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三国(第9卷绝世手笔)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剑敏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三国》是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剑敏潜心十年力撰巨著。该丛书采用大散文笔法,对学术研究进行通俗化写作,全面叙述真实的三国历史,是目前国内研究三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性著作。

《大三国》比历史古籍《三国志》更通俗,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更真实。《文汇报》高级编辑朱大路评价该书:“《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本丛书是通过三国英雄群体的大气概,三国历史的大场景,从第一卷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一气呵成,写到第十卷三家归晋,旨在弘扬魏、蜀、吴三国豪杰们追求统一的大精神。

本书为《大三国》(第9卷绝世手笔)。

内容推荐

本书为《大三国第9卷:绝世手笔》,由赵剑敏所著。

《大三国第9卷:绝世手笔》讲述了:诸葛亮拉开北伐曹魏序幕,兵出祁山,收姜维,失街亭,挥泪斩马谡。北伐一次未成,接二连三,直至六次,与司马懿打得惊天地泣鬼神,遗恨病死五丈原。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虎帐翻覆手,戏东吴,逗曹魏,火中取栗。司马懿奇兵跃千里,扫平辽东;接着端了曹爽集团,控制朝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接过权杖,玩曹家天子于股掌之间。

目录

第一章 北伐

 第一节 战云涌起

1.出师的前奏

2.新城寄旧人

3.神兵飞跃千里

 第二节 祁山成了名山

1.空城计?

2.战略出现分歧

3.军出陇右

 第三节 铁血卷戈去

1.痛失街亭

2.总算得了姜伯约

3.挥泪斩马谡

 第四节 继续北伐

1.瞅个好时机

2.二次北伐

3.三次北伐

第二章 明帝是否真明

 第一节 青黄相接

1.欲开新气象

2.以内制外

 第二节 落日度朱栏

1.翔凤凌波

2.塞上曲

 第三节 故人如落叶

1.一代伟人离世

2.亲人凋零

3.顾命辅弼四去三

4.山阳药篓子

第三章 天步几时回

 第一节 又向烽尘

1.重新领了丞相

2.大雨阻魏师

3.四次北伐

 第二节 云雾笼罩祁山

1.五次北伐

2.李平被贬

3.失意的人儿

 第三节 陨星陨落

1.五丈原

2.吴军进兵又退兵

3.赤星投入蜀营

 第四节 长使英雄泪满襟

1.大名垂宇宙

2.死诸葛走生仲达

3.杨魏火并

第四章 辽东那块地

 第一节 面对中原的几茬人

1.豹子下山

2.浅醉临深渊

3.德泽乱世

 第二节 渤海两岸是一家

1.虎帐翻覆手

2.戏东吴

3.逗曹魏

4.燕王大折翼

第五章 大讨曹

 第一节 换了人间

1.西看窗日又斜

2.尊前一曲歌

3.高平陵乱云

4.王凌之变

 第二节 老马带出小马

1.青出于蓝

2.金銮殿易主

3.毌丘俭之变

 第三节 路人皆知

1.家门移作国门

2.诸葛诞之变

3.天子横尸街头

试读章节

诸葛亮抵达的汉中郡,已非东汉的汉中郡,此时裂分为东西两大块:西块是保留了汉中名称的汉中郡,属蜀汉所有,由太守魏延镇守。东块属曹魏所有,又分为两块:东边的唤作新城郡,统并房陵、上庸二郡而成,由太守孟达镇守:西边的叫魏兴郡,即原来的西城地区,由太守申仪镇守。

新城郡背靠曹魏版土,治所先设在房陵(治今湖北房县),后移于上庸(治今湖北竹山西南)。

上庸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北面横亘着巍巍的武当山脉,南面遮蔽着莽莽的神农架,东面依托着空翠的竹山,西面散漫着荒山野岭,发源于巴山的堵水,在南侧带城而过,向东北流入汉水。堵水又与官渡水形成夹角,把位于角点的上庸城夹成了三面环水。

归降曹魏已有多年,孟达的容貌未变,依然那么英俊,风度也没变,依然那么倜傥。作为降人,能够成为封疆大吏,本应得意,可怎么努力,也得意不起来。

看似做到了太守,内里是一肚子的苦水。

早先在蜀汉,名为与刘封共事,实则受着驱使。刘封仗着是刘备的养子,很是盛气凌人,加上刚愎自用,简直不可一世。自己是来自刘璋那里的降将,为了在刘备政权中有个适当的位置,面对这个骄横的天潢贵胄,只能委曲求全,忍了又忍,可忍到最后,还是难以忍受,连起码的面子都给剥夺了。闹翻又不敢闹翻,一旦闹翻,想都不用多想,肯定是刘封居于上风,没有谁会为自己说话。然而,照这样发展下去,保不准哪天刘封不高兴,对自己狠下毒手。

