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现存的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该书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所以“专取有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春。”。本书则为读者们诠释了《资治通鉴》与从政伦理、用人思想、决策艺术、领导方法、治家教育、治国从政思想等帝王治世绝学的关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诠释资治通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凤飞//张大生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现存的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该书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所以“专取有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春。”。本书则为读者们诠释了《资治通鉴》与从政伦理、用人思想、决策艺术、领导方法、治家教育、治国从政思想等帝王治世绝学的关系。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向来被视为辅佐统治、提供政治智慧的“帝王之学”,是中国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的必学科目,也是今日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历史参考书。《诠释资治通鉴》为读者们诠释了《资治通鉴》与从政伦理、用人思想、决策艺术、领导方法、治家教育、治国从政思想等帝王治世绝学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资治通鉴》与从政伦理诠释 第一节 官德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官德典范——高允其人 第三节 官德沦丧——元载之死的鉴戒 第二章 《资治通鉴》与决策艺术诠释 第一节 古代决策与现代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正确决策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非常规决策 第三章 《资治通鉴》与用人思想诠释 第一节 人才与治乱成败 第二节 识别人才 第三节 使用人才 第四节 人才陷阱 第五节 人才悲剧 第四章 《资治通鉴》与领导方法诠释 第一节 策略艺术 第二节 赏罚艺术 第三节 纳谏艺术 第四节 军事艺术 第五章 《资治通鉴》与治家教育诠释 第一节 家与政 第二节 帝王家庭 第三节 官宦家教 第六章 《资治通鉴》与治国从政思想诠释 第一节 民本思想 第二节 教化治国思想 第三节 法制思想 第四节 廉政思想 第五节 反奢倡俭思想 第七章 《资治通鉴》与从政误区防范诠释 第一节 权力误区 第二节 决策误区 第三节 用人误区 第四节 赏罚误区 试读章节 官德,即做官的道德,它是做官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就是把人的素质分为道德方面的、智能方面的和生理方面的。做官的人道德方面的素质就是官德。现代中国的“官”,从理论上来说是人民的公仆,为了与古代统治老百姓的官相区别,不叫“官”而叫“领导”。那么现代领导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夏禹龙等著的《领导科学基础》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领导科学著作,这本书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自知之明,创新精神,决断魄力,宽容精神。其中的第四个方面可以说是涉及了“官德”的内容。 《资治通鉴》载有丰富的关于做官基本素质的史事和论述,其中论述得最多、最精彩的是官德。《资治通鉴》认为,在德才能勤等基本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卷第一在记载智伯之死时,司马光对德与才的关系问题发了一篇很长的议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人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这段关于德才关系的论述,它的中心论点就是:德重于才。德是统领才的,没有德,才就不能用于正道;有才无德,才就会成为作恶的挟持。因此在无德无才的愚人与有才无德的小人之间选择,宁可用愚人而不可用小人,因为小人为非作歹起来会使人防不胜防。把德提到重要位置还因为存在人们认识方面的原因,看一个人,总是严其德而爱其才,严疏爱亲。因此,总是被一个人的才所蔽惑而忽略了他的德行。最后,司马光归结到智伯因缺德而死的问题上来,他说,才有余德不足落得个可悲下场的,历史上多得很,何止一个智伯呢! 此后,司马光或引述或论赞,反复论述了德重于才的思想。卷第十七记述董仲舒的对策:“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是说君主要以德治天下,正心修德是政治的根本。卷第一百四十记述魏主告诫臣下的话:“作牧亦易亦难。‘其身正,不令而行’,所以易;‘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难。”这里是说做官的难与易主要是看自身正不正,有德还是无德。 司马光主张德重于才,主张有才无德的人不能用。在《资治通鉴》里他记述了许多因德行亏损丢了乌纱帽被罢斥不用的史事。卷第五十五载汉时黄允:“以俊才知名,泰见面谓曰:‘卿高才绝人,足成伟器,年过四十,声名著矣。然至于此际,当深自匡持,不然,将失之矣!’后司徒袁隗欲为从女求姻,见允,叹曰:‘得婿如是,足矣。’允闻而黜遣其妻。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匿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其他还载有唐时三品官李义琰为改葬父母,逼迫舅氏迁坟而被唐高宗罢了官:“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卷第二百三) 当然,《资治通鉴》强调德重于才并没有否定才,相反,它对许多有才的官员是肯定的,称道的,对那些无才的官员是贬斥的。如卷第二百一记载了唐高宗李治至濮阳,他问骑着马随行的窦德玄:“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回答不出。这时许敬宗跃马而前曰:“昔颛顼居此,故谓之帝丘。”高宗说:“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