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不去会死:环游世界九万五千公里的自行车单骑之旅》续集!尽现旅途中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与风土人情。
本书作者以他特有的写作风格,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七年半的环球之旅,有笑有泪,有欢乐的相聚,有心酸的死别。同时,作者也经历了许多闻所未闻、独特的故事。
七年半的环球之旅,石田秉持着最朴素的单车骑士精神:能钓鱼就不上超市,能吃路边摊就不进餐馆,一有美食就勇敢赴约,即便上吐下泻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段紧贴大地的旅程。他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食物,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单车环游世界记录保持者、知名游记作家石田裕辅。自1995年辞职,骑单车环游世界之旅起,他用7年时间,游历了87个国家,骑了9.5万公里,闯下骑单车环游世界的最高记录。此书记叙他7年多艰难单车游世界中独特的饮食经历,也可称为作者许多闻所未闻的饮食奇遇记。作者以他特有的风格,记录了阿拉斯加现钓帝王鲑和非洲桑吉巴岛现捞生猛海胆,玻利维亚沙漠中的洋甘菊茶等73道饮食经验,最后终于又怀念家乡菜,似乎我们也跟着他进行了一场环游世界之旅,饱尝了一路的欢笑与眼泪。
前言/001
第一章 北美洲——酷寒中的柳橙
01 五彩缤纷的蛋糕(阿拉斯加)/003
02 珍妮特的豌豆汤(美国)/008
03 柳橙的甜美(美国)/012
04 塔可卷饼与花生米(墨西哥)/016
05 会变魔术的棒冰(墨西哥)/021
06 “Horchata”与“Torta”(墨西哥)/025
07 吓死人的甜面包(墨西哥)/029
08 食物中毒(墨西哥)/031
09 异乡的中国餐厅(伯利兹)/034
10 山村的炸薯条(危地马拉)/037
第二章 南美洲——世界尽头的大餐
11 香蕉林中(厄瓜多尔)/043
12 夜行巴士的盒饭(秘鲁)/046
13 西海民宿的日本料理(秘鲁)/049
14 蔬菜汤和安第斯山上的食堂(秘鲁)/051
15 救命的洋甘菊茶(玻利维亚)/054
16 雨中的手工面包(智利)/056
17 汤姆的意式面饺(智利)/060
18 世界尽头的午餐(智利)/063
19 火地岛的鳟鱼(阿根廷)/066
20 手酿葡萄酒(阿根廷)/071
21 蜜蜂教我的事(阿根廷)/074
22 马黛茶与酱汤(阿根廷)/076
23 烤肉配红酒(阿根廷)/079
第三章 欧洲——各国美食
24 炒蛋和青葱蛋卷(丹麦)/085
25 马鲛鱼搭讪术(挪威)/088
26 森林中的蓝莓(芬兰)/092
27 泰瑞莎的匈牙利炖牛肉(匈牙利)/094
28 意想不到的主食(捷克)/096
29 圣诞晚餐与巧克力(比利时)/098
30 伦敦的盒饭店(英国)/102
31 美食之国(法国)/107
32 奶酪与美酒(法国)/109
33 酒吧的餐前小吃(西班牙)/113
第四章 非洲——羊肉的口感
34 乳汁与茶水(毛里塔尼亚)/119
35 酱汁拌饭(塞内加尔)/121
36 山羊与水(肯尼亚)/124
37 一边境的甜甜圈(肯尼亚)/127
38 巴士始发站的餐馆(马里)/130
39 桑吉巴岛的海胆盖饭(坦桑尼亚)/132
40 斑马的滋味(肯尼亚)/135
41 肯尼亚的餐馆(肯尼亚)/137
42 玉米面团(马拉维)/140
43 村里的茶店(马拉维)/142
44 鸵鸟蛋(纳米比亚)/145
45 面包与女孩(纳米比亚)/148
46 手工司康饼(南非)/151
