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琦博士的这本《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选取了如今世界知识产权法学界最主流的激励理论作为解释工具,以著作权制度的经济效率为价值立场,系统、完整地解释了“信息为何产权化”与“信息如何产权化”这两个著作权法上的核心命题。一方面阐述了以效益工具和激励理论解释著作权制度的正当性,回应了文化分享,人格表达,甚至民主建构等多种著作权解释进路的批判;另一方面通过梳理著作权制度发展历史,找到了激励理论作为构建著作权制度价值来源的确凿证据,还原了著作权制度变革与发展背后的真实动力来源。同时,本书并未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探讨层面,而是将价值选择与制度建构紧密结合,以权利配置为线索,在著作财产权的类型设计、著作权许可的合法性范畴、著作权限制的效力边界等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另外,作者在写作中大量引用了美国权威的研究成果,也使其研究有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以著作权激励机制为研究对象,旨在尝试解决“信息为何产权化”与“信息如何产权化”这两个著作权法上的核心命题。激励机制是以产权化的方式通过权利配置实现客体的最大效用。激励机制逐步成为解释著作权的主流学说,反映的是著作权产业投资者的利益需求。在著作权激励机制的实现过程中,权利的初始分配与再分配同等重要,著作权法唯有在两个阶段的权利配置中保证权利人与使用者的意思自治,才能发挥权利客体的最大效益。首先,在权利初始分配领域,应肯定著作财产权的排他性,排除法定许可和强制许可等责任规则对权利人意思的干涉。排他性使权利人得以利用市场中分散的交易信息,并激励权利人创制交易成本最小的交易模式其次,在权利再分配领域,应通过发挥集体管理组织与许可制度的优势。肯定私立规则对法定权利的弥补与超越,使交易主体根据具体条件下的交易成本调整初始分配中的权利配置。《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法律构造》由熊琦所著。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目的:著作权制度中的“问题”与“主义”
二、研究方法:法经济分析的适用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激励创作抑或激励投资:著作权激励机制的制度模型
一、引论:激励理论与激励机制
二、激励机制的历史变革:投资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三、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效益主导的产权化制度选择
四、激励机制的立法设计:权利归属与权利范畴
第三章 权利的成本:著作权激励机制的构建路径与争议
一、引论:技术发展、利益分享与权利配置
二、技术进步与利益失衡:利益主体间的分歧
三、恢复“控制”:著作财产权类型化的不足与克服
四、质疑“控制”:对传统激励机制模式的批判与修正
第四章 产权,契约与市场:著作权激励机制的私人创制
一、引论:激励机制与权利配置方式
二、权利初始分配中的激励机制:财产规则的排他效力
三、权利再分配中的激励机制:著作权许可制度的创制功能
四、市场激励机制的形成:私人选择的权利配置方式
第五章 效率与公平的取舍:激励机制与利益分享的限度
一、引论:著作权激励机制的“能与不能”
二、激励机制与“垄断”:权利配置的边界
三、激励机制与信息共享:权利限制的制度设计
四、从强制到自治:作为私立规则的自由软件与知识共享
第六章 结论
一、信息为何产权化:激励机制的正当性证明
二、信息如何产权化:激励机制的制度模式选择
三、余论:“贪婪”是各方共同的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