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杜永道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切成果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服务行业。

收入《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的250个为什么,是作者杜永道近十年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期间,读者提出的关涉语文常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见诸于图书报刊、网络电视,像流行病一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作者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在给读者最佳答案的同时,深入浅出,融入了许多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灼见,读来趣味盎然。

内容推荐

“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正确吗?“登录”还是“登陆”?“综合征”还是“综合症”?“美轮美奂”可以形容所有美的事物吗?“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蹄的痕迹”吗?“宝藏”跟“矿藏”中的“藏”为何读音不同?“亭亭玉立”可否写成“婷婷玉立”?“黑马”一词源自何处?“化妆师”与“化装师”的区别何在?“长青”跟“常青”一样吗?公文文末成文时问怎样写才规范?汉字究竟有多少?为什么说当前不宜修订《汉语拼音方案》?世界上的字母是怎样传播的……

收入《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的250个为什么,是作者杜永道近十年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期间,读者提出的关涉语文常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见诸于图书报刊、网络电视,像流行病一样,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谬误还是真理?《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在给读者最佳答案的同时,深入浅出,融入了许多相关知识和自己的灼见,读来趣味盎然。

目录

字词句解说

1.“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正确吗

2.“百十人”是多少人?

3.“毕升”还是“毕昇”

4.“重重叠叠”可否写成“重重迭迭”

5.村庄名称中的特殊用字应如何着待

6.“登录”还是“登陆”(指进入网站)

7.“等”可否用于列举已尽

8.“掉头”还是“调头”

9.“定力”是什么意思

10.“粉丝”的来源

11.“副作用”还是“负作用”

12.“共克时艰”的意思

13.“鬼斧神工”可以用用来形容自然景物吗

14.“海选”是什么意思

15.“黑马”的“黑”有贬义色彩吗川

16.“很大型的超市”的说法正确吗

17.“煳了”还是“糊了”

18.“沪上”是什么意思

19.“晖”在“余晖”中可否写成“辉”

20.“或”在标题中时怎样理解

21.“暨”用于什么场合

22.“稷”指什么谷物

23.“藉此机会”中“藉”的用法对吗

24.“届”能用于“XX节”吗

25.“橘”可以写成“桔”吗

26.“空穴来风”怎样理解和使用

27.“扣动扳机”还是“抠动扳机”

28.“蜡梅”还是“腊梅”

29.“老黏着我们”还是“老粘着我们”

30.“利市”的写法正确吗

31.“了望”还是“嘹望”

32.“美轮美奂”可否用于房屋以外的事物

33.“门”用于新闻事件时是什么意思

34.“某”用在姓氏后的不同含意

35.“你把椅子应该放回去”的说法正确吗

36.“您们”可以说吗

37.“陪笑脸”的写法对吗

38.“栖”是不是简化字

39.“启”在信封上跟在信末署名后意思有什么不同

40.“前三甲”可以用来指前三名吗

41.“糗事”是什么事

42.“人次”和“人(次)”哪个正确

43.“涉及到”的说法对吗

44.“始作俑者”怎样理解

45.“……似的”做状语时是否写成“……似地”

46.“说法”的新义怎样才能进入词典

47.“他跑进来商店”的说法错在哪里

48.“堂吉诃德”的写法对吗

49.“亭亭玉立”中的“亭亭”可否写成“婷婷”

50.“挖墙角”还是“挖墙脚”

51.“午饭吃包子还是吃面条都行”为什么是病句

52.“焐热了”还是“捂热了”

53.“熙和”是否可以写作“和熙”

54.“先生”可以用来称自己吗

55.“性情中人”指什么样的人

56.“依此类推还”是“依次类推”

57.“一位我的同学也来信祝贺”的说法正确吗

58.“一小”还是“一校”

59.“一行”前可以加“某某”吗

60.“以及”怎样正确使用

61.“在即”的用法

62.“在学习汉语上”的说法为何不正确

63.“昭雪”是否只用于去世者

64.“真的”做状语时是否写成“真地”

