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双文等编著的《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从民国外交史的角度,着重研究民众(公众舆论)在民国外交中的角色、活动、作用,以及这些活动对外交进程的影响以及对涉外事件处理结果的影响,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对政府外交方针、外交决策、对外态度、外事处理方式的影响。同时,将与民众运动对应的政府的反应和决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分析。
本书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一)民国时期民众参与外交事务概况;(二)民国时期公众舆论对外交事务的干预和评论;(三)政府对民众参与外交事务的态度和对策;(四)政府外交受民众(公众舆论)参与的影响;(五)英、美、日、苏等国对中国民众介入外交事务的态度和反应;(六)民众参与的作用及其评价。
近年来海峡两岸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学者,主要是着力于外交当局和外交官员的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上层”,左双文等编著的《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则是着力对民众、公众舆论这些与“上层”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下层”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从多达60多种民国时期的报刊中,梳理舆论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和影响;从大量公私文书的比对中,观察外交事务中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情形。《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民国时期民众、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著作。
绪论/1
第一章 南京政府初期中日冲突中的民众反应与国民政府/1
第一节 济南事件前后的国民政府与中外舆论/1
第二节 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国民政府的应对/13
第二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及其政治主张/33
第一节 “国民外交协会”的构成/33
第二节 《国民外交杂志》的基本主张/39
第三节 作用与影响/50
第三章 日本侵华危机加深后国民政府与民众的反应及互动/55
第一节 榆关失陷后当局及国内民众的反应/55
第二节 热河失陷及《塘沽协定》签订后社会各界的反应/69
第三节 日本进窥华北后中国朝野的不同态度/89
第四节 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后民众及当局的反应/101
第四章 中德、中英外交中民众的参与及其影响/128
第一节 中共和民众舆论对陶德曼调停的反应/128
第二节 民众与1937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交涉/138
第三节 1939年天津事件后的国民外交/151
第四节 1940年滇缅路危机后的民众舆论和民众团体/162
第五章 中苏外交中的民众及其与国民政府的互动/174
第一节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174
第二节 中国民众舆论的介入/178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中苏关系/188
第四节 中苏东北问题的交涉与国统区的民众反苏运动/197
第六章 抗战中后期及战后初期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212
第一节 1943年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212
第二节 抗战胜利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226
第三节 马歇尔使华与国内公众舆论/236
第七章 民众、国民政府与战后对日处置问题/248
第一节 战后初期开放对日贸易问题上的中国政府与民众/249
第二节 对日和会问题上的交涉/266
第八章 1947—1948年问中美关系中的民众及其与政府关系/284
第一节 中国民众“反扶目”情绪的发展/285
第二节 “反美扶日”运动的爆发及过程/292
第三节 《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前的民众与国民政府/299
第四节 《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后的民众反应/306
结束语/315
主要参考文献/325
后记/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