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温存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发源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的红水河,沿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趁势而下,裹挟着红色砂岩的记忆,千里迢迢,一路高歌,由乐业县进入广西地界,在桂西北的群山峡谷中昼夜穿行,斗折蜿蜒,起伏跌宕,撞击澎湃,奔流不息。

有一首相当著名的歌曲唱道:“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壮乡有条从太阳上流出的河。/波是太阳的光,/浪是太阳的火,/映红了这里的土地,/映红了这里的花朵。/那流不尽的光源,/点燃了星星千万颗。/那流不尽的热情像这里的民族性格。/啊!红水河,太阳河,/千万道阳光在这里流过;/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壮乡有条从太阳上流出的河。/火是太阳的浪,/光是太阳的波,/映红了这里的爱情,/映红了这里的生活,/那流不尽的光芒,/点燃了心儿千万颗。/那流不尽的激情像这里的人民欢乐。/啊!红水河,太阳河,/千万个太阳在这里闪烁。”这是一条雄壮而神奇的河流,两侧奇峰屏蔽,重峦叠嶂,云霭缭绕。河岸沟壑纵横,岩崖峭立,怪石嶙峋。一河东去,洋洋洒洒,大气磅礴;这是一条神秘而性格多重的河流,河床多变,时而狭窄,时而宽阔。春夏雨季,河水猛涨,水色红褐,惊涛骇浪,犹如脱缰的烈马,充满着血性与阳刚。秋冬两季,水波不兴,渊碧深沉,凝重悠扬,恰似飘逸的绸带,婀娜多姿,含情脉脉;这是一条多彩而灵性十足的河流,香樟繁茂如华盖,木棉花开红似火,大榕树盘根错节,凤尾竹舞态婆娑。铜鼓声声,回荡在千山万弄,山歌排排,倾诉着对母亲河的眷恋;这是一条内涵丰富的河流,蕴藏着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巨大能量,在其流域子民的心中占有无比神圣的地位。南中国土地上这条古老而神奇的大河,造就了一方红色的土地,哺育了千万血性的男儿和柔情的女子,也演绎了太阳部落里许多家族的故事……

乘汽车,由南宁往北,走G050都南高速公路,或者沿210国道,经武鸣、马山县境,行一百余公里,便可进入神秘的红水河大峡谷,到达红水河的岸边。俗话说,红水河有三十三道弯,三十三道弯有三十三个滩。这当然是个虚数,而弯多滩多的确是红水河的一大特点。由210国道线上的红渡坐船,顺水往下约四五十公里,转过几道大弯,过了龙湾和菁盛两个小圩镇不远,在南岸高山与河岸之间的台地上,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山村,这座小村名叫上岭,属都安瑶族自治县菁盛乡地洲村村委会管辖。若从都安县城出发,往东十三公里,再沿红水河北岸的三级公路行四十公里,站在公路边上,就可以看见红水河对岸被竹林和青山拥抱着的上岭村。

从远处看,你看不出上岭村的特殊所在,红水河大峡谷里的村庄大致上都是这个样子,背靠群山,面朝大河,竹林掩映,炊烟袅袅。这个名叫上岭的小山村就是凡一平的祖籍居地,与红水河流域的众多子民们一样,他的家族依赖着这条古老的河流而生存繁衍。凡一平属于红水河太阳部落的后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红水河之子。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他的祖父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那个名叫樊光耀的壮族山民,终生守望着一片大山,常年在门前的红水河里打鱼捞虾,在后山上打柴割草,在乱石花中的土窝里挖坎栽种玉米和黄豆,在屋前屋后种瓜种豆,在火塘边就着一锅青菜豆腐肴喝自熬的土酒,与许多红水河的子民一样,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着,年复一年。樊光耀一直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没能翻新,也没有积攒下任何钱财,未能如父亲期望的那样光耀门庭。其实,樊光耀也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发迹或者发财,日子过得平安也就心满意足。不料老天不佑,就在他三十二岁那年,妻子却突然病故,樊光耀成了鳏夫,拖着两个孩子,那日子就过得越发艰难。但是,即使到了这般地步,樊光耀还是咬牙挺了过来,而且还与其他村民不同——他不怕村人笑话,含辛茹苦,竭尽了一生的力气和微薄的收入,坚持送自己的两个儿子——樊宝宗和樊宝明上学念书识字,硬是供出了两个读书人,也为其孙辈们开辟了一条谋求生计与发展的新出路,打造出后来让整个上岭屯、整个地洲村、整个菁盛乡,乃至大半都安县人都羡慕的樊氏家族。除了对两个儿子的呵护,樊光耀还对同宗的十个侄儿多有眷顾,他主持樊氏家族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和其他重大节庆日的聚会,一直是樊氏家族的核心领袖,直到他八十一岁那年去世,才把守护樊家老屋和祖宗坟茔的任务留给了他的侄儿樊宝兴。

