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在中国二十五年--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回忆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鲍威尔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个外籍记者在中国的传奇,反映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及其所见所闻。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了中国的革命、国共关系、租界、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焦点问题,既有对中国上层政治的观察与思考,如对现代中俄边境关系、西安事变、南京事件等情势的分析令人深思;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如对沦为土匪的流民之近距离观察;其对日本侵华给中国及世界所造成的苦难,更是有切身的体会、直观的展现与沉痛的批判。民国中国社会黑暗与动荡与痛苦的现实,在鲍威尔笔下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再现。

内容推荐

作者系旧中国著名西方报纸《密勒士评论报》的主编,本书是他在华二十五年工作生活的回忆录。全书分四十章,从作者1917年来华写起,直到1943年作为战俘交换离华返美,全面而具体地回顾了其间所经历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交活动,对其中不少内幕,诸如日俄在对华问题上的微妙联系、流亡中国的白俄及其活动、中国土匪对外国人的绑票、日军对英美法等同盟国侨民的迫害等,都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此外,他与孙中山、吴佩孚、冯玉祥、张作霖、杜月笙等历史名人交往的轶事,也颇值得一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开始与中国结缘

1.东方之行

2.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3.1917年的上海滩

4.孙中山和袁世凯

5.内战的阴影

6.蓝辛一石井“事件”

7.流亡上海的白俄

8.编辑做说客

9.山东与华盛顿

第二部分 扑朔迷离的20年代

10.前清秀才、基督将军、东北虎

11.临城劫车亲历记

12.华南的事务

13.20年代的党派斗争

14.“四一二”政变中的内幕故事

15.干涉的外交伎俩

16.采访“中苏之战”

第三部分 “九一八”枪声响起之后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爆发

18.苏联、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微妙关系

19.海参崴之行

20.横越西伯利亚

21.1935年的莫斯科

22.取道日本回上海

23.1936年的菲律宾

第四部分 从“西安事变”到南京的陷落

24.西安事变

25.端纳的斡旋

26.西安事变的结局

27.日趋紧张的局势

28.1937年的美国军舰和日本炸弹

第五部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

29.我与《芝加哥论坛报》

30.越来越重的压迫

31.炸弹与刺刀

32.纳粹德国的魔影

33.历史断线了

34.日本人的“效率”

第六部分 战俘生涯及迈向新生之路

35.恐怖的大桥监狱

36.“危险思想”

37.美国援华谷物

38.交换名单

39.踏上归国航程

40.中国之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2.密勒和《密勒氏评论报》

礼查饭店是当年上海第一流的旅馆,其前身是早年来华的一位美国船长创办的一座供膳公寓,——他把自己的船留在了上海,其名字也来源于美国最著名的纽约礼查饭店。但是,这位船长不得不在名称上加添“旅馆”这个字眼,因为纽约礼查饭店的大名,还没有传到中国。除了名称以外,这两家饭店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上海礼查饭店四面临街,由两幢三层和四层高的楼房组成,有长长的通道串连着。饭店的中央,是一个宽敞的厅院,晚上交响乐队常常在此演奏。晚上8点起,穿得衣冠楚楚的客人下来进餐,这时,你可以看到这个港口城市的大部分外国头面人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上海曾对我说:“如果你愿意坐在饭店的大厅里,张开眼睛随便看看,那么,你几乎可以看到混迹于这个城市的所有骗子!”

我寻到礼查饭店后,打听下榻在此的密勒先生住几号房;一位仆役轻声地说,他就住在饭店里,并且马上就会来大厅坐坐,我刚想问他长得如何模样,那仆役就叫我看一位正从楼梯上走下来的人。只见那人身材单薄,体重125磅左右,但穿着异常考究,我不由突发奇想,他怎么能够在坐下来的时候,不弄皱他那套笔挺的西服呢!

我的老板密勒先生曾在《纽约先驱报》工作数年,先写戏剧评论,后做国际政治记者,继承了已故的《纽约先驱报》主持人贝纳特的许多怪癖。

自然,我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上海报纸的许许多多问题,但密勒似乎不急于告诉我;何况我们也无暇谈及,因为我们马上被正在吃午茶的许多英美人围住闲聊。所谓的“茶”,实际上是指鸡尾酒和威士忌苏打。

这种不受拘束的饮酒,不由使我心中痒痒的,因为我生长在美国中西部自动禁酒的土地上,而且我离开美国的时候,正接近于1920年开始的持续几年的“大实验”。围谈的人愈来愈多,仆役又搬来一张大桌子,好放置更多的酒瓶和杯子,当新进来的人过来寒暄时,他们总是要求同已在场的再干一杯,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喝了一杯又一杯。仆役在每次上酒后,都把一张帐单递给要求干杯的人,付款的主人,则从来不瞧那帐单上的金额数目,一签了事。

在我坐等密勒先生的时候,看了一份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上面刊载了路透社的一则重要电讯,说美国已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这是1917年2月3日。但在我们的谈话桌上,却没有一个人说起美国参战之事,相反,大家的话题,都集中在“酒”字上,说美国可能采取酒类禁运措施,以及由于英国航运业衰落,限制了酒类运输,导致酒价不断上涨等等。但最后的结论是一致的;上海总是有酒喝的,至少在酒这个问题上,英国人要比美国人明智得多。