65.“中文”能指“汉语”吗

66.“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马蹄的痕迹”吗

67.“祝词”还是“祝辞”

68.“专家座诊”还是“专家坐诊”

69.“综合征”还是“综合症”

70.“作声”还是“做声”

71.“做主语”环县“作主语”

近义辨析

72.“备受”跟“倍受”有什么不同

73.“必须”跟“应当”有什么不同

74.“辨正”“辨证”“辩证”的区别

75.“不止”跟“不只”有什么不同

76.“长”跟“常”的不同

77.“出身”跟“出生”有什么不同

78.“处处”跟“到处”有什么不同

79.“穿”跟“串”有什么不同

80.“词”跟“词汇”的用法有何不同

81.“窜改”和“篡改”有何不同

82.“单位”和“部门”有什么不同

83.“的”“地”“得”易错用的几种情况

84.“抵消”跟“抵销”有什么不同

85.“地方”和“地方”有何区别

86.“电气”跟“电器”有什么不同

87.“订金”跟“定金”有什么不同

88.“度”跟“渡”有什么不同

89.“反应”跟“反映”有什么不同

90.“犯罪嫌疑人”跟“罪犯”有什么不同

91.“分叉”,“分杈”和“分岔”有什么不同

92.“纷纷扬扬”跟“洋洋洒洒”有什么不同

93.“分儿”和“份儿”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94.“扶养”“抚养”“赡养”有什么不同

95.“付”“服”“副”做量词的不同情况

96.“杆”“竿”“秆”有什么不同

97.“工夫”跟“功夫”的区别

98.“公信力”跟“公信度”有什么不同

99.“勾”跟“钩”有什么不同

100.“过”和“了”有什么不同

101.“好高骛远”跟“趋之若鹜”中wu的写法为何不同

102.“何谓”跟“何为”有什么不同

103.“和”“并”“而”在连接词语上有什么不同

104.“和”“与”“及”在连接词语上有什么不同

105.“化妆”跟“化装”有什么不同

106.“机制”跟“制度”有什么不同

107.“祭日”跟“忌日”有什么不同

108.“坚苦”跟“艰苦”有什么不同

109.“交汇”跟“交会”有什么不同

110.“截止”跟“截至”有什么不同

111.“决不”跟“绝不”有什么不同

112.“决定”跟“决议”有什么不同

113.“埋单”跟“买单”有什么不同

114.“蒙胧”“曚昽”“朦胧”有什么不同

115.“摩”跟“磨”有什么不同

116.“牟取”跟“谋取”有什么不同

117.“难免”跟“难免不”的意思一样吗

118.“年”跟“年度”有什么不同

119.“年青”跟“年轻”有什么不同

120.“黏”“粘”“沾”有什么不同

121.“期间”跟“其间”有什么不同

122.“气”跟“汽”有什么不同

123.“请求”跟“要求”有什么不同

124.“去除”跟“祛除”有什么不同

125.“权力”跟“权利”有什么不同

126.“溶化”“熔化”“融化”有什么不同

127.“揉”跟“糅”有什么不同

128.“洒”跟“撒”有什么不同

129.“熟识”“熟悉”“熟习”有什么不同

130.“坦”跟“袒”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131.“蜕”“退”“褪”有什么不同

132.“吸取”跟“汲取”有什么不同

133.“相”“象”“像”有什么不同

134.“泄”跟“泻”有什么不同

135.“一蹴而就”跟“一气呵成”有什么不同

136.“有下列情形之一”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什么不同

137.“于”跟“於”有什么不同

138.“预定计”还是“预订计划”

