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研究背景/5
一 关注女性地位与权利的历史状况及长时段变迁/5
二 关注女性的社会参与及性别关系多样性的结构分析/13
三 关注女性与男性本质关系的探讨/16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义/20
第三节 理论分析视角/23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第一节 社区研究与“多点”田野工作/29
一 社区研究传统/29
二 “多点”田野工作/34
第二节 “家乡民族志”与“场景分析法”/42
一 “家乡民族志”/42
二 “场景分析法”:对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一种综合/45
第三节 研究材料的来源/47
第三章 血亲等级制度下的规范与实践:传统社会中的性别关系
第一节 “男尊女卑”和“分工合作”/56
一 生而不同:初生阶段的性别歧视/57
二 长而相异:成长阶段的性别偏倚/58
三 夫唱妇随与分工合作:婚姻中的两性角色/61
第二节 “宗亲至上”与“姻亲原则”/65
一 “宗亲至上”对女性社会权利与地位的制约/65
二 “姻亲原则”的介入与调节/69
第三节 “长者为尊”与“贤能为先”/72
第四节 伦理主导下的性别关系模式/79
第四章 集体生活中的女社员:“阈限”时期的主人
第一节 政治生活中的女性权利崛起/84
一 女性对政治身份、权利意识的觉醒/84
二 女性积极参与公共政治活动/88
三 女性直接运用国家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90
四 男性权力被局部颠覆/94
第二节 被“异化”的女性:集体劳动中的性别关系/99
第三节 “男女平权”下的家庭关系/111
一 长老权力的失落:女性在顺从或反抗中显示个性/111
二 贫困生活中的夫妇平等合作/114
三 女性与丈夫家族/116
第四节 抗争与决裂:三位“能干”女性参与建构自身社会地位的个案分析/118
一 斗争与强女人的形成:时代命运的承担者与开启人/121
二 国家:一个工具和一个法官/126
三 无所遁形的悲伤:扎根于现实及观念深处的传统/130
四 阈限时期的女性命运/133
第五节 革命剧场中的性别关系模式/135
第五章 远足与固守: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索的女性
第一节 劳燕分飞终不散:两地分居夫妇的情谊整合/142
一 男性的探险与帮派斗争的是非恩怨/142
二 留守的妻子与“主内”的新内涵/156
第二节 双栖双飞同命鸟:打工夫妇的情感整合/158
一 从农业劳作到打工:“挣”来的新的生存方式/158
二 融入市场/162
三 再度社会化与异化/165
四 打工女在家庭中的新位置/180
第三节 留守故土两相依:长辈夫妇的理性整合/184
一 经济中心被替代与劳动量的加重/185
二 强制隔代养育与亲子关系疏远/187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性别关系模式/192
第六章 情感主体的女性自我
第一节 女性自我的“他性”批判/195
第二节 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呈现/200
一 人前表现与人后表现的矛盾/200
二 女性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性/205
第三节 包含“他者”的女性自我:女性主体的包容性特征/209
一 女性的个人幸福观以“他人”的幸福为基础/210
二 女性人生的意义关乎对他人的奉献/213
第四节 吵闹与自杀的率性行为:女性主体的排他性特征/216
第五节 情感主体的女性自我/222
第七章 女性与男性:性别均衡的百年实践
第一节 性别关系的时代变迁:从传统到现代/227
第二节 一种性别均衡观/231
一 两性社会贡献静态均衡/231
二两性社会地位动态均衡/235
第八章 制度与观念的共谋:被建构的女性社会地位
第一节 女性低下社会地位成因的几种探讨及问题/239
第二节 观念与制度的合谋:女性社会地位与作用失衡的原因分析/243
第三节 整体论视角下的女性解放观/249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