47 钓金枪鱼船的船员们(南非)/155
第五章 亚洲——怀念的滋味
48 那不勒斯的比萨(意大利)/161
49 酸奶王国(保加利亚)/163
50 填饭(土耳其)/165
51 中东大饼和山羊酸奶(叙利亚)/168
52 冰淇淋麻薯(叙利亚)/171
53 斋月的伊夫塔(埃及)/174
54 法拉菲(以色列)/176
55 羊肉串米饭(伊朗)/178
56 味觉的乡愁(土库曼斯坦)/180
57 麻辣豆腐(中国)/184
58 丝绸之路上的西瓜(中国)/187
59 白糖番茄(中国)/188
60 老爷爷的蛋包饭(巴基斯坦)/191
61 香蕉与恰巴提(印度)/194
62 朱迪的咖喱(印度)/19r7
63 虫子的滋味(泰国)/200
64 食品摊上的布丁(越南)/203
65 怪鱼汤(中国)/204
66 石斑鱼(中国香港)/206
67 面皮(中国)/209
68 暴风地带的晚餐(中国)/212
69 沙漠中的哈密瓜(中国)/214
70 大陆上的最后晚餐(中国)/216
71 盒饭的配菜(韩国)/220
72 鲷鱼烧与章鱼烧(韩国)/222
73 日本的味道(日本)/224
后记/231
04 塔可卷饼与花生米(墨西哥)
黄昏日寸分,我漫步在小巷里,一阵烤肉香传来,朝那方向一看,有辆食品摊正冒出白烟,还有好几个男子站在食品摊旁,好像在大口吃着什么东西。
“大概是塔可卷饼吧!”I君说道。
我在边境的厄尔巴索遇到I君,两人便结伴到墨西哥的华雷斯市,但他打算当天就回美国。他表情温和,个子高大,看起来像橄榄球选手,嘴里说着要环游美国,当作毕业旅行。
走到摊子前面,香喷喷的烤肉味越来越浓了。食品摊顶篷下有个满睑汗珠的大叔不停用锅铲翻动铁板上的肉块,切成骰子状的肉块沾满了油,不停转动,发出热闹的嗞嗞声。
我们的肚子馋得咕咕叫,点菜时却开始犹豫。这里和大家熟悉的美国快餐店相比,看来非常不卫生,而且我们对墨西哥也总是感到不安。自从来到这个国家以后,眼前的一切都太过“刺激”了。
不过两个小时前,我才和I君一起穿越美国国界,进入墨西哥。
一穿越边境闸门,全身就紧张起来。
“这,太吓人啦……”
大路上挤满了人要去美国,到处都听得到怒吼。被堵得动弹不得的汽车正传出喇叭大合唱,大楼和马路处处崩塌,小巷里满是烟尘。眼前的光景让人不禁怀疑这里是不是刚打过仗。
乞丐成群结队坐在路边,身上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怪异扭曲残缺。野狗瘦得肋骨清晰可见,吐出舌头四处徘徊。
这阵仗把我们吓傻了,可也不能就此掉头回美国。垂头丧气地挤开人潮前进,冲进预先在旅游书上找好的廉价旅社。我拿到钥匙,打开房门,顿时哑口无言:简直像野战医院!墙上都是污斑,铺在床上的毯子污黑得像抹布,踏进房间后还闻得到公厕般的味道。就算一晚只要七百日元,还是太过分了。
但自行车上的行李堆积如山,我实在不想在市区继续走下去,万般苦恼,我还是办了住房。把自行车和行李推进房间后,我深深叹了口气,当天来回的I君则愁眉苦脸,用满怀歉意的表情望着我。
转开洗手间的水龙头,流出的水和美国一样是透明的。我茫然望着水滴飞溅,听说墨西哥当地人也不喝生水,水看起来根本没两样,不过与美国相隔不到五分钟的脚程,就不能喝了,实在令人费解。
我在房间里歇了会,就和I君一起外出。
从自行车和行李中解放出来,轻身漫步时,就稍微有点余力眺望四周了。我津津有味地欣赏陈旧的中世纪风建筑、西班牙文招牌、大路两旁的露天店面、人们热情的模样——塔可卷饼食品摊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摊子不但又油又脏,伸手一摸还黏糊糊的。吃这种地方的东西没问题吗?虽然不安心,这股香味还是难以抗拒,我们不禁朝对方望了望。
不管怎样,接下来我还要继续在墨西哥旅行,不可能避开当地人吃的东西。
我们各自对食品摊大叔竖起一根指头说:
“Uno,uno!(一份,一份!)”