139.“元”跟“圆”都能指货币吗

140.“源于”跟“缘于”有什么不同

141.“在即”跟“之际”有什么小同

142.“炸锅”跟“炸窝”有什么不同

143.“涨”跟“胀”有什么不同

144.“支”跟“枝”做量词有什么不同

145.“指责”跟“指摘”有什么不同

146.“志哀”跟“致哀”有什么不同

147.“制订”跟“制定”有什么不同

148.“终身”跟“终生”有什么不同

149.“捉摸”跟“琢磨”有什么不同

150.“作”跟“做”有什么不同

151.“坐”跟“座”右什么不同

读音辨正

152.“宝藏”跟“矿藏”中“藏”的读音为何不同

153.“堡”在地名中怎么读

154.表示温度的数字怎么读

155.“薄壳结构”中的“薄壳”怎么读

156.“场”在“一场风波”中怎么读

157.“唱片”中的“片”读第几声

158.“儿”有几种读法

159.“戛纳电影节”的“戛”怎么读

160.“噶”在“准噶尔盆地”中怎么读

161.“扛鼎之作”的“扛”怎么读

162.“骨头”怎么读

163.“冠心病”“花冠”怎么读

164.“荷”有几种读音

165.“划”在“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中怎么读

166.“结”的两种读音

167.“劲”在“强劲”中怎么读

168.“菌”的两种读音

169.“量”在“量身定做”中怎么读

170.刘的“禅”怎么读

171.“蔓”在“枝蔓”中怎么读

172.“模样”的“模”怎么读

173.“难”在“排忧解难”中怎么读

174.“拧”字的三种读音

175.容易读错的几个体育比赛词语

176.“胜”在“高处不胜寒”中的读音

177.“什刹海”中的“什”“刹”怎么读

178.“说”在“说服”中怎么读

179.“苔”在“绿苔”中怎么读

180.“为民服务”和“为民所用”中“为”的读音一样吗

181.“文邹邹”怎么读

182.“荫及子孙”的“荫”怎么读

183.“应”的两种读音

184.“晕”的两种读音

标点用法指误

185.逗号可以加在“以及”前面吗

186.反问、设问句末应使用什么标点

187.分隔号的用法

188.分号前可以用冒号吗

189.公文发文字号中的年份要写在六角括号内

190.简称、从书名称用书名号还是用引号

191.句号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

192.括号的分工和套用

193.括号应在书名号内还是书名号外

194.括号中词语末尾的标点

195.连接号怎么用

196.“某某说”后面用什么标点

197.三层书名号怎样标示

198.书名号除了用于书名、文章名外,还用于哪些名称

199.外国人姓名中缩写字母后的标点

200.问号和叹号的连用

201.序次语的用法

202.疑问句做标题要不要加问号

203.引号的多用和少用

204.有引号的并列词语之间要加顿号吗

205.“中国·××”的写法是否得当

数字用法析疑

206.“20世纪80年代”不宜写成“二十世纪80年代”

207.公文文末成文时间怎样写才规范

208.“九八年”不宜写成“985”

209.“0”跟“零”

210.年月日的简单写法

211.“3千4百”的写法对吗

212.“30cm×50cm”不能写成“30×50cm”

213.“50岁以上”是否包含“50岁”

214.“星期二”能写成“星期2”吗

215.“多”的用法

216.“余”表概数时的用法

217.正确使用“翻两番”

汉语拼音问题解惑

218.a、g可以使用吗

219.关于汉语拼音拼写的几个问题

220.《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内容和用途

221.《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唯一正确的规范

222.《汉语拼音方案》中的e、i、r分别表示哪几种读音

223.《汉语拼音方案》中的o是拉丁字母吗

224.《汉语拼音方案》中《声母表》与《字母表》的读音为何不同

225.汉语拼音拼写的语言片段怎样使用标点

226.汉语拼音韵母iou、uei、uen前面拼声母时为什么写成iu、ui、un

227.汉语拼音字母的笔J顷和位置

228.汉语拼音字母的来源

229.拼音读物是否应注出变调

230.为什么说当前不宜修订《汉语拼音方案》

231.怎样在电脑上打出汉语拼音的声调符号

232.怎样拼写报刊名称

其他

233.“蔼”“楞”“楞”分别是常用字还是次常用字

234.“安全隐患”与“不安全隐患”

