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老石库门弄堂里发生了那么多趣味横生的故事,哪一件有你儿时的影子?也许不止一件,都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烙印吧。
本书中60篇故事,几乎篇篇都是作者的“弄堂生涯亲历记”,主要记录了“文革”时期至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的一段生活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说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管继平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的老石库门弄堂里发生了那么多趣味横生的故事,哪一件有你儿时的影子?也许不止一件,都在你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烙印吧。 本书中60篇故事,几乎篇篇都是作者的“弄堂生涯亲历记”,主要记录了“文革”时期至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的一段生活风情。 内容推荐 在弄堂敞开式的公厕中与老外大眼瞪小眼,在外滩挤挤挨挨的“情人墙”边谈情说爱,一片黑灰蓝的时代中靠 “假领头”、“懂经鞋”来翻行头……这些都是过去的时代中所有上海人曾共同拥有的一段独特回忆。 这些回忆如同一幅幅褪色但永不消逝的老照片,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 目录 序 一,弄堂旧事 曾记儿时老虎灶 最爱冬天一把澡 弄堂保持原生态 酒吧开到灶披间 聚集一堂排排坐 守着电视等开播 夏日弄堂有风情 下棋打牌讲输赢 夏日弄堂另类风情 吃饭睡觉当众淴浴 灶披间里人头多 淘米池边冲夜壶 昔日运动除四害 如今猫鼠一家亲 弄堂运动无“门票” 闷水最怕有“黑哨” 难寻旧日一窗月 不悔少年半床书 倒立跳高扳手腕 弄堂游戏皆低碳 弄堂厕所也有价 老外偶然弄尴尬 男生只为足球狂 可惜无数玻璃窗 二,尴尬往事 忆往昔票证万种 直至今一卡难通 当年排队为生活 而今生活即排队 难忘的上海表情 失落的心痛往事 电影院里孵冷气 朝鲜越南有大片 陕西路洋楼留迹 长乐村子恺望月 敦煌西安做“冲头” 方浜老街又“碰头” 经典风景讲角度 外滩看灯有难度 喜庆捷报日日有 锣鼓声中说退休 时尚轿车难得一赏 免费车模人人爱当 图书馆里辟“情操” 幸福作家靠“盯梢” 三十年前话高考 北大清华随便挑 手捧宝书满心暖 难得一度全家福 三,馋佬心事 风干鸡鸭成“悬念” 一年到尾有“高潮” 若问母爱有多深 牛奶温暖我的心 会上必呼“万寿无疆 私下常喝“咸豆腐浆 白喝几口泳池水 难忘咖喱牛肉汤 各人各有中秋情 击鼓传花送月饼 从来秋风催花黄 自古吃蟹是英雄 鱼翅鲍鱼转眼忘 千人一面是阳春 海派名点小馄饨 国际饭店开洋荤 白天猛练“铁脚板” 夜半狂吃“蚂蚁饭” 童年端午最难忘 小楼一夜粽飘香 一斩为二中冰砖 痛饮猛灌冷饮水 一年油水在于“春” 一日之“劫”在于晨 四,顽童趣事 斗鸡斗勇也斗智 声东击西抢旗子 蝉鸣技痒童心动 摆渡过江生态游 一夜放纵在暑假 半盘输赢也较真 谁都有“深刻”体会 最难忘“花样”年华 黄浦江边免费游 苏州河上跳水秀 捉蟋蟀历经万难 被拿下承受不堪 运动会上跑跳投 公园门外翻墙头 洗衣板上打乒乓 小弄堂里摆大王 那年杭州处子游 半夜西湖绕圈走 年历片早已不提 圣诞卡也曾风靡 元宵一张小歌片 竞得万人大家猜 黄鱼车踏到十六铺 自行车撞翻煤球炉 五,时髦乐事 你有大方“中山装” 我穿美丽“的确凉” 全靠几只“假领头” 衬衫不断“翻行头” 尖头皮鞋小脚裤 时髦阿飞有得苦 懂经鞋子有元素 闪亮登场喇叭裤 曾经大家“梦特娇” 如今遍地“LV”包 “情人墙”堪称经典 “被揩油”差点挨扁 改革之初吹春风 木知木觉成股东 顶上风光随便修修 那个年代弗讲噱头 想当初“亲密接触” 有新欢“依然念旧” 有钱不做“老大” 无事多问“老板” 人生美味莫如睡 一枕黄粱最可贵 “温柔艺术”不复有 “文人尺牍”难再求 后记 试读章节 聚集一堂排排坐 守着电视等开播 聚集几百号人一起看电视的景象,现在恐已绝迹了吧,至少也没此必要了。现在城乡居民的家中都有电视机,而且还都不止一台,即便是一家人也可以各有选择,互不相扰。但要是在30年前,独自一人躺在家里看电视,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啊!那时有的只是站在寒风里或是挤在居委会的食堂里,数百人嘈杂地围着一台电视机……今天说出来给现在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就像“天方夜谭”一样叫他们难以相信。 