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哀痛日记(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明德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有母亲,罗兰·巴尔特的哀痛,也正是我们的哀痛。《哀痛日记》是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是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翻开本书,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内容推荐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哀痛日记》是一部特别的日记,简短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目录

哀痛日记

1977年10月26日—1978年6月21日

 1977年10月26日

 10月27日

 10月28日

 10月29日

 10月30日

 10月31日

 11月1日

 11月2日

 11月3日

 11月4日

 11月5日

 11月6日

 11月7日

 11月8日

 11月9日

 11月10日

 11月11日

 11月12日

 11月13日

 11月14日

 11月15日

 11月16日

 11月17日

 11月18日

 11月19日

 11月20日

 11月21日

 11月22日

 11月23日

 11月24日

 1977年11月25日

 11月26日

 11月29日

 11月30日

 12月3日

 12月5日

 12月7日

 12月8日

 12月9日

 12月11日

 1977年12月27日

 1977年12月29日

 1月8日

 1978年1月16日

 1978年1月17日

 1978年1月18日

 1978年1月22日

 1978年2月12日

 1978年2月16日

 1978年2月18日

 1978年2月21日

 1978年3月2日

 1978年3月6日

 1978年3月19日

 1978年3月20日

 1978年3月22日

 1978年3月23日

 1978年3月24日

 1978年3月25日

 1978年4月1日

 1978年4月2日

 1978年4月3日

 1978年4月10日

 大约1978年4月12日

 马拉咯什,1978年4月18日

 卡萨布兰卡,1978年4月21日

 卡萨布兰卡,1978年4月27日,返回 巴黎前的早晨

 1978年5月1日

 1978年5月6日

 1978年5月8日

 1978年5月10日

 1978年5月12日

 1978年5月17日

 1978年5月18日

 1978年5月28日

 1978年5月31日

 1978年6月5日

 1978年6月7日与AC一起参观“塞尚最后的日子”展览

 1978年6月9日

 1978年6月11日

 1978年6月12日

 1978年6月13日

 1978年6月14日

 6月15日

 1978年6月16日

 1978年6月17日

 1978年6月20日

 6月21日

日记续篇

1978年6月24日—1978年10月25日

 1978年6月24日

 1978年7月5日(佩因特,第二卷,第68页)

 1978年7月9日

 1978年7月13日

 1978年7月18日

 1978年7月20日

 1978年7月21日

 1978年7月24日

 1978年7月27日

 国家图书馆,1978年7月29日,博内,第29页

 1978年7月31日

 1978年8月1日

 1978年8月3日

 1978年8月10日 普鲁斯特,SB87

 1978年8月11日

 1978年8月12日

 1978年8月18日

 1978年8月21日

 1978年9月13日

 我的寓意之说

 1978年9月17日

 1978年10月3日

 1978年10月6日

 1978年10月7日

 1978年10月8日

 1978年10月20日

 1978年10月25日

新日记续编

1978年10月25日—1979年9月15日

 1978年11月4日

 1978年11月22日

 1978年12月4日

 1978年12月15日

 1978年12月22日

 1978年12月23日

 1978年12月29日

 1978年12月31日

 1979年1月11日

 1979年1月17日

 1979年1月20日

 1979年1月30日

 1979年2月18日

 1979年2月22日

 1979年3月7日

 1979年3月9日

 1979年3月15日

 1979年3月18日

 1979年3月29日

 1979年5月1日

 1979年6月18日 从希腊返回

 1979年7月22日

 1979年8月13日

 1979年8月19日

 1979年9月1日

 1979年9月2日

 1979年9月15日

一些未注明日期的片段

关于母亲的点滴记录

 1979年3月11日

 1977年4月15日

 1978年6月7日

 1978年6月16日

罗兰·巴尔特著述一览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78年7月27日

[昨天晚上,1978年7月26日,从卡萨布兰卡回来后,与朋友们一起吃晚饭。在(湖上楼,Pavillon du Lac)饭店里,保罗不见了。JL认为这是在他们之间发生摩擦后出现的。他十分不安,便动身去寻找,他满头大汗回来,烦恼而有犯罪感——这使人想起保罗的自杀性冲动等。于是,他又动身去各处公园寻找等。]