235.常用字和通用字

236.规范汉字包括哪些字

237.汉语常见的礼貌用语有哪些

238.汉字有多少个

239.较有影响的成语词典有哪些

240.普通话·国语·华语

241.普通话和汉字使用的现状

242.“然后”“的话”不宜滥用

243.竖排标题的第二行应该排在左面还是右面

244.“闫”跟“阎”是一个姓还是两个姓

245.英语人名的结构是怎样的

246.怎样看待简化字传承中华文化的问题

247.怎样看待“亲眼目睹”等说法

248.怎样理解“禹、稷当平世”

249.怎样正确看待外来“字母词”的“入侵”

250.字母的产生和传播

附录

浅谈口语交际

幽默秘诀

试读章节

“毕升”还是“毕昇”

报刊上,工具书上,有时出现“毕升”,有时出现“毕昇”,究竟应当怎样写呢?

1955年12月颁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规定,“升”为规范字形,“昇”作为“升”的异体字予以淘汰。

但是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古人名字中的“昇”,如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清代戏剧家洪昇名字中的“舁”,是否应当也要改为“升”呢?对此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应当改为“毕升”“洪升”,另一种看法认为还是要写成“毕昇”“洪昇”。

新研制的《规范汉字表》已经恢复了“舁”(限用于姓氏人名)字,因此写成“毕昇”“洪昇”比较妥当。有的工具书,例如《辞海》(第六版),已经采用了“毕昇”“洪昇”的写法。

“重重叠叠”可否写成“重重迭迭”

有人为图方便,常将“叠”写成“迭”,如将“重重叠叠”写成“重重迭迭”。这么写是否可行呢?

在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叠”被简化为“迭”。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注释说:“在迭和叠意义可能混淆时,叠仍用叠。”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对“迭”和“叠”进行了调整,规定“叠”不再作为“迭”的繁体字,也就是确认“叠”是规范字。有的人不知道这个情况,常误将该用“叠”的地方用了“迭”。这两个字意思不同,应当分别使用。

“叠”是动词,常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表示“一层一层往上加”。例如“叠罗汉”“叠床架屋”“层峦叠嶂”中的“叠”都是这个意思。二是表示“折叠”,例如“叠被子”“叠衣服”“叠纸飞机”中的“叠”都是这个意思。

“迭”做动词时有两种常见的用法,一是表示“替换”,例如“更迭”中的“迭”就是“替换”的意思。二是指多次或屡次发生,相当于“屡次”的意思。例如“迭克强敌”“迭有新见”“高潮迭起”中的“迭”都是“屡次”的意思。

另外,“不迭”是个固定的词,常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止”或“来不及”的意思,例如“叫苦不迭”“后悔不迭”。其中的“迭”不能写成“叠”。

从以上所说的“迭”跟“叠”的常见用法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同点是,都表示某种“重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迭”主要是在时间方面描述行为动作,“叠”则主要是在空间方面描述某种状态。

“重重叠叠”是“重叠”的重叠形式,“重叠”是指“相同事物堆积重复”,“重重叠叠”则是“形容一层又一层摞起来的样子”。例如“重重叠叠的山峦”。“重叠”“重重叠叠”是用于说明“空间”方面的情况,因此只能写“重叠”“重重叠叠”,不宜写成“重迭”“重重迭迭”。

村庄名称中的特殊用字应如何看待

有的村庄名称中的字虽然很特殊,但在当地普遍使用,而且有的使用时间较长。不过,各种字典没有收入这种字。如何看待村庄名称中的特殊用字呢?

对这类字,各地可以上报到当地民政部门,请他们逐级上报到民政部,以促进这类字的收录和整理,直至最终进入工具书。之所以要整理,是因为村庄名称的特殊用字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有的是自己造的,有的则是记录了少数民族村名的音,等等。

如果某个特殊用字已收入《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某种文件、工具书等,或者具有某种与村史有关的文化含义,宜保留该字;如果无上述情况,只是随意造的字,建议最好改用通行的汉字,这样做有利于该村名的使用。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规范汉字表》已完成研制工作。这个字表涵盖了乡镇名称的用字,未包含村庄一级的用字。《规范汉字表》不是对现实用字的实际情况的详尽描写,而是对今后用字范围的一个限定。村庄特殊用字是早已存在的特别现象,这些字虽然没有收入《规范汉字表》,但是完全可以使用。

建议各种字典采取比较灵活的做法,收入这些村庄特殊用字,注明所在地,以便人们了解这些字的写法和读音。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电脑打字,也应当把这种村庄名称的特殊用字收进各种输入法的字库,方便个人、邮局、银行等打出这类村庄的名称。

“登录”还是“登陆”(指进入网站)

进入某个网站,是用“登录”还是用“登陆”呢?报刊上两种写法都有,究竟用哪个词妥当呢?