大概距今三十五年左右吧,我所在的居委会拥有了第一台18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消息一经泄露,迅速妇孺皆知,尤其是孩子们,几乎奔走相告。电视机开始是放在居委的小会议室内,并为之专门定制一木箱,屏幕前有一盖,播放时启开即可。平时都用铁锁锁着,有专人管理。记得刚开始时节目有限,仅中央台一个频道而且还只是晚上放二三个小时而已。不过因为太新鲜了,所以节目还未开始大家就抢占有利位置坐以待播了。至今我还记得电视上先是一条深一条浅的灰色条,然后过了多时,才出现像圆形地球那样的格子状态,上有记时的电子牌在一分一秒地跳动。真难以想象,那时我们就这样跟着记时钟,一分一秒地巴望着电视节目的开始……要放现在,大概除了等女朋友,谁还会有这耐心? 后来电视台的节目多一点了,看电视的人也多了,电视机只好移至居委的一个大食堂里,我小时候所看的几部经典片如《平原游击队》、《杜鹃山》等都是在那食堂里“享受”的。尤其是冬天,食堂里的条凳和长桌上都坐满了人,大概少说也有二百号人,虽济济一堂倒也其乐融融。记得有一次看《洪湖赤卫队》,大概是我去晚了,满满整食堂的人已经溢出了窗外,我好像也是爬在后面的窗台上看的。由于距离太远了,再加上人多的嘈杂声,一台歌剧对我来说好比是“无声片”,远远的只看见屏幕上韩英的嘴在动,唱什么根本听不清楚,不过尽管如此,还愣是把大致情节看下来了。 那时候为了看电视,居民之间还时常会闹点纠纷,无非是位置的好坏或先来后到以及频道上的争执之类,现在听起来不免笑话。后居委会为便于管理,还采取过收费制度,即每一人次2分钱。这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在我记忆中可从未涨过价!然而,在当时,居委会就靠这2分钱的聚沙成塔,几年下来居然也“鸟枪换炮”,买了台18英寸电子管的大彩电! 电视机最初的拥有者往往单位居多,所以当时看电视除了居委会外就是居民区附近的工厂。因为是晚上,一般小厂里都没什么人,只要你和门卫熟悉,打个招呼点下头都可以混进去看电视。但有时碰到某天节目太好的话,就管得特别严,此时关系的亲疏立马便体现出来了。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看足球赛,进去的人太多了,门卫不得不锁紧铁门,再去驱赶已进入的但是不该进去的人,这时,场面有点失控了,只见里面的人还未赶出,外面好多嚷着要看球的人已忍耐不住,索性一个个翻墙而入。其中一位,不仅翻墙跳进,而且还带有“英雄”色彩似的把铁门打开,大伙“乌拉”一下全涌进去了。只听得一门卫在电话里向同伴呼喊道:“快,快,我这里顶不住了!”那情景,使我总想起《列宁在1918》影片中攻打冬宫的镜头……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总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上海人喜欢自己动手摸摸弄弄,什么做木匠打套家具啊、当裁缝自己设计奇装异服啊,还有自己装矿石收音机修无线电什么的,其中最“高级”的,大概就是这类搞电子的,也包括到中央商场淘些电子零件,装台半导体收音机或是咪咪小的3英寸电视机。 电视机虽小,不过有的人为了放大画面,还想出一绝招:就是用一只放大镜专门架在小电视机的前面,让人仿佛感觉荧屏陡然放大了一倍,但那时因天线问题,清晰度本来就差,再从放大镜中看电视,其收视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还有更搞笑的,大概觉得黑白电视机不够新潮,就用带着蓝黄红等几种横条颜色的透明薄膜贴在荧屏上,使人乍一看似乎还以为是彩色画面。那时候,市场上还真有这种彩色薄膜卖,现在说起来这东西,可真是天晓得了。 说起小电视机的稀奇,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同学的爸爸就自己装了一台碗口大小的电视机。嗬,尽管如此,那也是十分了不起的电视机啊!记得这同学在班级里就非常的“牛”,其他同学都要哄着他,就是为了晚上可上他家里看电视。据说一到晚饭后,他家就常有不速之客上门,围在那极小又是极不清晰的荧屏前……时间一长,主人家极不耐烦,常常诳说“今天电视机坏脱了”以敷衍了事。 不过,我虽然和那同学是邻座,但却从来不愿为了看电视而和他套近乎。所以,他那台十分稀罕的小电视机,唯我倒没有见识过。 过去每逢精彩的电视节目,如在弄堂里放映,往往会将一条弄堂完全堵死,遇上不知情的路人经过,可别指望人家让你,只好自认倒霉绕道而行。记得那时最精彩的电视连续剧是《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姿三四郎》以及《加里森敢死队》,每星期只放一集,真是吊足了胃口!那时每到该电视剧播放,可真是万人空巷啊(或者都聚集在某一条弄内)! 除此外,就是转播足球赛,那时可没有职业联赛,但随便什么球赛转播都吸引着广大的年轻球迷。