实在无奈,才选择了一走了之。

走能走到哪儿去?出路少之又少。去东吴?不行,东吴是蜀汉昔日的盟友,尽管眼下反目为仇,然作为与蜀汉同样的小国,为了共同的生存利益,决定将来还可能重新携手。因此,即使去了,前景不会太妙。再说,东吴毕竟只是偏安的割据政权,一旦被曹魏端平,自己岂不是要再度沦为降将。唯一的出路,只有曹魏,那是泱泱大国,最有统一的希望,又一直听闻曹丕善待士人,想必不完全是虚传。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投向曹丕,应是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背着骂名,窝着委屈,来到曹魏。

事实证明,投向曹丕,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曹丕不仅善待自己,且善待得出乎意料,力排众议,委了重任,授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随即,让自己出任新城太守,等于授予了节度西南的全权。可在荣耀的背后,笼罩着巨大的阴影,作为曹丕主要智囊之一的司马懿,非常不以为然,作为曹丕的主要心腹之一的刘晔,甚至认为是养虎遗患。

好在曹丕一力呵护,才得以站住了脚跟。

许是造化弄人,万万没想到,最大的靠山曹丕,刚到不惑之年,扔下自己走了。屋漏偏遭连阴雨,接着,与自己亲善的大臣桓阶、夏侯尚,也相继离开了人世。也就是说,自己在曹魏政权中,不要说庇荫的大树,连一顶保护伞也没有了。相反,司马懿成了辅政大臣,在朝内举足轻重,刘晔成了中枢要人,话语多被曹叡采纳。从而,自己由先前的红人,一变成为疑臣,且不说冷落,就连安身立命的保障都幻为了海市蜃楼。

不安的阴霾,深深罩在心上,挥之不去。

带有传奇色彩的孟达,在看似依然荣耀的光环下,感到自己渐渐滑向悬崖,一只脚已经踏空。

就在紧张收脚之际,一抹血红的晚霞,拂耀了悬崖。

这抹晚霞,便是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发动北伐,不是说说的,眼下已经进驻汉中。汉中与新城本为一体,只是出于政治背景,而被分为两地。蜀军如何北伐?北伐的第一站指向哪里?会不会先统一原先的汉中地区?如果是肯定的,那么,新城将面临蜀军最猛烈的进攻。要想守住,几乎是没希望的。既然守不住,接下来的问题是极为严重的:自已是叛蜀投魏的降将,死拼后若是被俘,不用猜想,肯定是万劫不复;如果弃城撤退,回到洛阳,在全是仇视的眼光下,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就会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进退维谷,政治上进退维谷,军事上进退维谷,孟达陷入有生以来最大的苦恼中,打也不是,守也不是,撤也不是,无论怎样,都没好果子吃。在蜀汉方面,自己等于悬赏缉拿的重犯;在曹魏方面,自己已成俎上之肉。

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

孟达的那个愁,不亚于在文昭关前的伍子胥。

思来想去,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故伎重演,再作一次降将,不过方向要变一变,先前从南边投向北边,这次得从北边投向南边。想是可以这样想,可毕竟是一厢情愿,诸葛亮会接受吗?蜀汉君臣会接受吗?真的一点把握都没有。再说,即使对方接受,自己还有那个脸面贴上去吗?想想都为自己羞。P9-11

序言

人活着,得靠信仰支撑。

信仰的依托点,在于情结。

中国人有许多情结,来自老祖宗传下的文化情结,特别是四大名著的情结。在这四大情结中,三国的情结,实高于水浒、红楼与西游,处于绝顶的高端,真可谓无人不晓,不论是白发渔樵,还是黄毛稚儿,甚至巾帼红颜,也不管是否有浊酒斟饮,无不津津乐道,心向往之。

我挺相信缘,相信这天地万物化合的自然结因。不止我和三国有缘,乃至中华民众乃至世界民众,都和三国有缘,生生不息之缘,薪火相传之缘,透入父精母血之缘。

缘得因生,因在何处?