查阅7000万字的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其中有“登陆”259例。这259例中,有5例是表示“进入网站”一类意思的。该语料库中有“登录”50例。这50例中,有36例是表示“进人网站”这类意思的。

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比较多地运用“登录”来表示“进入网站”的意思。

再看看词典里对“登录”的解释。有些词典里“登录”的词条中尚未收入“进入网站”的意思。但是,某些新编的词典收入了这个意思。例如在《当代汉语词典》(国际华语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北京第1版)中,“登录”有“特指进入网站或网页”的意思,而这本词典中的“登陆”则没有这个义项。

在《当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10月北京第1版)中,“登录”有“进人要访问的计算机网站”的意思。该词典中的“登陆”也没有这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登录”有“注册”的意思,而“注册”即“指计算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取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可”,这实际上包含了进入网站的意思,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登陆”则没有这个义项。

因此,从语言的社会使用情况和词典的释义来说,表示“进入网站”,宜使用“登录”,不宜使用“登陆”。P21-23

序言

“囧(jiong)”是个古字,原为“明亮、光明”之意,韩愈《秋怀》诗有“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囿囵”之句。或许因为“图”字形怪僻,或许它的含义不易为大众所把握,曾几何时,“囵”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静悄悄地藏身于字典的某个角落。然而近年来,“囧”字被网络达人挖掘出来,因其形象特殊,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成为窘迫、郁闷、无奈心情的代名词,什么“囧吧”“囧倒”“囧剧”“囧片”“囧事”“囧照”风行天下,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囵文化”风潮,“囧”甚至被称为“21世纪最牛的字”。

2010年,随着南非世界杯赛的鸣锣开场,“给力”一词迅速蹿红,成为网络的又一个热门语词,有心人还以此为名,抢注了品牌商标。“给力”不仅产生了社会效益,而且带来了经济效益,网络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以传统观念而论,“囿”也好,“给力”也罢,皆可视为离经叛道,却得到许多人的共认,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词语现象呢?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时代,但创新难道意味着可以恣意妄为?

最初,汉字是用刀刻写在乌龟壳和兽骨上的,那时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后来,汉字用软笔书写在竹简和纸张上,字形越来越“规范”。秦代的“书同文”,唐朝的“字样”,直到新中国的《简化字总表》,折射出汉字“规范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今天我们秉笔手写的时候,写错字的情况仍不少见。例如,常看到把“冒充”的“冒”的上部写成“日”,也常看到公章上把“北京市”的“市”刻成“市”。可见正确书写字形仍然是现代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现在电脑普及了,写字机会少了,人们更容易写错,甚至提笔忘字。

电脑的普及让我们书写汉字的方式继用刀具“刻写”、纸张上“书写”之后,进入了第三个历史时代——打写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整天忙着将汉字输入电脑。输入的时候,常常输的是词而不是单字。每天无数次输入词语,无形中,人们词的意识“被”空前强化了。“词”的意识的加强,使得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词形的正确性。

前些日子,央视总编室电话询问,《毕业歌》中,“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中,应该写“增涨”还是写“增长”(应是前者)。当天晚上,我看到CCTV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了纪念“五四”的晚会,其中有个节目就是大学生合唱《毕业歌》。近日央视总编室电话问,赵本山小品中的“wa凉wa凉”中的“wa”怎么写(查方言词典,确认应写“瓦凉”)。不久前参加一个会议,立法部门在会上拿出许多组近义词,请语言学者给他们辨析一下这一桩桩事情显示:渴望正确使用词语,已成为新时代滚滚而来的一股新潮,成为文化生活中的一项当务之急。

