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钱理群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自己在整个抗震过程中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之中,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甚至因此有愧疚之感。在这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救灾行动中时,我特别感到了思想的无力;但我又不能放弃思想,这可能是我唯一能够做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而因为思考,又带来了新的焦虑。昨天,我在报上看到了一篇《北京志愿者说》,说他“好害怕一件事情发生”:当“灾难过去”,“大家都回复正常作息”,会不会就忘记了这些受难的孩子呢?“我害怕他们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他们不能承受再被忽略抛弃一次的二度伤害!”(2008年5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我也有这样的恐惧,即灾难过去“以后”的恐惧。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固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一种僵硬的、官僚化的、非人性、反人道的权力运作?……我相信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我们国民性的弱点依然存在。

这里,我想特别谈谈国民性的问题。是的,这一次抗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极其可贵的一面。这个民族有着一种难得的生命的坚韧力量。平时,看起来惰性很强,但凡有一条退路,就绝不思变革和前进,宁愿妥协,迁就,得过且过;但一旦到了危难时刻,就能突然爆发出一种自救的力量,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叫“绝路逢生”。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危亡,而又始终不亡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基本原因。这一次抗灾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是一次民族自救。但起之也速,退之也快,这一次抗灾,并不能自然地将我们的民族惰性消除,而这样的惰性发作起来,又会将我们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置于一个不死不活的状态。我常说,中国人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富贵;别看现在全民同心同德,日子太平了,又会是窝里斗。然后再等待下一次危难中的爆发,再来团结自救。正是这样的循环,使我们这个民族,既不会垮,总在前进,但又极其缓慢,令人心焦,我们也就永远在“绝望与希望”的交织之中煎熬。

现在,我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我以为,这就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作理念的提升,即把在抗灾中从人的生命本能中爆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提升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伦理观,同时对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伦理观进行反思。但仅有理念还不行,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将抗灾中所展现的政府和人民的新关系,提升为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同时也必须正视这次救灾所暴露的制度缺陷,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四大改革提供新的推动力。这就是这十多天来,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并且想在今天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讨论的问题——

这首先是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责任。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抗灾中所爆发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数万人的死亡和数十万人的受伤为代价的,这是浸透了死难者的鲜血的。如果我们不珍惜,不把它转化为精神资源,将其遗忘,甚至当作自我炫耀的资本,那就是犯罪。

我还想强调的是,这样的讨论,也是我们“当今之中国”所急需的。记得我今年4月27日在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就讨论过这样的“当今之中国最需要什么”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今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巨大的成绩;但也就同时面临着这样一个摆脱了贫困、开始富裕了的中国,将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之中国,正走在十字路口。我认为,在这样的转折关头,需要提出“四大重建”、即“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它是文化重建的核心)、“生活重建”。当时,我提出这个问题,许多同学都觉得过于宏观,并不能产生共鸣。但是,现在,经过这次地震的洗礼,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这四大重建,就有了血肉的内容:在我看来,我们要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其核心就是一个“价值重建”与“制度重建”的问题。

下面,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展开我的讨论。这是名副其实的抛砖引玉:我十分真诚和迫切地希望和年轻的朋友一起来思考和讨论;我以为,这是最初的激动过去以后,我们最应该做的工作。而且我所提出的一己之见,是不成熟的,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没有把握,需要讨论,欢迎质疑,我所期待的是一个集体的智慧,共同来思考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这次抗灾.最为响亮,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大概就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至高性与普世性。

所谓“至高性”,就是认定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绝对性,它高于一切价值,它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与之相违背的价值,都应该受到质疑。而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却奉行着“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人的生命”的理念,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当然。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次抗灾中就有这样的牺牲,献身者应该为我们所崇敬。但是,这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其内在动因正是自我精神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这和外力的强制侵害与剥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且即使是这样,也应该尽量地减少,不能轻言,更不能鼓励牺牲。我们必须将伤害人特别是无辜的平民的生命的外加的战争,和对人实行肉体摧残与精神迫害的独裁专制,同时置于审判台上,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个不能让步的底线。所谓“为了崇高的目的”的“牺牲论”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还因为这样的“牺牲论”的背后,常常隐藏着巨大的欺骗,因为所谓“崇高的目的”的解释者、宣扬者是那些自命“真理的掌握者,垄断者”的政客,或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所谓“为崇高目的”而“牺牲”,其实是为这些政客、代表卖命。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年轻人对那些动不动就鼓动你们去牺牲的蛊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P4-6

后记

这是我的第四本《退思录》,主要收集了2008年和2009年前四个月所写的文字。只有少数几篇是写于2006年和2007年的余文。

2008年是个多事之年,这一年发生的几个重大事件,如年初的雪灾,上半年的汶川地震,下半年的北京奥运会,年末的全球经济危机,我都应青年志愿者之约,在公开演讲里,提出了我的看法,并和年轻的朋友一起进行了热烈的讨沦。在演讲和讨论中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应该怎样进行四大重建——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和生活重建。这是我最近几年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在《退思录》之二、之三里,都有所涉及;但在2008年所发生的事件中,这些问题更加凸现,我也有了更深入、更集中的思考。因此.也就将这本《退思录》之四,命名为“重建家园”——这本是汶川地震提出的口号,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强调的是精神家园的重建。