三国是个英雄时代,英雄辈出,如过河之鲫。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英雄,为什么后人对三国的英雄情有独钟?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时代整体而言,三国的英雄特别有激情,特别有壮志,特别有抱负,他们敢于用头颅与鲜血,去追求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最大的人生价值,追求最佳的人生声誉,不止是求生前名,且更追求流芳百世的身后名。如此的状态,决定着他们能毫不保留地献出一切。

乱世出英雄,是我打小就听惯了的一句老话。这句老话,深扎在中国的土壤之中。记得有年去黄土高原,进入一处穷塬,和一脸皱纹目不识丁的老汉坐着闲聊,聊到王朝兴亡,老汉将手中的烟锅往脚后掌使劲敲了敲,口中吐出了这句话。话音伴着喷出的烟雾,徐徐在空中扩散,升往广袤的天际。

英雄,为英特之杰雄。他们或是茅庐寒士,或是公卿高官,或是白面书生,或是虬髯粗汉,或是天璜贵胄,或是贩夫走卒,应有尽有,无所不在。然在那平世,他们多被俗情所束缚,被条规所禁忌,被律法所强制,俗貌遮掩了真性情。到了乱世,束缚变得松弛,禁忌渐被破除,强制沦为虚设,一扫窒息的空气,个性始得以张扬。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

英雄,在乱世中横空出世,激越当代,传之千秋。

这不仅仅是种记忆,而是人类顽强生存的典型模式。

三国的英雄,是大英雄,是真男儿,是伟丈夫。

面对从衰世滑入乱世的板荡风云,一个个以超世之杰的雄姿,以市井之徒的狡相,以羽扇纶巾的儒雅,以彪形大汉的剽悍,以运筹帷幄的韬略,以冲锋陷阵的搏杀,以书卷香气的狂放,以武林高手的啸傲,以珠玑琳琅的绣口,以长剑出鞘的英气,纷纷登上光怪陆离的舞台,一展身手,大展身手。

英俊也罢,丑陋也罢,高大也罢,矮小也罢,无论是什么形貌,都锁不住由衷而发的万丈豪情,运筹帷幄在虎帐龙营,纵横驰骋在铁血沙场,折冲樽俎在国际谈判,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壮怀激烈,指点江山,在那滚滚的红尘中印下辙迹,在那绵绵的青史上凿上功业,在那茫茫的宇宙中矗立丰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因为“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

托马斯·卡莱尔在《论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说:“即使崇拜一颗星都有某些含义,那么崇拜一位英雄的含义该有多大呀!崇拜英雄就是对伟大人物的卓绝的敬仰。伟大人物始终是可敬可畏的;从根本上讲,此外就没有什么再值得敬佩的了,不独在今日,而且在一切时期,它都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活力。”

人们喜欢三国,是出于他们英雄崇拜的情结,不论情态如何,都希望通过英雄崇拜,希冀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人虽有灵鈍、英庸、强弱之分,然而摆脱精神的压抑,挣开俗世的桎梏,追求意气的舒展,却是一致的。现世不得,转向古道,让英雄们抚去他们的精神焦虑,慰平他们的心灵创伤,激励他们的生存勇气,让人生多少酣畅些。

人们喜欢三国,喜欢三国英雄。可是,其他时代也有英雄,为什么那些英雄比不上三国的英雄?

其他时代的英雄,多贵族英雄,草莽英雄。唯有三国,从整体而言,多士人英雄。不是其他时代没有士人英雄,相比之下,天壤之别。

三国的英雄,是以士人为主体的英雄。

衡量士人的标准,知识只是一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因素。士人在于孜孜以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有一副铁肩,有浩然正气,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敢作敢为,敢于捍卫个人权益,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担道义,身体力行不计个人安危地匡世济民,除暴安良,铲除社会的黑暗,救黎民于倒悬,为打造一个清平世界而奋斗不已。

士人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栋梁。

三国之所以精彩,实在与士人相应的文化有关。看似三国布满金戈铁马,其实,在大竞争处,无不是文化的碰撞,激出电石火光,激出黄钟大吕,激出高山流水,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乐章。

东汉末的士人,也就是所谓的党人,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为了惩治腐败的政治,改变黑暗的社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舍生取义。可是,在顽劣的现实面前,尽管付出了头破血流的代价,到头来,还是眼看着大厦将倾,王朝江河日下,走向衰亡。

