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个看似独立实则相通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组成。主人公是老师,都喜欢某种运动,他们都曾亲身经历过或目睹过接近死神的一瞬间,并从中感悟或懂得了生命中的某些东西。片山恭一编著的《倘若我在彼岸》传递了作者的思考……病痛与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片山恭一编著的《倘若我在彼岸》内容介绍:我从防寒夹克的口袋里取出茶色的信封。里面有几根长长的头发。它们现在连妈妈身体的一部分都不是了。我用手指捏起头发,在海风中举起。头发像是缠在了手指上,上下飘动。“再见了。”我低声说着,松开了手指。它们乘着海风,在波涛中飘向远方。没能看清它们究竟飞向了何方。一起来翻阅《倘若我在彼岸》吧!
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和父母去了南方的海岛,在那里我学会了潜泳时呼吸的基本技巧。我从岸边的白色沙滩游向大海,透过潜水镜看到遍布海底的珊瑚和在它们之间游来游去的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鱼类。从那时起,我就被潜水运动的魅力深深吸引——静静地在水中等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游过来的鱼,在图鉴上也不曾见过的奇妙海洋生物,在水面上摇曳的太阳。比这些还要美的就是深邃的蓝色大海。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取得了携带自动呼吸潜水器潜水的证书。我取出全部的储蓄,买齐了潜水服、自动呼吸潜水器、潜水手套、潜水包等装备。在那之后的一年内,我多次地到冲绳、奄美等处的海里去潜水。一般都是由向导或教练用小船带到潜水点去,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带自动呼吸潜水器进行潜水,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不能破坏两人一组的组合。除了从一开始就搭配好了的朋友或恋人的组合之外,就要考虑潜水技术的高低在船上临时组合;如果多出一个人,这人就和向导或教练组合。问题就是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回到岸上后也不想分开。也有性格上的问题。有些人在海里过分亲昵,有些人想要以保护者自居,有些人过分自信,这些人我都很讨厌。
妈妈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游泳。初中时候还是游泳比赛的选手。好像在高中和大学时代有过中断,但结婚之后,在育儿和做家务的同时,又开始了游泳,因此在泳技上和体力上都不存在问题。只是对于戴面具和脚蹼游泳,起初还很有些抵触,但在我极力夸赞阳光灿烂的南国大海的美丽下,她逐渐来了兴趣。探家的时候,我马上就去办了参加讲习班的手续。妈妈虽然当时已经年过四十,但由于有游泳基础,所以比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女性掌握得还要快。我们母女俩是一对理想的组合。每逢大学放假,我们母女二人都要到各处的大海游泳。
不知道妈妈在海里考虑什么事情。到了海里我们就不分母女了。除了自己身旁有个伙伴在游这种安心感之外,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了。我想妈妈也一定是这样。在大海里我们都是很孤独的,就像是处于原始世界一样。在那里,沉默比语言更重要,存在比运动更重要。大海之中存在一种神圣的氛围。
当耳膜的压力和海水压力平衡了之后,我们慢慢向更深的地方潜去。我们集中所有意识,同化到大海之中,与大海融为一体。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大海,甚至忘掉自己的呼吸。于是就感到大海充满了全身,自己也成为大海。大海成为我的一切,我成为大海的一部分。自我与大海融合,在大海中发现新的自我。在湛蓝的海水之中,自己就像一块小小的碎片……
突然往旁边一看,本应在身旁的妈妈却不见了。没想到搭档不在旁边会带来这么大的震动。我冷静地考虑了一下,这是一片没有遮拦的开阔水域,被什么东西缠上或者被什么东西压住的可能性很小。离最后相互确认位置还没有多长时间。所以,应该沉着地在附近找一找就好了。然而,一看不到妈妈的身影,我就慌乱了起来,赶紧划水。慌乱之中我把呼吸器弄掉了,不得不赶紧浮出水面。在水面上静下心来之后,又一次潜入水中。不久就发现了妈妈蜷曲在海底,这时我的氧气瓶里剩下的氧气已经几乎不够分给妈妈了。
潜水运动的事故大都会发生的,这一次是几个因素凑在一起了。首先,作为搭档的我技术不熟练,没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妈妈的自动呼吸器发生故障,她用的是事前临时租借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使用不习惯而进行了误操作;还有就是潜入点的附近潮流湍急;相对于潜水的人数来讲,向导和教练人数过少;或许妈妈自身就缺乏不管如何一定会得救,不管如何也要活下去的意志。说不定妈妈在水中比在陆地上更能找到自己。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