2008年,又是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庆。我本来在退休后,就逐渐远离北大,尽量避免就北大问题发表意见。但这一次,却在北大新、老学生的推动下,叉编书(《寻找北大》),又出书(《论北大》),还作了一次公开演讲,主题都是一个:“追寻失去的大学精神”,这也是“重建家园”的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文化和教育重建”,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关心的问题。2008年又回到了我的精神基地贵州,参加贵州师范大学举办的“地方文化知识谱系构建中的文学”学术讨论会,为此写了几篇文章,以后又就乡土文化、教育、文学,以及打工子弟教育等诸多问题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关于“农村教育中的乡土知识建构”和“重建文学和乡土的血肉联系”等命题的提出,或许还有些新意。

2008年,我在《随笔》上连续发表了四篇文章:《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震灾中的思考》、《示众——反右运动中我在两次批斗会上的发言》、《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都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或许是因为触及了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示众》一文可以看作我的“忏悔录”,也算是对自己在反右这样的政治运动中的历史责任的一个清理,因这些年人们都回避或拒绝忏悔,我的公示大概也就因此引起反响。这一年还为右派朋友的回忆录写了一批书序,这也是我的责任,也因此提出了一些过去的研究中未曾注意的问题,如女性右派,右派子女即所谓“小右派”的问题,等等。以上这些文章都可以视为2007年出版的《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一书的续篇。而《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一文,是有意识和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相呼应的,是我的“接着鲁迅往下讲”的…次自觉努力。文章对当下中国的“读经热”中的将孔子重新神圣化、政治化、道德化、意识形态化和商业化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主张还原孔子的真价值,大概也因此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2008年,也是我出书最多的一年,或出新书,或旧书再版,或编文选,共有九本。我也借此在各书的“后记”里作了一番“自我审视”,也算是2007年出版的《我的精神自传》的续写吧。而《我的精神自传》于2008年在台湾出版全本,这在我的著作的出版七,也是一件大事。

2009年大概也不会平静。年初,就因为纪念“五四”九十周年,而接到许多约稿,我大都婉拒了,但也作了几次演讲,讲稿整理成《漫说“鲁迅‘五四…》一文,强调了鲁迅“坚持启蒙、科学与民主,又质疑启蒙、科学与民主”的复杂态度在当下中国的意义,因为触及思想、文化、学术界的一些重大问题而引发了听众热烈的讨论。

编完这本《退思录》,才发现最近这两三年我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的直接而及时的回应越来越多,而且大都采取公开演讲的方式,听众也主要是一些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志愿者朋友,这大概是在退休以后找到的和时代、生活,和年轻一代保持精神联系,将自己的思考、研究转化为现实力量的一个渠道吧。但也因此耗费了过多的精力,许多研究计划都一再推延,这也是两难选择。但以后恐怕还要在这两难中继续写下去。这都是我的生命的最重要的部分,现在都留存在书里了。

2009年4月20—21日写

目录

辑一 价值、生活重建

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

——震灾中的思考

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

——雪灾救助活动的启示

奥运会后的思考

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

辑二 重建大学精神

《寻找北大》序

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

——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

学术研究的承担

辑三 乡村文化和教育重建

屯堡文化研究与乡村文化重建

——《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序

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方法,组织与困惑

——《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序

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

重建文学与乡土的血肉联系

——李伯勇《旷野黄花》序

步行回家

——读刘靖林《静听星月》

《艺文四季》的气味

老实人做老实学问

——李光荣、宣淑君《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序

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

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震灾引发的思考

请关注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

——《“草房子”杯作文竞赛获奖作品选》序

第二届立人乡村作文比赛评语

辑四 反思历史

示众

——反右运动中我在两次批斗会上的发言

我们已经付出了多大代价,我们还要付出多大代价

——《烙印》序

一部揭示血淋淋的真实的“野史”

——赵旭《风雪夹边沟》序

正视苦难,超越苦难

——杨泽泉《回眸一笑》序

一本让我惊心动魄的书

——王金屏《北大:1957》序

向“伟大的中国女性”脱帽致敬

——雷一宁书序

序文两篇

辑五 面对现实

孔夫子在当下中国的命运

漫说“鲁迅‘五四”’

面对我们共同的困惑

为生命给出一个意义

——和青年志愿者的一次谈话

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读梁卫星《凌月,樊强,郁青青》

辑六 审视自我

《1948:天地玄黄》再版后记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后记

《活着的理由》后记

《漂泊的家园》后记

《论北大》后记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演讲录》后记

《致青年朋友》后记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后记

《做教师真难,真好》后记

《与周氏兄弟相遇》小序

附录一 我的学术研究

——答研究生问

附录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辑七杂谈

京城“精神流浪汉”的写作

——郑士波小说序

答中央电视台《大先生鲁迅》摄制组记者问

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在“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会”上的书面发言

我和三联的学术因缘

阅读的危机和如何应对

——郝明义《越读者》大陆版序

后记

内容推荐

《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内容介绍:近年,钱理群先生退而不休,思之愈深。他体察现实,在纷乱世事中抽丝剥茧;他思考历史,奔走呼告勿忘苦难;他追思前贤,从孔子鲁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他行走乡间,发掘文化与乡土的血肉联系;他奋起直言,为青年一代指点迷津。这一番用心,皆化作文字,指引我们重建倾圮已久的精神家园。

《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作者钱理群是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与鲁迅相遇》、《钱理群讲学录》、《我的精神自传》等。

编辑推荐

《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雪灾救助活动的启示》、《奥运会后的思考》、《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重建家园(我的退思录)》是作者钱理群的第四本《退思录》,主要收集了2008年和2009年前四个月所写的文字,只有少数几篇是写于2006年和2007年的余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