事此理论的实践之后,开始探索人类的认知规律,关注什么是“真”和如何判断“真”。最近15年来,他则与人合作,以“优善工作项目”的课题为依托,深入探讨伦理道德问题,也就是从事“善”的研究。因此他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生涯,事实上已经从对“美”的研究转到对“真”和“善”的研究,以至于最后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教育哲学思想。所以我认为,以2009年由土耳其一所大学主办召开“加德纳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为标志,他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和举世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本书就是他教育哲学思想的最新体现。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迄今已经出版了24部专著。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出版了使他一举成名的《智能的结构》一书,该书已经被翻译成27种文字。他自己也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授予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医学、法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24个荣誉博士学位。本书探讨了当今社会有关“真、善、美”的热点议题,虽然加德纳将它看成是业余哲学家写的学术科普著作,但我们可以预见,这本书将受到包括教育界在内的世界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 本书虽然篇幅有限,但涉及欧、美、日的哲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医生、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作曲家、指挥家、画家、雕塑家、艺术设计师、摄影家、电影演员、舞蹈家、记者、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企业家、金融家、宗教领袖达数百人之多。这些人物的生存年代以及思想、言论或研究成果和作品发表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从古希腊时期一直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末期,因此除最著名的数十人,如丘吉尔、斯大林、甘地、莫扎特、毕加索、爱因斯坦等以外,其余很多人的言论和作品虽然在西方很有影响,或者刚刚产生很大影响,但大多数中国人却不熟悉。为了满足读者顺利阅读和理解的需要,本书译文不得不在页下采用若干小字脚注,对部分人物和作品加以说明,以避免因为正文括弧内的英文注释过多,导致“散装英语”杂乱无章的现象。虽然在审校统稿时,译者的原则是尽量减少页下脚注条目的数量,即使需要保留,也尽量减少其字数,但在保留必要的注释和尽量减少注释的条目数之间,还是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请读者谅解。 在此我首先要特别感谢的是作者加德纳教授本人。和过去指导我翻译他的其他著作一样,加德纳对本书的翻译工作也十分关心和重视,多次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回答我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我发出提问的邮件还不到半小时,他给予解答的回信就到达了我的邮箱。 本书作者加德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大师的创造力》中文版译者之一、大连诺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多元智能理论专家崔蓉晖老师,对本书第4章和第6章的译文做了初步的审校和修改,从而分担了我的部分工作,并对有关名词的译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副教授陈小龙博士,他对本书中有关现代音乐术语的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我还要感谢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湛庐文化的有关领导和编辑,感谢他们给了我充裕的时间,使我有条件边学习、边翻译,多次修改自己的译文,以兼顾学术严谨和通俗易懂的要求,力求打造精品。翻译此书不但加深了我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也对过去很少接触的当代艺术作品产生了兴趣,这丰富了我今后讲学的内容。 译者的分工如下:我本人翻译了序言及第1、2、3章,并在统一审校、修改所有各章及结论部分译文的基础上,完成全书的统稿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博士研究生杨彦捷同学翻译了本书第4、5、6章和结论部分。 2009年,杨彦捷同学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曾参与加德纳教授等人主编的《多元智能在全球》(Multiple Intelligence Around the World)一书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她较高的中英文水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曾给担任此书主编和审校工作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今年应邀参与本书的翻译工作,减轻了我肩上的压力,为全书译文按时交稿提供了重要保证,我在此对她和她的导师王懿颖教授表示感谢。 尽管我们翻译时下了很大工夫,但对转述加德纳这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百科全书式学者的最新重要著作,仍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又不好过多麻烦作者本人,因此译文中肯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希望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广大读者及时指出,十分感谢。 沈致隆 2011年11月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德雷克·博克,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社会学家,《幸福的政策》作者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但它的价值却不仅局限于此。它加深了我们对当今世界的理解,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当今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生活得充实和有意义,就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内森·格菜泽,美国社会学协会前任主席,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一切传统都受到质疑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钦佩和赞叹加德纳,因为他写了这本有关传统美德的书。本书不仅展现出作者探索人类能力和创造力的极大热情,还向我们表明,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怎样才能继续加深对人类的三项终极目标——真、善、美的理解。 杰罗姆·布鲁纳,美国心理协会前任主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本书是加德纳对自己早期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富有意义的深入探讨。这个世界各方面的关系曾经像交响乐一样和谐,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却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加德纳的这本新书对这些差异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思想超前,令人过目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