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野七生编著的《罗马人的故事(Ⅴ恺撒时代下)》是一部激发国家和企业发挥最大活力和创造力的书,一部被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教材的书。盐野七生是最受男性欢迎的传奇日本女作家,定居罗马30多年,15年写就的传奇帝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马人的故事(Ⅴ恺撒时代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日)盐野七生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盐野七生编著的《罗马人的故事(Ⅴ恺撒时代下)》是一部激发国家和企业发挥最大活力和创造力的书,一部被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教材的书。盐野七生是最受男性欢迎的传奇日本女作家,定居罗马30多年,15年写就的传奇帝国。 内容推荐 公元前49年,恺撒渡过卢比孔河,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地控制整个意大利半岛,继而进攻马赛,出击西班牙,平定地中海西部,随后转战马其顿,追击庞培,最终在北非战线彻底降服以庞培为首的元老院派,为将罗马帝政化而进行全面改革。《罗马人的故事(Ⅴ恺撒时代下)》充分展现恺撒的理性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现代的观点,重新诠释恺撒和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以及西塞罗的情、义关系,栩栩刻划恺撒故事性的一生。恺撒一贯宽容败者的精神,是罗马史上最动人的足音。 《罗马人的故事(Ⅴ恺撒时代下)》由盐野七生编著。 目录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57(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001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004 给中国读者的序/007 序/008 第一章 壮年后期Virilitas (前49年1月一前44年3月,恺撒50-55岁)/011 第二章 “3·15事件”Idus Martiae (前44年3月15日~前42年10月)/249 第三章 安东尼与克娄巴特拉结盟对付屋大维 (前42一前30年)/307 结语/347 大事年表/349 参考文献/358 图片版权/367 试读章节 越过卢比孔河后 从卢比孔河到国境边的小城里米尼,直线距离不过15公里,以罗马军团5公里时速的行军速度,大约早上10点就能到达。本为意大利北部行省的里米尼虽说是意大利与罗马本土的分界点,却早在150年前就已经罗马化,因此罗马中央政府在此只布置了一支不到600人的警备队。当恺撒率领第十三军团到达时,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顺利入城了。身为护民官不能出国境的安东尼与另一位护民官卡西乌斯正在城中等待恺撒军队,而与安东尼一起逃离首都的库里奥,凭借元老院议员可自由出入国境的特权,很快就与恺撒在拉文纳会合,并跟随恺撒一道渡过了卢比孔河。 尽管恺撒近乎零损耗地人了城,但此时他手上只有第十三军团中的10个大队,由于无法补充兵员,原本6000人规模的大队,实际不过只有4500人左右。庞培和元老院派没想到恺撒如此果断敢为,竟然以如此疲弱的兵力,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冒着严冬率兵穿越卢比孔河。(罗马法律规定,任何指挥官皆不可带着军队渡过卢比孔河,否则就是背叛罗马。——译者注)恺撒完全出乎了对手的预料,当机立断、义无反顾地迅猛出击。 恺撒将5个大队的兵力——相当于其一半兵力——交给安东尼,命令他率兵越过亚平宁山脉,进攻阿雷佐。将3个大队交给刚归来的库里奥,命他率兵进攻分布在亚得里亚海南部周围的佩扎罗、法诺和安科纳。自己则率领剩下的2个大队驻守里米尼。这个安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占领阿雷佐意味着控制了首都罗马以北的主线路卡萨亚大道街道,占领佩扎罗、法诺和安科纳意味着罗马以南的主线路阿皮亚大道尽在掌握之中,而驻守里米尼则是控制了另一条前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弗拉米尼亚大道。 33岁的安东尼和年龄相仿的库里奥都没有辜负恺撒的信任。在渡过卢比孔河、进驻里米尼的当晚,也就是1月12日,恺撒就收到捷报:库里奥率领的3个大队已攻占30公里以南的佩扎罗。