大叔伸出双手给我们看,是十比索的意思吧?相当于一百三十日元。把十比索硬币递给大叔,他用油亮亮的手接过钱,扔进罐子里,再用同一只手抓起玉米粉薄烙饼,包起肉块,做出四个塔可卷饼放在盘子上,推到我面前。本以为只有一个,原来是四个的价钱啊!
接过卷饼,我们看到放在铁板前面当配料的生菜,莴苣上有无数水滴,番茄泡在像是水的东西里,在旅社看到的自来水又浮现脑海,这水,连墨西哥人也不喝的啊! “不管了啦!”
我包了一大堆生菜,又挤了些青柠汁洒上去,下一瞬间,眼界大开。
玉米粉薄烙饼的芳香扑鼻而来,浓郁香气让人想起仓库的牧草。我一鼓作气咬破饼皮,舌头传来肉块刚烤好的热度,肉汁哗啦啦地溢出来,加上莴苣和洋葱爽脆的口感、醋渍番茄清爽的酸味、香菜的清冽,同时在嘴里炸开。
“喔喔喔……”
我不由得想,以前吃的那些快餐到底算什么?味道根本天差地远。这塔可卷饼无论是香气和口感都太诱人了,吃它的味道就像是流着汗水、喘着气般四处奔跑似的。
转头一看,身边的I君也望着我,脸颊撑得鼓鼓的,小眼睛闪闪发光。
趁兴奋之情还没有淡去,把东西吃完,离开食品摊继续往前走。大概是因为接近黄昏时分,城镇的色泽更显深邃。
从大路往里头走几步,有间稍嫌肮脏的小酒吧。我们吃了塔可卷饼后精神百倍,毅然推开大门,首先闻到刺鼻的烟味,等到眼睛习惯店内的昏暗,眼前是一片魑魅魍魉的世界:打扮夸张的大婶和表情狰狞的大叔蠢蠢欲动。大家都目不转睛望着我们,要是没有大个子I君陪着,我一定会夺门而出。
地板上堆着大量锯木屑,客人都理所当然地朝地上吐口水,花生壳也扔在地上。似乎是为了方便清扫才全往地上丢,虽然合理,样子却很惊人,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垃圾场!
坐上吧台,点了杯啤酒,不但附赠花生米,还有红色辣椒粉,真不愧是墨西哥。沾上辣椒粉尝尝看,不可思议的辣味在嘴里扩散,从来没尝过的强烈“异国风味”让我们的身体感受到自己果然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喝着啤酒,不停把花生米扔进嘴里,过了一会,再把堆在吧台上的花生壳扫到地板上,突然轻松了起来。想想,或许是因为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可以“吃完东西后毫不在意地把残渣扔到地上”吧。
环顾四周,刚刚还望向我们这边的人,又若无其事地和朋友聊天、吐口水、乱丢花生壳,大家都回到各自的世界里去了。
在这清爽的气氛中,我和他们一起丢花生壳,开始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旅行”感。
P16-20
我在启程前拔了三颗智齿,倒不是牙齿有毛病,而是为了以防万一。
剩下那颗智齿还没从牙龈里冒出来,就让它维持原状了。牙医也说:“这颗还不要紧啦!”我想,大概再过三年也没问题吧。
三年,再怎么估算,骑自行车纵贯、横越所有大陆,至少都得花这么多时间。不走完所有的大陆,我不打算回日本。我可不想在路上受蛀牙折磨,因为吃不下饭,就无法再往前走。
骑自行车旅行,进食就成了需要特别关注的事了。因为我比平常更清楚感受到食物化为热力和能量,再转化为动力的物理过程。还有一种更清楚明显的变化:我变成了大胃王,胃袋宛若无底洞。
我会骑自行车远行,一开始是为了鲑鱼,一种溪流中的鱼种。
在我的故乡和歌山,鲑鱼只栖息在极为偏僻的深山里。中学时代我为了钓这种鱼,常和朋友骑自行车,载着钓竿,从半夜开始骑,骑了才知道自己一天内可以骑将近一百公里。我也曾试着骑自行车环游和歌山县一周,五天就骑完了。每天不断变换的景色,以及和人们邂逅,都让我觉得痛快不已。
我在大学时成功环游了日本一周,之后就自然而然以环游世界为目标。当了三年又三个月的上班族,存够资金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提出辞呈。我确信,只要完成这趟旅程,这一辈子,我也就满足了。用全身来感受世界的辽阔,应该没有比这更奢侈的事了吧。
那是我第二次出国,第一次是四年前到新西兰骑车,当作环游世界的前哨战。
那趟旅程中,特别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并非如梦似幻的湖泊,也不是高耸的群山,更不是粉蜡笔画般的街景,而是抵达新西兰时最初吃到的汉堡滋味。巨大的圆面包,怎么说都有日本的两倍大,大口咬下,里头满满都是卷心菜细丝,让我有点意外。汉堡本身和日本也有些不同,有股淡淡的羊肉味。
那时候,我有种不可思议的感动。不管是在基督城的机场降落,或眺望流逝的街景,总觉得自己恍恍惚惚,好像在做梦。当我吃到那巨大的汉堡时,才真实感受到自己身在异国。
或许,视觉远比我们想象更不可靠,非得动员所有味觉、嗅觉和触觉,才能一窥那片土地的全貌吧。
这是一段紧贴着大地的旅程。我想要用全身呼吸,流下汗水,让自己融入当地,和当地人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东西,闻同样的味道,过同样的生活,然后把这一切刻进体内。这世上有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食物,又有什么样的味道呢?我想用皮肤、鼻子、舌头和胃袋好好吸收,让世界在自己心中开展。
毕竟,我现在不但瘦得干瘪,还饿得不得了!
