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养生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书店里,养生保健类书籍琳琅满目,不断有养生书荣登全国各地书市的畅销书排行榜。电视里,各种各样的养生保健类节目在播出,不断有能说会道的养生专家和伪专家们成为明星。当然,还有我们看不到的是,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各自的生活中,遵照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专家们的指点,虔诚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养生活动。这样的情景真可谓蔚为壮观。
总体来讲,这是一种好现象。追求健康长寿是每个人的权利和梦想,让所有人健康快乐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人们对养生的关注也反映着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身处这一风潮中的人们又往往感到困扰,那就是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和林林总总的养生理论,令人眼花缭乱、无可适从,特别是在中医养生方面。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养生保健,并且有非常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正因为这样,讲述中医养生理论知识的书籍和专家又格外地多,而且观点五花八门。有主张食养的,有主张吃药的,有主张使用经络穴位的,有主张气功导引的,有号称找医生不如找自己的,有宣扬吃出来的病可以吃回去的……到底谁说的才真有道理,谁的才真正管用,一般老百姓真是一头雾水,莫衷一是。尤其是有些书籍和专家,也许是因为太有学问了,把中医养生描绘地神乎其神、玄而又玄,让老百姓看了听了只有敬畏的份。还有的是把中医养生的方法讲得很复杂,看起来很严谨,可真让老百姓按照他的方法去养生,就意味着生活新增加了许多繁琐的事情,很难严格施行,实在是增添压力和烦恼,反而与养生背道而驰。
其实,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很深奥,也很简单。翻开中医学历史上的那些养生大家(诸如药王孙思邈等)的著述,看他们的养生主张,也无非是顺应自然、恬淡虚无,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加以注意而已,并无多么复杂的理论和玄乎的方法。“大道至简”,我想这才是中医养生学的瓯面目。这也正是各位正在看的这本读物——《时辰养生》要达到的目的——用最浅显的文字,告诉大家最简单易行的中医养生方法。 时辰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天之中各个时间段的特点来养生。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来讲述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其一,顺应时间变化,特别是以日为周期的时间变化是中医养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中医学主张“天人合一”,即认为人是天地宇宙的产物,人的生命规律同天地宇宙运行的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意为人凭借天地中的气而诞生,内在的生命活动根据四季变化的规律而运行)。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健康长寿呢?最关键就是要遵守、顺应天地宇宙的规律来生活,即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中医养生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就在于一个“顺”字。
天地宇宙的变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时间性。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一日之中,昼夜昏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周围的世界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要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顺应时间规律,安排好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
当然,时间的变化并不只是时钟的摆动那么简单,中医学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发现了,随着时间的行进,身体内的阴阳气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会发生此消彼长的运动变化规律。白天阳气盛,夜晚阴气盛。这就是中医学的“阴阳气化”学说。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体各个脏器和经络的功能也会出现依次此消彼长的变化,某个时间段某一脏器和经络功能旺盛;而到另一个时间段,则是另一个脏器和经络功能较旺盛,这就是中医学的“子午流注”理论。中医学认为养生要顺应时间规律,最主要就是顺应这两种规律。
我们发现这两种规律都是以一日(即一个昼夜)为周期的,当然中医学主张顺应时间还不止是要顺应日周期,还包括要顺应月周期、年周期和一生的周期,但相对而言,一月、一年也好,一生也好,都是由一天一天累计而成的,因而相对而言,日周期更为基础也更为重要。
其二,现代人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以日为周期安排的,顺应日规律的养生活动更容易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经过无数代人的生活实践,现代人也早已习惯了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大都是安排在每天的日程中进行的,如早晨起床、洗脸刷牙、锻炼身体,上午工作学习,中午午餐、午休,下午继续工作学习,晚上晚餐、娱乐、家人团聚、洗澡睡觉。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人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节律。养生活动必须和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像某些书籍或某些人主张的那样,让养生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之外的另外一项内容,那不仅是额外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负担,而且也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P2-4
时光荏苒。《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首发式的热闹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过去五年。如今,第二辑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在2006年诞生后,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好评,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亲自题字赞该书“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08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们编撰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更觉战战兢兢。我们一边更加坚定了把Ⅸ通俗中医药》丛书编下去的信心,一边也为第二辑能否继续第一辑的成功而深感忧虑。我们原本以为有第一辑的经验,在编写第二辑时肯定会顺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任务,我们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说来汗颜,但个中的缘由却又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写作的确非易事,各书风格需要协调,为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辑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让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开手脚。
但不管怎么说,最终,第二辑的五本书还是诞生了。
客观点说,第二辑比第一辑有难度。第一辑的话题,我们选择的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领域——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趣闻;第二辑的话题,只能向不那么基础,因此也许是一般读者并不特别关注的一些领域去选择。我们又不想选择太实用的内容,因为讲述这些内容(如教人如何养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种疾病、如何食疗煲汤等等)的读物现在已经太多,我们还是想讲一些更基础、更理论、更文化味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通俗中医药》丛书时的定位。
基于以上考虑,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奉献给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针奇灸》 一主要讲述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和民间疗法的基本知识;
《心病玄机》——主要讲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医道》——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时辰养生》——主要从时间医学的角度,按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讲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古方今病》——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延续第一辑的风格,我们坚持图文并茂,每本书都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教学资料,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公共资源,也就是说,这些图片并非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在此,也向所有图片资料的原创者们致谢,如果涉及权益问题,请同我们联系。
好吃也罢,难吃也罢,这几道菜就算摆在了大家面前,请各位读者品尝吧。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谅解并斧正。
陈英华
201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让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邓铁涛
这本《时辰养生(一天之中的中医养生指南)》(作者何丽春)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通俗中医药丛书》中一册。
《通俗中医药丛书》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亲笔作序推荐!
《时辰养生(一天之中的中医养生指南)》收录了五步起床法;冬不过暖夏不过寒;不同的人喝不同的茶;睡好午觉的5个要点;解除局部疲劳的6个办法;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保护腰部健康的10个要点等内容。
这套《通俗中医药丛书》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
《通俗中医药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
这本《时辰养生(一天之中的中医养生指南)》(作者何丽春)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