大家在议论:如何知道呢?是保罗疯了(偶发事件),或者他就是残忍的(按照我的理解,我说他粗野)(总离不开癫狂的问题)。

一于是,我在想:妈姆教会了我不使所爱的人痛苦。

她从来没有让她所爱的人痛苦。这就是对她的定义,即她的“纯真”。

国家图书馆,1978年7月29日,博内,第29页

普鲁斯特1906年于母亲去世后写给安德烈·博尼耶(Andre Beaunier)的信。

普鲁斯特解释说,他只有在悲伤中才感到愉快……(但是他自感有罪,因为他的健康不佳是他母亲牵肠挂肚的原因)“要不是这种想法让我感到心碎,我会在回忆之中、在后来的生活之中、在我们过去共同经历的融洽气氛之中,找到一种我难以名状的温馨。”

第31页,写信给刚刚失去母亲(1907年)的乔治·德·洛里斯(Georges de Lauris)。

“现在,我可以告诉您一件事情:您将会有一种满足,而您却还不会相信。当您母亲在世的时候,您总是会更多地想到您失去母亲的现在的日子。而现在,您会经常想起您从前有母亲的日子。当您以后习惯了这种可怕的事情被永远地置于了从前的时候,您又会感到它慢慢地复活起来,重新回到占据它的位置,而且是完全占据靠近您的位置。而眼下,还不大可能是这种情况。请您静候,等待着那种曾经造成您情绪低落的难以理解的力量使您重新有所振作,我说是有所振作,因为您会始终保留着某种被挫伤的东西。也请您告诉我这方面的情况,因为知道人们的爱永远不会减少、人们永远不会感到宽慰、回想只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一种温馨。”

[看了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摩羯星座的情人们》(Les Amants du Ca pricorne)。]

英格丽·褒曼(大约在1946年)写道:我不知为什么——我也不知如何说出,这位女演员,她的身体在打动我的心,她在我身上触动了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使我想起了妈姆:她的肤色、她的美丽而又非常质朴的双手、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并非是自恋的女性……

1978年7月31日

我沉浸在悲伤之中,而这种悲伤使我感到快乐。

凡是妨碍我沉浸于悲伤之中的东西,都是我所不能容忍的。

除了沉浸于我的悲伤之中,我无任何所求。

1978年8月1日

[也许已经做了记录。]  我总是(痛苦地)对最终与我的悲伤生活在一起感到惊讶,这意味着我的悲伤严格地讲是可承受的。但是,这或许是因为我可以不管好坏地(也就是说,觉得不能完全做到)去说出这种悲伤,去用句子表述这种悲伤。我的文化,即我对于写作的嗜好,赋予我逢凶化吉的能力,或包容的能力:我借助于言语活动来包容。

我的悲伤是难以表白的,但也还是可以描述的。甚至,语言提供给我“不可容忍的”这个词语这一事实,就能直接实现某种容忍。

对于多个地方和几次旅行的失望。我现在不在任何一处。很快,就会出现这种喊声:我想回家!(可是,我的家在哪里呢?因为她也不在任何一处了,而那个时候她在我可以回去的地方)。我在寻找我的位置。企望。

文学,就是这个样子:在没有痛苦、没有因无缘真实而感到窒息的情况下,我就不能阅读普鲁斯特在他的信中就疾病、勇气、他的母亲之死、他的悲伤等所写的全部东西。

哀痛之可怕的形象表现:疏忽,即内心的冷漠;易激怒,无能力去爱。忧郁,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在我的生活中恢复宽容,或恢复爱。如何去爱呢?

——更接近贝纳诺斯书中(神甫)的母亲,而不是接近弗洛伊德的模式。

——我是如何爱妈妈的:我总是忍不住去看她,每一次(假期)看到她我都无比高兴,我把她与我的“自由”联系在一起;总之,我和她深刻地、认真地结合在了一起。疏忽来自于这种悲凉的事情:在我的周围,没有一个人,我有勇气对其做出相同的事情。伤心的自私主义。

哀痛。在所爱的人去世时,这是自恋的剧烈阶段:人们脱离疾病、脱离束缚。尔后,逐渐地,自由在凝结,悲凉在确定,自恋让位于一种可悲的自私即缺少宽容。

1978年8月3日

有时(就像昨天,在国家图书馆的院子里那样),我真不知如何说出像是闪电一样瞬间出现的想法,那就是:妈姆永远地不在了;某种(终结之)黑色翅膀飞掠过我,并阻隔了我的呼吸;一种非常强烈的痛苦,为了生存下去,我似乎必须立即转向别的事物。