第二天接着传来占领法诺的消息。第三天拿下了百公里外的安科纳。第四天,安东尼率领的5个大队也顺利地攻下阿雷佐。恺撒军队势如破竹的攻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庞培的事先毫无防备和事后的迟缓应对。而被攻占城中的民众,对早已在高卢战争中声名显赫的恺撒表现出了无比狂热的拥护,不仅不抵抗,反而热烈欢迎恺撒军的到来。恺撒迅速地掌握了卡萨亚、弗拉米尼亚以及罗马南面的交通要道,由此,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恺撒军都能在三天内直达首都罗马。 (《内战记》中虽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根据前后内容的推测,大约在1月15日前后,恺撒正在里米尼等待安东尼和库里奥战报时,迎来了传达元老院决定的两位罗马公使。元老院的决议大意是:我们为什么现在才来,是因为你的每一步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这个决定出台时,恺撒尚未发动进攻,对于庞培和元老院贵族们而言,这或许是通过正式程序警告恺撒的好时机。然而恺撒的迅速出击,使得这个带恐吓性质的决议成为了一个笑话,原本应当在卢比孔河以南的拉文纳(国境外)提出的控告,现在出现在了卢比孔河以北的里米尼(国境内)。 两位公使一位是现任罗马法务官罗西乌斯,另一位是恺撒年轻的堂弟但归顺了庞培的路奇乌斯..恺撒,这两人带给恺撒的是1月7日元老院会议的“元老院最终劝告”,内容是:命令恺撒解散军队立刻回国,如果恺撒不服从命令,那么即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恺撒为国家的公敌,并将其手中权力移交给庞培。阿赫诺巴尔布斯接替恺撒成为高卢总督。除了元老院的公开决议,堂弟路奇乌斯还带给恺撒一封庞培的亲笔密信,大意是: 自己已经决定接受恺撒的军事指挥权,但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和恺撒的私人恩怨,而是出于对公众的责任。本人一向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私人关系之上的,希望恺撒也能够顾及目前的地位和尊严,从公众的角度考虑,为了国家摒弃个人的嫌怨,免得满腔怒火伤害敌人时也伤害到国家。 位居独裁官之尊的庞培写下的这封密信,其口吻完全是在以一个资历深厚的长者教训不懂事的年轻人。但他在信中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解决办法。针对庞培来信,恺撒写了一封回信,大意为:以庞培为榜样抛开私人恩怨,怀着公共责任的崇高理想,把罗马从悲惨境地中拯救出来。嘱托罗西乌斯和路奇乌斯转交。按照恺撒的写作习惯,他在信中将自己“拯救罗马”的建议进行了分项列举: 第一,庞培必须前往就职地西班牙。 第二,庞培和恺撒都解散各自的军队,意大利实现非军事化。罗马恢复和平时期的政治体制,即不以武力威胁公民,公民可以自由地参加公民大会,一切政治活动恢复正常。(而一旦政治体制回到正常程序,庞培和元老院就必须认可恺撒的候补执政官职位。) 第三,如果庞培对以上建议感兴趣,双方可以进一步磋商实施细节,并以合同形式立约。因此,庞培有必要前往恺撒所在地,或者恺撒前往庞培所在地进行会谈。 第三条提议被称为“卢卡会谈”。这个重新以首脑会谈形式解决冲突的提案,印证了10年前的“三头政治”体制并不是恺撒的一时兴起,也成为恺撒的反对派们最为诟病的一点。 带着这封回信,两位公使从里米尼出发迅速地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赶回罗马,然而等他们到达首都之后,并没法把信交给任何人了,因为庞培和当任两位执政官以及多数元老院贵族们早已逃离了罗马。庞培放弃首都 就在庞培派两位公使前往}岂撒所在营地后,罗马剧变骤临,种种意外纷至沓来。 先是传来恺撒率领军团渡过卢比孔河进驻里米尼的消息,接着又收到恺撒军团陆续占领佩扎罗、法诺、安科纳、阿雷佐的战报。罗马向来有非战时不设防的传统,所以当恺撒大军进攻消息传到罗马,在罗马的庞培及两位执政官手中却无兵无将,而另一位元老院推选的恺撒继任者——阿赫诺巴尔布斯则远在南意大利招募军队。 庞培之前认定恺撒不敢违反法律渡河,悠哉地在罗马等待恺撒的回信。而当恺撒军队突然杀到,毫无防备的庞培只能合弃罗马,逃往有两个军团兵力驻守的加普亚。正当庞培的两位公使带着恺撒的回信一路快马加鞭地沿着弗拉米尼亚大道南下时,1月17日,庞培放弃了首都罗马。P12-14 序言 这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的呢?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谈一点浅见,作为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