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死皆自在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百年终一死,这是未生之前就已注定的自然循环,但是面临生离死别之际,多少人能不悲伤?多少人真能看透、放下?若是根本不知生从何来,不知死往何去,又怎能毫无牵挂的慷慨就死。

读完证严上人编著的《生死皆自在》,或许我们也能做一位现代庄子,虽然不必学他鼓盆而歌这样略显荒唐,却能清除内心对死亡不必要的错觉与纠缠,不论生、老、病、死,都让它回归自然。以感恩心关怀周遭每一个还活着的人,以真诚的祝福陪伴即将离开世间的生命,再以无限的希望为他送别,深信,只要他曾经明白爱的真谛,终会再重返爱的所在。

内容推荐

证严上人编著的《生死皆自在》是一本有关生死问题的专书,也是面对生命的极佳参考。

《生死皆自在》内容的安排由“生死专题”开始,探讨历年来逐渐受到大众注意的器官捐赠观念,以及国内外几则重大事件对社会的警示。

紧接着“生命的勇者”及“生与死的故事”两个单元,在使两千多年前的佛典故事,与实际的现代人生相互印证辉映。以佛法为心灵的支持;以真人实事作为面对生死的安定力量,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未来的道路将会“走”的更安心。

如果您还有疑问,接下来即搜集了“生死箴言”及“生死问答”两个单元,回答您有关生死的提问,破解生活中的诸多迷惘。期待读者们从不同的事件中,找到对生命疑惑的解答,让活在当下的脚步更贴近宇宙生生不息的脉动。

目录

序 利用可用之身发挥载道器的良能

编辑缘起 生之悲苦,死之喜悦?

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轻安见如来——生死专题

遗爱人间

舍身成大义

让生命延续的大爱

推动良医之手

“无常”的现身说法

念佛与护生

希望,来自人类互助

为大地“肤肤”

惊世的灾难·警世的觉悟

让风筝飞吧

第二章 慈悲心愿再来——生命的勇者

了悟生死,解脱自在

发大心转定业——杜诗绵院长

舍身菩萨林徽堂

生命的勇者李鹤振

悠悠走过三十年慈济路——静依

心无贪恋,意不颠倒——静施

先跟师父再跟佛祖——静蓉

日出日落的生命——苏金莲

人生旅途

破车哲学

透彻人生,安然往生

两个心愿

大爱舍儿身

用自己的生命说法

第六意识出离的境界

第三章 因缘生因缘灭——生与死的故事

十二因缘法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立地化生的蟾蜍

两百岁出家的老人

地藏菩萨孝亲的故事

释迦族灭国之因

修道人与水鬼

饿鬼与天人

多欲为苦

守财奴转世为乞儿

守财狗的启示

乞讨芥菜籽

草露风霜闪电光

车祸往生的男孩

阎罗殿的一块钱

一语成谶

洒脱自如的阿嬷

第四章 了悟生死解脱自在——生死箴言

生死箴言

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愿得清净乐——生死问答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的认知死亡

生命的对话

试读章节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更无异因,告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告之道,矣是真道,更无余道。

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

佛在世时的耶舍子,他有这个因缘,在鹿野苑亲自听闻佛陀说法,听得他满心欢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却看到一户丧家,家属痛失亲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经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却鼓胀如鼓,而且他的脸也浮肿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样子为何这么难看?

再看到家属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问那些家属:“人既然已经死了,你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悲伤?”家属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艰苦的付出,到头来却得了重病,生病的这段时间更是辛苦,让他受尽了折磨。现在永别了,从今以后我们再也无法见到他,叫我怎么能不悲伤?这是牵肠挂肚之痛啊!”

耶舍子想想:对啊,人生就是这样!

他想起刚才佛陀的说法——“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证:人的一生辛苦勤劳,到头来真正拥有什么呢?在死亡之前,还要受尽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气上不来,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离死别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为何?这些问题一直盘旋在他的脑海中。

回到家后,这些问题还是无法消退,他一夜难眠,于是起身在房里来回走动。转头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时看她觉得很漂亮,可是睡着之后的形态,他觉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尸体也差不了多少。一个人健康时梳洗得很清净,看来很漂亮,但是,死时、病时就变形了。

想到这里,他的心里非常恐惧,走到房门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横七竖八躺在地板睡卧的仆人,他想:人间哪里是清净的?什么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断产生各种矛盾的挣扎。后来,他便不由自主的开门走出去了。

他朝着鹿野苑的方向前进,经过一条小河,他又想着:“要不要过去呢?”正在那儿犹豫不决的时候,抬眼望向远方的树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河边,打着赤脚涉水过去了,一步步走向树林里,再向前进就是鹿野苑。

来到鹿野苑,他看见佛陀在那里静坐,他很欢喜,赶紧在佛陀座前顶礼跪拜。佛陀看到耶舍子来了,很慈祥的对他微笑,耶舍子就在佛前聆听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舍长者家里,耶舍子的太太忽然醒了过来,一看,发现丈夫不见了,她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人,就赶紧告诉公公说:“耶舍子昨晚失踪了!”那时天还未大亮,大家都很惊慌,急着分头去找人。但是四处寻找的结果,大家回报的消息,都是没有看到耶舍子的踪影。

