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考——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这本集子收集的是作者陈美兰在90年代以来的一部分文章,它记录了作者在这期间对我国一些文学创作现象的思考。将这些思考汇集于此,无非两个目的,一是像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爱好那样,总喜欢定期将自己比较满意的作业装订成册,以示自己没有完全虚度光阴,也给自己一点继续前进的自信;二是希望这些思想的碎片能为读者了解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长篇小说提供一点小参考,或者说,是提供观察问题的一个个人视角。
为追求学理性而执著前行
——在当代文学研究路上(代前言)
一
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
引言历史的潮汐
第一章 创作的演进
第二章 折射力的寻求
第三章 形象世界
第四章 理性王国
二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
3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现代转型中的“奠基性”创造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
——透视“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角度
新时期小说创作思潮辨析
三
行走的斜线
——论90年代长篇小说精神探索与艺术探索的不平衡现象
珞珈书简
——就当今长篇小说创作致友人
寻找症结
——谈谈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突破问题
对历史意义的追问与承担
——从《圣天门口》的创作引发的思考
力与美的升腾
——读《我是太阳》引发的思考
历史记忆与历史理解
——长篇小说《凤凰台》阅读札记
“抬起头来,给大地以意义”
——对长篇小说《天望》的一种解读
要大胆开拓自己艺术驰骋的天地
——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一卷读后
这是一颗多么耀眼的流星
——就《冬天里的春天》中芦花形象致友人
夏日书简
——读《大篷车上》《啊,朋友》后致方方
寻找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
——我所感受的《梦之坝》于刘继明创作的意义
土地,有灵性的土地
——读长篇小说《风骚的唐白河》有感
震撼:源于从平凡中发现了不平凡
——重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有感
硕果丰盈
——近十余年湖北长篇小说创作检视
感受·拆解·尺度
——我对小说鉴赏与批评的个人体验
《呼兰河传》:叙事的独特视角和情感张力
《死水微澜》的“漫反射”艺术方式
《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
《青春之歌》潜在的女性意识
《古船》:现实底板上的魔幻色彩
《活着》:一篇关于“活着”的寓言
《尘埃落定》:在陌生化场景中诠释历史
《务虚笔记》:在精神王国里漫游与探秘
《白鹿原》:中心意象“白鹿”的解读
《狼图腾》:被丰繁的艺术细节充盈的思想空间
四
“文学新时期”的意味
——对行进中的中国文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我所感受的当代中国小说新貌
——为参加中法文化年巴黎国际图书沙龙而作
价值重建:面对当下中国文学思考
创作主体的精神性转换
——考察新时期文学的一种思路
寻找诠释的“阿基米德点”
文学思潮的演变与“正面人物”的概念
前沿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魅力所在
在文学作品中科学审视“公平”与“正义”
——兼论当前的“底层写作”
让贴近生活的心飞翔
——谈谈近年的“官场书写”
面对今日农村:文学在思考
木兰湖畔的思考
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1957”
谈谈作家的创作个性
高科技的发展与艺术思维的变化
一个应该审慎对待的问题
——也谈“经典”与改编
传奇的魅力
谈谈女子武侠小说的崛起
五
热浪中的沉思
——《融合与超越》序言
对中国文学长廊中农民当代性的透视
——《土地与农民的史诗》序
《古今诗歌传承溯源》序言
《小说语言论》序言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序言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序言
《二十世纪20年代革命小说叙事形式》序言
《战争本体的艺术转化》序言
《现代中国作家身份转换与乡村小说转型》序言
《“文革”文坛十年史略》序言
附录
如何看待文学创作中文化守成思潮的滋生
——与研究生的一次研讨
长篇小说·历史个性·女性写作
——陈美兰教授访谈录
对“70后”秘密的解读
——关于“七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座谈
关于女性精神存在的思考
——与文学专业女博士生的一次交流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