毫无疑义,如果没有樊光耀,如果樊光耀也像其他村民那样平常地生活,他的儿子樊宝宗也就只是个农民,不会成为小学教师,也不会认识女同学潘丽琨,成就一段姻缘,组成一个教师之家,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凡一平。对于自己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家族,对于家族中的前辈,包括祖父、父亲和母亲,还有堂伯父,凡一平都深怀感激,感慨万千。后来,他在很长时间都不写诗歌之后,又再一次无限深情地吟咏:“我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首诗/如果不是诗/就是我的春天”。P4-6

后记

2006年10月,我在出版了专著《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之后,就打算要写一部关于凡一平创作研究的论著。后来,又想到写成评传为好。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着手做了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这计划一直未能按时实施,一拖就是四年。直到去年的秋天,这才开始动笔。

写这部凡一平评传,与当年写作《东西小说论》一样,都是我多年来的一桩夙愿,而且是我做起来很冲动也很愉快的事情。这不仅因为我在东西和凡一平的母校河池学院任教,研究方向又是中国当代小说和广西新时期文学,还因为我与他们的交往由来已久。写作这两部书,说起来也是由于一种机缘,这机缘恰好就让我碰上了,我为拥有这样的机缘而感到十分幸运。

凡一平和东西都是我的校友,早年都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在78级,凡一平在80级,东西在82级,而且,我比他们年长,论起来我们是同门师兄弟。我在师专读书的时候,也曾有过当作家的梦想,1980年就开始在《青春》和《广西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认识凡一平,是通过校园诗人田湘的介绍。田湘热情活跃,善于联络。凡一平说话不多,淳朴厚道。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所以就经常碰头,很快就成为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谈论的话题除了文学还是文学。东西入学的时候,我已经毕业并留校工作,记得是在韦启良校长家里认识他的。韦启良教授把他介绍给我说:他叫田代琳,天峨人,写作基础很不错。那时显得有些腼腆的小师弟田代琳,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作家东西。田湘、凡一平等人创办新笛文学社的时候,我已经临近毕业,虽未参加他们的社团,但也颇有来往和交情。毕业以后,凡一平和东西都先是回到故乡的中学任教,然后分别调到《三月三》和《河池日报》当编辑,也都多次编发过我的作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一直都在关注凡一平和东西的文学创作,为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和自豪。我无一漏网地研读他们的作品,也发表过几篇评论文章。1993年12月举办的“凡一平、东西(田代琳)文学作品讨论会”、2000年12月举办的“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和2007年10月河池学院聘请包括他们在内的广西8位著名作家为客座教授等一系列活动,我都是筹划和组织者之一。我还有幸见证了1995年12月凡一平长篇小说《跪下》出版后在母校的签名赠书活动、1997年广西首届签约作家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见面座谈会、2007年“大化文学座谈会”和2008年“都安作家群作品讨论会”等一系列的活动。近十年来,我又致力于广西本土文学的研究。因此,对于凡一平文学创作的大致情况,我算得上是比较了解的。所有这些,对于我写作凡一平评传都是有利的条件。

很多事情的经过和场景都在脑海里储存着,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记忆的闸门,并查找相关资料加以印证。尽管我对凡一平的家乡都安县并不陌生,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还是又一次驱车前往都安的安阳、菁盛、拉烈和凡一平的出生地马山县金钗镇等地方,再一次进入红水河大峡谷,呼吸红水河神秘的气息,聆听红水河澎湃的涛声,感受大石山群的厚重,从中获取一些新的感受与启发。尽管凡一平的作品我过去都曾读过,但这一次,我又把他所有的作品重新细读了一遍,并进行了深入思考。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需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地将凡一平过去留给我的印象拉近,而且还一次次有意识地将这些印象推远,目的就是为了尽量使自己能够跳出原有的记忆框子,摆脱原有的印象模式,不为其所困囿。尽量努力地挣脱情感因素的影响,以理性的思考取代部分感性的记忆,以求得比较客观和清晰的认识、判断与评价。相比之下,前者容易做到,后者就相对困难,但我确实努力去做了。尽管如此,有些时候我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放纵了自己的情感。完完全全的理性,我做不到,我不时会在往事的叙述中情绪激动。然而,或许也因为如此,就使得这部评传具有自己的情感色彩。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如实地记录下凡一平的人生遭遇与创作状况,勾勒出其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的行踪轨迹,如实地写出我对他的印象和认识,尽我的能力和水平解读他的作品与人生。尽管我跟他比较熟悉,三十年来交往不断,但我还是常常觉得自己的解读能力非常有限。因为,要真正做到进入传主的内心世界,读懂其生命的内核,这是作评传的最大的难度所在。这大约也是其他评传作者们通常都会遇到的一大难题和努力攻克的一道难关。我试图进入凡一平的内心世界,寻找和破译影响他人生奋斗和文学创作的动力与各种因素,努力走近一个真实的凡一平。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敢肯定我是否已经能够逼近我所想进入的核心地带。

在这部评传中,我有选择地引用了凡一平自己的一些回忆性文字,引用了其他专家学者的精彩评述,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这部评传的真实性,提高评传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文体的多样性,并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到事件和文坛的当时场景,感同身受。这部评传中所引用的文字,虽有注明,但仍恐挂一漏万,故敬请各方谅解。

这部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的大力支持。广西民族大学大力支持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广西本土文学和“相思湖作家群”的研究,扩大“相思湖作家群”的影响,提升广西民族大学的品牌效应。而这也是我所希望和应该尽力做的事情。因为,我也是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友。

这部评传的写作,得到了诗人田湘、河池市文联主席潘红日和其他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还得到了河池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

在此,我感谢广西民族大学,感谢所有我应该感谢的人们!