耶舍子不见了,最痛苦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和妻子,当然耶舍长者也一样十分担心儿子的下落,就亲自带着家丁再去寻找。找到河边,他发现了儿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这里,人一定也在不远处,应该是在对岸的树林里。所以就带着家丁过河去找,同样也向着鹿野苑前进。

佛陀看到耶舍长者来了,他先让耶舍子暂时回避,长者到达佛陀面前,佛也慈祥的招呼他。长者一见到佛陀庄严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的虔诚礼拜下去。他请问佛陀说:“佛啊!您是否看到我的儿子?”佛陀说:“你请坐,先把心安定下来,等你安下心来,就可以看到你的儿子。”

长者听了,内心真的安定下来了,于是请问佛陀有关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样用四谛法的道理向他说法,耶舍长者听了四谛法顿有所悟,原来世俗的名利地位到头来还是一场虚幻,人啊!根本就一无所有。

佛陀又向他开示布施与功德等等道理。这场说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此时耶舍长者的心境非常宁静,他已经忘记了寻找儿子的烦恼。这个时候,耶舍子出现了,他走到父亲跟前万般忏悔,请求父亲宽谅,并表达想要修行的心态。

父亲看到儿子安然无恙,也看到儿子和他一样,因得到佛法而喜悦安详,就说:“你的母亲和妻子为了你不告而别多么痛苦,她们在家里哭得死去活来,你应该回去看看她们啊!”

佛陀也说:“好吧!身为儿子的也应该回去安父母的心,你还是回去看看吧!”耶舍子就要求父亲说:“我心坚意切一定要修行,是不是能请佛陀和我一起回去?”长者说:“也好!你明天与佛陀一道回家,我也很想供养佛陀。”说完,耶舍长者顶礼佛陀后回去了。

耶舍长者抱着安详欢喜之心,这种喜悦就是一种法喜,是闻法之后的欢喜,因为这分法喜的心;他真的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了。人生在世间,到底是为什么劳劳碌碌呢?有财富、有地位,什么都很富足,但是儿子忽然间不见了,这种煎熬痛苦就使人觉悟到:人生到了某个阶段时,不是我让别人产生痛苦,就是人家让我感到痛苦,这种生离死别是早晚会遇到的事,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还要累积这种烦恼呢?不如就放下吧!

这就是耶舍长者的觉悟,因为这样,他也证到初果的境界。

学佛就是要把握因缘,一切皆由因缘所生,这是耶舍长者因为儿子而接触佛法的因缘。所以,眼前我们有好因缘,真的要好好把握,藉佛法扫除烦恼,使心中充满法喜,这才是我们所要求得的。

P116-120

序言

利用可用之身 发挥载道器的良能

释证严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意。一般人对生死大事平时也无警觉,只有学佛的人才会用心去了解生死。

佛陀在世时,他的周围有很多大智慧者,如文殊菩萨将佛陀的教法弘扬至偏远地区,以其智慧发挥佛陀的精神,说明佛法的微妙,平常的人应该都能接受而开启智慧。不过,却还是有人问:“明明知道生死是虚妄的,为什么人们还是在生死中流转?”这表示问话的人虽能接受文殊菩萨的教法,却仍无法体会生死的究竟之道。

现世间就像一个大染缸,在险恶的社会中,常人都迷茫于生死,很多人看到我都会说:“师父,请您为我加持,让我开智慧。”其实,凡事都要靠自己下功夫。文殊菩萨所说的生死大法,周围的人无法完全体悟,这是因为修行的工夫还不够,所以需要不断自我努力,并没有什么人可以给你智慧,也不是谁就能为你加持。

学佛,分分秒秒都要身心一致,不让心念散乱。譬如坐下来时,身体静止了,但是心静定了吗?若只是一味在文字上寻找生死的妙法,难免徒劳无功。有一位学僧请教禅师生死之法,这位学僧说:“明明知道生是无生法,我怎么还是在生死迷茫中流转?”禅师回应他说:“你知道笋子长大了是竹子,而笋子是竹子生出来的;笋子长成竹子,又可拿去做竹筏。你用心想一想。”禅师的开示只是到此为止。

大家也来想一想,笋子是竹子生的,笋子长大了是竹子,而竹子拿去做竹筏,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段话其实是告诉我们: 知道生死倒不如体会生死;可以体会生死,不如契合生死;要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

只是知道生死,一旦面临生死边缘,往往就慌乱无措、烦恼不已,这是因为面对问题的人是“自己”。如果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大可理性的说“生是死的起点,死就是生的开头”,一副看得很淡的样子,这是对他人生死的体会。体会之后最好能进一步去契合,比如较亲近的人往生,你会有惶恐、烦恼、悲哀的感受,这表示你还不能完全契合生死的道理。

所以,不论生死的课题是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我们都要学会“一切放下”,再进一层做到“利用生死”。我常说“身是载道器”,将来到底何去何从,不是坐在那里说“知道”,生死就可以自己做主。最要紧的,是利用此有生有死的身体赶快去造作,训练心不随境转,造作未来的净业,消除一切烦恼业障。

“知生死,不如体会生死;体会生死,不如契合生死;契合生死,不如利用生死。”总之,我们要“利用生死”,难得来人生一趟,不要浪费时间,要好好利用人生,这才是真正体会、契合生死之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