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铭,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1905年6月9日出身于四川自贡双石乡狮子湾一个富裕家庭。幼年时在当地一家私塾接受启蒙教育,14岁进入白花高等小学堂读书。两年后考入成都公学(中学)。在中学期间,恰逢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他阅读了《新青年》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面对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军阀连年混战,人民苦不堪言的现实,卢德铭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决心学习军事,以武力打倒列强和军阀,救苦难的中国于水火之中。
黄埔生的楷模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的培训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学校位于广州黄埔长州岛,史称黄埔军校。后随国民党北伐,自1925年起,国民党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和长沙设立分校。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4年初,决定投身革命的卢德铭从报纸上看到了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他说服父亲,并请宜宾漆树乡的老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交往甚密的李筱亭写了一封举荐信,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广州黄埔军校。当他赶到时,军校第二期招生已过,学员们已开始了紧张的军校学习生活,卢德铭请求补考插队,但被校方拒绝。
几经周折,卢德铭找到了孙中山。孙中山看了李筱亭的举荐信,沉吟片刻,说:“那好,我来考考你!”遂提笔在纸上写下试题:“当今国民革命之首要任务。”卢德铭接过题,略一沉思,提起笔来,将平常的思索变成了一行行激情飞扬的文字。孙中山看了卢德铭写的即席应试文章,感觉不但字写得好,而且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满纸激情涌动,矢志革命。孙中山当即提笔给黄埔军校写了一纸推荐信,并语重心长地对卢德铭说道:“希望你言行一致,报效革命!”
卢德铭如愿以偿,被分到了黄埔军校二期辎重兵队插队学习。
卢德铭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门门军事科目争前列。孙中山来军校视察时,校长蒋介石特意介绍了卢德铭的出色表现。“革命需要这些有为青年,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孙中山满意地说,“今后,全校学生要以卢德铭为楷模”。孙中山对卢德铭的赞许,一时在军校传为美谈。在军校的中共党组织也注意到了卢德铭的优秀表现,很快将他发展为中共党员。
1925年2月,卢德铭随黄埔军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他机智勇敢,多次化装潜入敌营侦察敌情,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1925年毕业后留校,在政治部组织科当科员。1925年11月,调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连长,1926年5月,独立团担任北伐军先锋,卢德铭随队从肇庆出发,挺进湖南。6月初,他率部坚守安仁县城以北的渌田镇,打垮了进攻之敌后,主动发起反击,全歼残敌,为主力部队夺取攸县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团长叶挺的称赞。
在随后举行的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斗中,卢德铭指挥果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屡建战功,晋升为第1营营长。攻克武昌后,独立团改编为第73团,卢德铭任参谋长。P1-2
21世纪,积聚了强大内生推动力的中华民族,自觉地站在了崛起、复兴、奋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势不可当,时不我待。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自己的英雄。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久远,精神积淀深厚,英雄人物及其事迹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伟大的军队造就英雄的战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队伍。回顾从“八一”南昌起义至今八十余年曲折而漫长的历程,无论是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艰苦奋斗、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
数十年来,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他们把忠诚和热血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他们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曾经鼓舞、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英雄的身上涌动着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精神特质,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精英。
任何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变革,都需要适应时代要求的强大精神力量把人们感召起来,凝聚起来。推动历史前进。革命英雄主义是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的,归根结底还是爱国主义。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是贯通一致的。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一再昭示我们,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一个民族如果不讲爱国主义,没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么它就失去了凝聚力,也就必然导致民族的衰弱。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的思潮有所抬头,与我们倡导的爱国主义、奉献精神格格不入。更有甚者,有的人极力否定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贬低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散布民族悲观情绪,鼓吹全盘西化。必须警惕这股逆流带来的思想混乱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破坏。为了振奋民族精神,激发建设热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必要继承革命优秀传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在全社会特别是军队青年官兵和地方青少年中,营造出学英雄、做英雄,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良好风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永远铭记英雄,让英雄模范的事迹广为流传,我们在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这套《解放军英雄故事丛书》,丛书共分《解放军英雄故事1927—1937》《解放军英雄故事1937—1949》《解放军英雄故事1949—2010》三册。丛书收录的英雄人物时间跨度较大,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在革命战争时期英勇杀敌,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浴血奋战,在抢险救灾中舍身拼搏,在科研和教学中勇攀高峰,在生产、施工及后勤保障中埋头苦干。尽管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的身上都同样闪烁着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虽然个个是英雄,但并非人人都拥有国家和军队授予的荣誉称号。客观地说,本书收录的英雄人物也难以涵盖全部,更多无名英烈同样值得人们怀念。希望本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忱,有助于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有助于促进人民群众学英雄当模范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者
2011年12月
鲁杰主编的《解放军英雄故事(上)》内容介绍:数十年来,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不仅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他们把忠诚和热血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和光辉业绩。他们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曾经鼓舞、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英雄的身上涌动着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精神特质,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一起来翻阅《解放军英雄故事(上)》吧!
鲁杰主编的《解放军英雄故事(上)》内容介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久远,精神积淀深厚,英雄人物及其事迹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伟大的军队造就英雄的战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队伍。回顾从“八一”南昌起义至今八十余年曲折而漫长的历程,无论是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保卫和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艰苦奋斗、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们舍生忘死、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卓著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