探究我对于孤独的<似乎是强烈的)需要:不过,我也(并非不强烈地)需要朋友。

因此,必须:1)我自已要经常她“呼唤”他们,我要自已具有活力,我要与我的麻木状态——尤其是懒于打电话——作斗争;2)要求他们理解,尤其是允许我给他们打电话。如果他们不是经常地、不是一贯地对我有所表示,在我看来,那就意味蕾我要对他们有所表示。

P171-183

序言

罗兰·巴尔特在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去世的翌日,就开始写他的“哀痛日记”。他是用墨水笔写的,有时也用铅笔。他把标准纸裁成四块,日记就写在裁后的纸片上,他在办公桌上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一些纸片。

在他写这本日记的过程中,他为法兰西学院准备了《中性》的讲稿(1978年2—6月),写出了名为“长久以来,我早早上床”的报告会讲稿(1978年12月),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1979年4月至6月间他写成了《明室》(La Chambre claire)一书,又于1979年夏天为他的《新生活》(Vita Nova)写作计划写出了一些页码,他还为法兰西学院准备了两次的“小说的准备”讲稿(1978年12月至1980年2月)。这些重要的著述,都明显地带有着母亲去世的符号,而它们中每一部的起因,又都与这些纸片有关系。

这些纸片主要是在巴黎和靠近巴约纳(Bayonne)市的于尔特村写的。巴尔特有时常在弟弟米歇尔和弟媳拉歇尔的陪同下在于尔特村短暂居住。这当中,间或有几次外出旅行,特别是去摩洛哥,因为他常被邀请去那里讲学,而且他也很愿意去那里。《哀痛日记》这些纸片一直保存在当代版本收藏馆(IMEC)中,这里提供的是其全部,无一缺漏。当出现混乱的时候,我们就按照时间先后重新排列。纸片的版式要求编辑工作明晰无误,但某些纸片正反两面都写有日记,而且有时一篇日记连续写在了多块纸片的正面。作者提供的姓名缩写字母,指的都是他的一些好友,在这里得到了保留。那些方括号,是罗兰·巴尔特自己加的。一些脚注用来表明背景情况或明确一种暗示。

亨丽叶特·班热(Henriette Binger)生于1893年。她20岁时嫁给了路易·巴尔特(Louis Barthes)。她22岁时做了母亲,23岁就因战争而成了寡妇。她84岁辞世。

我们在这里读到的,并非是由其作者完成的一部书籍,而是作者意欲使其成为书籍的假想——这种假想铺垫了他的著述,并在此名义之下表明了它是怎样的一部书。

娜塔丽·莱热(N.L.)

后记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了。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他的“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之久,记录下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对母亲的思念和他对于哀痛的思考与认识。由于作者本人是符号学家,他在日记中也多处谈到了自己对于“哀痛”这种内心情感表现的符号学看法,他说:“内心化的哀痛,不大有符号”;不过他又说:这种哀痛“也是可以描写的”,因为“它借助于突然出现在我大脑中的(眷爱)词语袭上身来”。这就说明,“哀痛”也是一种言语活动,而言语活动正是符号学的研究对象。

不过,“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言语活动领域里谈论情感、感觉、激情和心灵状态,不仅是一种错误,而且是一种审美缺陷,甚至是一种严重的科学愚蠢行为”。我们都还记得,罗兰·巴尔特正是在60年代宣布了“作者的死亡”:“一个事件一经讲述……作者就步入他自己的死亡,写作就开始了”。用现代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他当时说的“作者”,应该是“叙述者”或“发送者”。但是,没过多长时间,随着语言学与符号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可操作工具性概念的增多,这种禁忌就被打破了,甚至首先被罗兰·巴尔特在自己的《恋人絮语》中采用的带有“结构”特征的分析方法打破了。今天,形式分析即符号学分析从不同方面进入了主体(包括叙述者)的情感领域,从而形成了符号学研究在语用维度和认知维度之外的另一新的维度:情感维度或激情维度。下面,笔者拟简要地介绍一下人们在探讨主体情感性时广泛采用的激情符号学方法,并尝试对罗兰·巴尔特因母亲去世而导致的“哀痛”做些浅薄分析。

……

——截选自《译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