三国的士人,接受了党人的教训,继承抗争的精神,在大动荡的条件下,终于丢弃了口头批判,拿起了武器,建立了士人自身的政权。他们不再做毛,而做了皮,让其他的阶层做了毛,附在他们这块皮上。如此以士人为主体的政权,是历史的唯一,念天地之悠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心而论,三国的士人英雄都是叛逆。从袁绍,到曹操,到刘备,到孙权,无一不是叛逆。说他们叛逆,是叛逆了主流社会。然而,当主流社会顶着正统的名义,实质却偷梁换柱,背离了正义与公平之时,这些士人英雄的叛逆,正是一种大无畏的纠正,希冀恢复正义与公平。功德圆满,他们从叛逆变为了主流。

三国尽管是个乱世,甚至到了血流漂杵的地步,然正在这残酷的环境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楷模。道德的核心在于伦理,具体的体现是忠、仁、义、礼、智、信。忠与奸、仁与暴、义与诈、礼与蛮、智与愚、信与叛,之间展开了一场场扣动心弦的较量。在铁与血的锤炼下,几乎难以想象,但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个个道德楷模,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映红了残破的江山。

忠的代表,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仁的代表,有以民为本的刘备;义的代表,有气贯长虹的关羽;礼的代表,有学富五车的郑玄;智的代表,有恪守正义的荀彧;信的代表,有积善布德的管宁。

这些代表构成的道德符号,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精神的双遗产。

统一,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元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化成天下一家,四海一家,是简单却有力的证明。三国尽管是分裂时代,但统一的精神却贯彻始终。

在大一统观念的浸淫下,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抑或是孙权,都保持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他们都要王天下,而非霸天下,即使暂时的霸天下,也是为了终究的王天下。

毛泽东有言:“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了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三个政权分别扫荡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曹魏在北方的统一,蜀汉在西南的统一,东吴在南方的统一,都是争取统一的表现。三个局部的统一,最终换来了三家归晋的大统一。

我对三国着迷,着迷所有的一切,然最着迷的是三国呈现的人格。

三国的英雄们,充满着阳刚之气,大阳大刚。使得整个三国朝气蓬勃,振奋昂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显示出个体的强劲,显示出民族的强劲,显示出国家的强劲,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强劲。三国尽管天各一方,但在那个时代,无可争议地都属于强国,世界之强国。

国家是无数民族的集合,民族是无数个人的集合。国格在于族格的凝聚,族格在于人格的凝聚。强健的人格汇成强健的族格,强健的族格汇成强健的国格。

所有的格,落实到最后,就是尊严,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国家的尊严。要获得尊严,得需坚韧不拔的勇毅,生死度外的奋斗,前赴后继的执着,加上智慧的较量,胆略的比拼,苦役的承担,加上风骨的不屈,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林林总总,呈现出个体的精气神,民族的精气神,国家的精气神。由高贵的个体魂,打造出高贵的民族魂,打造出高贵的国家魂。

很难想象,一个精神萎靡的民族,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改造国家的前提,是改造民族的素质,改造民族素质的前提,是改造个体的素质。仅仅着眼经济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唯有人人能自尊自强自立,那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才有复兴的大希望。

有人问我:为何愿用生命去写三国?

我的回答是:一言以蔽之,借三国激扬中华民族魂。

最后,我要斟三杯酒:一杯敬给陈寿先生,感谢他以如椽巨笔,给中国人创造了不朽名著《三国志》;一杯敬给罗贯中先生,感谢他以生花妙笔,给中国人带来了瑰伟奇书《三国演义》;一杯敬给三国所有的英雄,感谢他们以生命体验,给中国人竖立了激扬民族魂的信心。

赵剑敏

2012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三国演义》是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

——郭沫若

三国演义、是通俗演义,但通俗演义终究是通俗演义,是否有人能够写出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新的《三国演义》呢?

——顾颉刚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各个地区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倾向的加剧……魏、蜀、吴三大割据势力,它们的统治者在各自的区域内削平了较小的割据势力,巩固了内部的统一,并且都力图打破均衡局面,实现全中国的统一。

——翦伯赞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大三国》,较之《三国志》,则显活泼灵动,较之《三国演义》,则显严谨有据,取长补短,兼顾平衡,雅俗共赏,蔚然一大史诗。

——朱大路 《文汇报》高级编辑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大三国》的两大基石。历史的《三国志》为《大三国》提供了三国原始元素,文学的《三国演义》为《大三国》渲染了三国时代氛闱。《大三国》的出发点,是欲打破两者不同的局限,把读者引领进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境地。

——赵剑敏 著名历史学者、上海大学教授(本书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