澳洲被我保留到“下次机会”。即使如此,这旅程我原以为三年到三年半即可完成,走完后才发现已花去七年半。
想要推托是由于世界远比我想象辽阔,但倒也不是如此,其实是我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懒散。
包括本书,我共有三部作品,从各个角度描写这趟旅程。
第一本《不去会死!》描写旅程的魄力。第二本《最危险的厕所与最美的星空》,随意抽取个人独断认定的“世界第一”,以之为主题。本书则从食物切入,沿着旅程的时间和路线,再次描写在第一本书中没有提到的气氛、气味及味道等细节,以刻画整段旅程。
不用说,本书重心并不是在介绍世界各地的饮食生活或各种餐点,更不是所谓的美食书。我斟酌字句,希望能将读者带进我的场景,一起品尝美味,笼罩在同样的气味中,得到与我走过相同行程的感受。
由二○○五年元旦到年末除夕,我以“世界食纪行”为题,在《日本农业新闻》连载饮食游记。
当报社向我征询这次企划的意见时,我没想太多就答应了,自以为是地认定应该是写周日增刊或每月一回的连载。等责任编辑跟我联络说“正式决定了”,我一打听细节,才晓得是每天连载,得一连写上半年,共计一百五十一篇。我在心里呐喊,怎么不早说啊!简直快急死了,只讲吃吃喝喝,能写得出那么多篇文章来吗?
不过,当我重新翻阅旅行日记,循序追回记忆时,就冒出许多想写的题材,连自己也大吃一惊。要写一百五十一篇,结果现在却得烦恼究竟要删除哪些内容,我也重新体认到“饮食”果然是旅行不可或缺的要素啊!
入口后我初次感受到,食物是当地的水、土壤与空气的结晶,更蕴含地方文化。当我踏上旅程,餐馆仿佛成了新世界的入口,不但能遇见从未尝过的新口味,更是穿越国界后最早与当地人交流的地方。常常有人请我吃饭,他们的笑脸总是让我看得入迷。
或许,借由“饮食”来记述—段旅程,本就再自然不过。我一面作如是想,一面每天努力毫不间断地写稿(承蒙众多读者支持,我又继续连载了半年)。
本书是以连载的原稿为底本,全盘改写为单行本。
在提笔写稿前,我实验性地规定自己:在表现口味时,禁止使用“美味可口”、“好吃”或“难吃”等词语,这么一来,应该能更深入表现,而不仅止于呈现表面的滋味吧。
我的坚持的确有点刻意唱反调,能否能达成一点效果,就交由各位读者来判断了。对作者来说,能够这样尝试的确相当有意思。当然行文上还是会觉得有所局限,百般苦恼后,仍选择了其他容易表现的字句,在对话中也会用“好吃”一词,这是实际上讲话时会用上的,本来就没办法改。
这次能轻松圆满地完成出书工作,同样承蒙编辑大森隆先生、设计师太田龙郎先生的照顾,更要衷心感谢每一位相关人士的协助,谢谢大家!
二○○六年秋
石田裕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