温存超

2011年4月26号于宜州龙江河畔

目录

引子 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与创作之路

第一章 少年轶事:红水河之子

樊氏家族

教师之家

上岭少年

中学时代

感谢拉烈

第二章 宜州求学:青年文学爱好者

龙江河畔

在平凡中成长

新笛文学社

处女作幸遇邵燕祥

时间过得很快

第三章 走出大山:从中学教师到青年作家

从菁盛到安阳

澄江如练

小县城掀起轩然大波

大山的厚望

从上海到北京

第四章 风云际会:文学桂军中的骁将

新来乍到南宁人

难忘的“花山会议”

集结在文学桂军的旗帜下

抢滩登陆显身手

回望桂西北

第五章 中篇小说:故事演绎的效应

从短篇到中篇

《浑身是戏》与《随风咏叹》

《卧底》与《寻枪记》

《理发师》与《投降》

《撒谎的村庄》与《扑克》

第六章 长篇小说:现代都市生活与历史记忆的长卷

《跪下》:现代都市生活的长卷

《变性人手记》:变性世界的隐秘情感

《顺口溜》:振聋发聩的警世力作

《老枪》:历史题材的新演绎

题材选择与结构技巧

第七章 故事背后:凡一平小说的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的浸润

现代文明的怀疑

传统文化的反映

凡一平小说的文本意识

第八章 进军影视:声名鹊起

“触电”:影视是福禄之地

《寻枪记》:无心插柳柳成荫

《理发师》:一波三折的绝唱

《最后的子弹》:刮起新一轮“军旅旋风”

第九章 强强联袂:备受影视图的青睐

《撒谎的村庄》:小说家与导演首度联袂

《爱情狗》:“铁三角”打造喜剧片

《山间铃响马帮来》:改编“红色经典”

第十章 作家与教师:站在大学的讲台上

享受教授待遇的驻校作家

站在北大讲台上实话实说

受聘于母校的客座教授

转了一个大圆圈

第十一章 凡一平其人:本原还是“玉米人”

凡一平的酒经

文友眼中的凡一平

本原还是“玉米人”

乡情在文字中流淌

第十二章 影视与文学:凡一平创作之路的意义

文学改变人生与命运

在文学与影视之间行走

万类霜天竞自由

凡一平、温存超对话录

关于命运

关于桂西北

关于小说

关于影视

关于读书

关于大学教师

附录(一)

生长文学之树的一方红土

行走于影视与文学之间

地域文化背景下都安小说的一种描述

附录(二)

凡一平创作年表

凡一平主要作品目录

凡一平研究论文要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他是红水河太阳部落的后代,他是一个出生于普通乡村小学教师家庭的男孩。

他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更喜欢看电影,少年时代的理想是当一名电影放映员或者到供销社卖书。

他十岁那年才第一次进到县城,背着一袋煮熟的红薯,光着脚走了一百多里山路,第一次看到飞机。

他十六岁那年意外考上大学,十七岁发表诗歌,处女作幸遇诗人邵燕祥;他的一篇小说轰动了一个偏僻的小县,惹出了一场轩然大波。

他因一万元稿费出卖《寻枪记》的拍摄版权,成就了一位年轻的导演,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他的《理发师》一波三折,在一位艺术家手里成为生命的绝唱;他首创中国小说家与导演联袂强档推出力作;他的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他被称为“备受出品人、制片人和导演青睐的小说家”。

他从乡村进入城市,却始终未割舍那份乡土情怀。他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当过文化馆创作员,当过编辑,后来当作家;他站在北大的讲坛上实话实说;受聘于母校为客座教授;如今又在当年没能考上的一所大学当硕士生导师。

他剃着一个大光头,一副弥勒佛的模样,自驾一辆别克轿车,被别人编了许多玩笑的段子……

他写《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老枪》和《撒谎的村庄》……

他说:不写作,我的乐趣便鸡飞蛋打。没有影视,我的生活一穷二白。但没有文学,我什么都不是。

他因文学改变了人生与命运,他的人生与创作之路充满传奇的色彩。

他就是著名的壮族作家凡一平,原名或身份证上的名字叫“樊一平”……

内容推荐

温存超的这本《追飞机的玉米人》为国内首部关于著名作家凡一平的评传。《追飞机的玉米人》详细而生动地叙述凡一平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与创作经历,并对其文学与影视作品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与评论。著作资料丰富,视角独特,方法多元,文字流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编辑推荐

《追飞机的玉米人》“评”、“传”结合,叙中有论,传中有评。作者温存超试图对作家凡一平其人其作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系统呈现了凡一平的创作理念和实践,使读者对凡一平其人其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全书以追飞机的玉米人为主题,全面、具体、深入地追踪了凡一平生活和创作的全过程。追,不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是一种对信念的坚守、对梦想的追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