在新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口语交际往往比阅读书面材料更能满足快节奏交际需求。交通技术的迅捷发展,使人们面对面“对话”的机会增多;信息技术的飞速前进,令“手机对谈”成为随处可见的酬酢形式。

一句话,口语“占领”的“阵地”历史地、空前地扩展了。口才备受社会青睐,不念稿子的即席发言已成许多行业的必备才能。

语言依附于社会,随着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二三十年来,随着对外交往日趋频繁,语言的空间大大扩展了。一方面,港台、欧美等地语汇大量涌入,给语言交际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令人应接不暇的新生事物呼唤更具张力的词语来丰富多彩地表情达意。对传统的挑战,造成了词语的一些乱象,如前所述“囧”字的重生及“给力”的大行其道。“一枝红杏出墙来”本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描写春天的勃勃生机。后来,有人用“红杏出墙”来喻指已婚女子另有情人,含意跟原诗大相径庭,但这种说法却不胫而走,流行起来,并最终堂而皇之走进词典。(参见《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2009年版。)这表明,语言一旦约定俗成,被多数人所接受,在社会广为流行,也就成了“正确”的了。所以,战国末期思想家苟子说,“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

语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面对遗产,我们是敬畏,还是大胆出新?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个新语词的产生,终究要在时光的流转中经受“社会流通性”的严酷考验。本书对新词语、新说法,多采取宽容态度,不一棍子打死,意在避免50年代批评“打扫卫生”那样的错误。

书稿是这样写成的:

大约10年前,我借调到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这期间,常参与答复各地群众来信。我拟好复信,经司里审阅后,回复来函者。

不久,到秦皇岛参加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年度会议,在会上碰到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梁玉玲。跟她商议后确定,在《语言文字周报》一版开设一个问答形式的《王老师信箱》栏目,我将回答各地群众的复信内容修订后在此刊出,以利各地读者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及一些语言文字常识。

栏目开办后,受到读者欢迎。一段时间后,梁编辑来电话提出,文章末尾署名“王老师”不妥,不宜自称“老师”,让起个“王某某”的笔名。我忽然想起曾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该剧有位地下工作者叫“王一民”,文武双全,身手不凡,我很佩服。于是就用这个名字署名,直至今日。

《王老师信箱》不时收到读者来信,是信函的,编辑就转寄给我;是电子邮件的,就转发给我。十年了,仍不时收到读者函件。

除回答读者来信外,有时还回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转来的问题。回答语用司转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的问题后,又在该报开设了《语文信箱》栏目,回答海内外读者语言文字问题。这个栏目受到读者欢迎,报纸曾登载赞赏该栏目的读者来信。

2009年,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办大版的《语言文字报》,我在二版开了《杜老师信箱》栏,答疑解惑,反响不错。

我目下仍在不断回答语言文字问题。报纸上的几个栏目之外,还回答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小学生拼音报》《格言》等编辑提出的问题。曾回答过教育部语用司转来的中办《秘书工作》杂志的语文问题。有时,我将适合文秘人员了解的语言文字知识写成文章,在《秘书工作》发表。

群众来信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有词义理解的,有近义词辨析的,有字音的,有地名的,有新词新语的,有标点符号的,有数字用法的,等等。

解答这些问题,犹如医生给病人诊断,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找到病源,方能对症下药。我尽量给读者翔实、满意的答复,除了查阅有关规范和工具书外,还常跟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者讨论有关问题,得益甚多。

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切成果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服务行业。服务工作做得好,语言文字工作就受社会欢迎,不断拓展。反之,难免被公众漠视,萎缩于社会一隅。

如今有机会用语言文字知识为国内外读者服务,是一件令我由衷高兴的事。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他是在街头摆地摊:“所有的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寻出合于他的用处的东西。”杀青之际,我亦怀有同样心愿。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刮垢磨光。

作者

2011年5月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5: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