这时,一位头发灰白、中等身材的人进入大厅,大家的交谈戛然而止。有人把我介绍给他——美国驻沪总领事托马斯·萨蒙斯。他是一位可爱的官员,只是经常担心在上海会发生某些事情,而这些事情会使他卷入与美国国务院的冲突中去。

后来美国的参战,果然大大增添了这位总领事的责任和焦虑,因为上海公共租界性质特殊。中国尚保持中立,德国、奥地利的领事和侨民,并没有受到限制,照常从事自己的工作,但所有的英国人和大部分的美国人,却不再跟他们交往或做生意。

人群散去后,密勒先生建议我就在礼查饭店开个房间,并介绍我认识了饭店经理莫顿船长。因为礼查饭店的各位经理,大部分做过船长,所以这家饭店的许多方面,都仿照着船上的式样,如饭店的走廊,油漆得颇似客轮上通向睡舱的通道。莫顿船长说,他会在“统舱”里给我安排一个房间,每月房租125元,包括膳食和午茶,折合美金约60元。

第二天,在密勒先生的套房里,我才有机会与他讨论即将着手的工作,同时,还了解了他在中国的经历,他对中国问题的一些看法。

1900年,密勒先生作为《纽约先驱报》驻外记者,来华采访报道义和团事件。在那时和后来的采访活动中,他结识了不少中国政治领袖,如袁世凯、唐绍仪、伍廷芳,上海第一家近代化银行的创办者Tong,F.C.(待查),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中国在那时还是帝国,但有大量的迹象表明,一场革命正在酝酿。1911年,密勒先生在中国创办了第一家美国报纸,即在上海出版的《大陆报》。在办报过程中,后来成为东京《日本广告人报》发行人的B.W.弗莱塞,曾做过密勒的助手;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制造商查尔斯R.柯兰,为《大陆报》购置了字模和机器设备,成为该报的大股东和社长。柯兰有意在外交界发展,1909年被美国塔夫脱总统指派为驻华公使,但未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重新接受了这项任命。

上海的一些著名中国人士,包括唐绍仪和一些银行家,当初都许诺承购密勒先生新办报纸的股份。但当印刷机抵达上海时,不少人中途变卦,不肯人股,密勒先生经过一番明查暗访,发现是老牌的英国《字林西报》捣的鬼。《字林西报》简称N.C.D.N.,是除香港以外英国的海外第一大报,主持者当然不希望有美国报纸与之一争短长,特别是像《大陆报》这样类型的,拥有一些中国股东,鼓吹中美合作。上海的美国人为数不多,却在不断增加,大家普遍感到应该有一份美国报纸问世。P7-10

后记

在我们中国,乍提起美国记者J.B.鲍威尔,知道他的人也许还不多,但若提起《密勒氏评论报》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那知道的人就大有人在了。《密勒氏评论报》是解放前美国人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一份有相当3影响力的外文报纸,埃德加·斯诺当年访问延安时的身份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其名作《西行漫记》(原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即《红星照耀中国》)即是那次延安之行的最大成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J.B.鲍威尔恰恰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而埃德加·斯诺的延安之行及其《毛泽东访问记》自1936年11月14日起在该报连载,则都是获得J.B.鲍威尔允准的。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举动,因为这是有关毛泽东身世、言论及照片的首次公开发表,当时在海内外曾产生了强大震撼。由此看来,J.B.鲍威尔是一名对中国人民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有一定同情心的西方新闻人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这或许也就是8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特邀J.B.鲍威尔之子访华的重要原因。

的确,J.B.鲍威尔自1917年首次以新闻记者身份踏上中国土地以来,直到1942年他因受日寇迫害而被迫离开中国,他的人生主要经历及命运,就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发生了颇为密切的关联。在此期间,无论是刚来不久发生的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 “五四”运动、北洋军阀混战,还是接着发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及国民党政府的建立,以及以后发生的国共两党的对立与合作、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国外各势力在中国的活动,等等,J.B.鲍威尔作为一个历史见证人不仅都耳闻目睹过,而且,凭着他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与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成为他所关注、报道的新闻“热点”。《鲍威尔对华回忆录》(原名为: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即《我在中国的25年》)可以说就是他对自己在华25年主要生活经历的总结与回顾。但与一般新闻报道不同,由于这是一本个人回忆录,所以不仅涉及了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他个人的不少社会交往和遭际也夹叙其中,书中所披露的许多第一手材料,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还觉得比较新鲜,不失其可读性与史料价值。也正是出于此考虑,我们特不揣谫陋而通力将它译成了中文。

的确,本书的翻译是一个共同合作的成果。具体分工是:第一章至第十五章由邢建榕承担,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由薛明扬承担,第三十一章至第四十章由徐跃承担。囿于学力,限于时日,书中可能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诚望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也由于作者个人的立场,在J.B.鲍威尔所回忆、叙述的历史事件及个人活动中,有些观点偏颇,甚至错误,有些内容也与真正的历史事实有出入,抑或有歪曲之嫌。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除对少量实在离谱的段落作了删削外,一般都保留了原貌或作了加注处理,希望广大读者阅读时予以注意。另,书中分六大部分及其标题是我们另加的。

译者

1993年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