记得1977年的首届“长城杯”足球赛,有一场比赛是中国队和非洲的扎伊尔队,当二比二的比分临近结束时,著名球星容志行却以一记“倒挂金钩”打人了决胜一球!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当时在弄堂看球的我们都站在板凳上热烈地鼓掌叫好,球赛结束的霎时,整条弄堂都沸腾起来。P10-13 序言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与管继平兄相识已24年了。 那天我整理旧物,意外找到一张与管兄当年的合影,那是1986年的隆冬。当时正逢我主编的“读书乐”专刊召开50期座谈会,上海很多名家与作者共同来庆贺。照片上的我还年轻,继平则是小青年一个。记得他当时在一家企业任会计,因爱好文学,便向我编的版面投稿,我在众多来稿中发现了他。他的文字虽还稚嫩,但爱书之心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有股勃勃英气,我便给他复了书札。后来鸿雁传书,我们便相识了,那时在九江路41号的老晚报食堂里,通过交谈,两人很投缘,于是从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成为了书友。 二十余年间,我们变化都很大,我已到了耳顺之年,继平兄凭借他对文字的执著与钻研,写出了一手好文章,而且也成为了我的同事——一名出色的编辑。这一切当然归功于他个人的努力,他的悟性与踏实。这次他把自己写老上海的一些文章结集出版,嘱我为之作序,我自感才疏学浅,愧不敢当,推辞再三,继平兄仍很坚持,原因是我与他相识24年了,我对他一步一步前进,有真切的感受,再说继平兄也是我们九三学社的同志,我就欣然允应了。 我与继平兄有相似的爱好,都喜欢读书,尤其爱好古文,读晚明小品,还乐于收藏与旅行,西泠印社、敦煌彩塑、岭南风光、苏州园林……都留下我们欣喜的印痕,而这种艺术品味,让我们都比较讲究文字的精致,喜欢在行文问有别有洞天之感。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在这方面,继平兄似也有志于此。故这本老上海的小品集,有以小见大的文字风格。而且我们都推崇写东西要有亲历之感,坚决不做文抄公,这也是这本小书的又一个特点。 第二,我看继平兄的文字,还有他主编的版面,细细品味,会发现其文字很有民俗特色,这恐怕与他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关。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常常很感叹,今天的作家的成就似乎与胡适、鲁迅、林语堂、钱钟书、陈寅恪、施蛰存一代相比,在学贯中西上还有那么一点差距;而上世纪30年代大作家的艺术功力,窃以为又在“唐宋八大家”之下,而“唐宋八大家”的思想似乎也没有超过孔子、老子、庄子、孟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因此中国传统的文化是不能丢失的,传承与发展是一样重要的。继平兄好书法,会篆刻,文字古雅朴直,都是与传统文化相靠近,老上海的弄堂特色自然很值得回忆,写出来当然让人捧腹。 上文说继平兄与我都好晚明小品。窃以为,晚明小品的文学成就并未超过“唐宋八大家”,但亦有其优点,如思想空前解放,谋篇别开生面,文字玲珑精致,不少小品诙谐有趣之极,挚友西坡兄为明清小品集作的序可为之引证。也许受明清小品之影响.继平兄的文字也追求幽默一路,写有趣的事,而文字亦有趣。 这本书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抛砖引玉写篇短文,要认识其人其书,请开卷吧! 米舒 写于2010年谷雨之际 后记 一本书翻到底,总觉得还应有段跋语或后记什么的,算是给读者一个交代。这正如一出戏演完,演员于帷幕合上后总也要再开启一次,为观众谢个幕才算圆满。若是放着整场观众而不顾,匆匆忙忙于后台卸了妆便匿声而去,如果不是怕被扔香蕉皮的话,那至少是不够礼貌的。 所以,我还是决定冒着“香蕉皮”的风险,再出来“谢幕”一次吧。即便我的文字未必精彩。 说起30年前的上海弄堂,几乎每一个上海人都有类似的童年故事。 上海的弄堂好比是北京的胡同,有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标志性的地域风情。我每每想起,眼前就会浮现出许多熟悉的景象:那独有的石库门造型,整齐划一如兵营式一门一户地排列;并不太宽敞明亮的前客堂,对着那油腻漆黑的狭小灶披间;不过,灶披间的楼上,却是颇为小资且又最易引人遐想的亭子间……那时侯,弄堂口总归有许多老人在孵太阳,他们安详地聊天,享受着当年唯一慷慨而阔绰的阳光;大弄堂内始终有不少孩子在热闹地嬉戏,他们欢快而不知疲倦;小弄堂里则有一些阿姨们在洗衣服刷马桶煽煤球炉等,她们毫无怨言地成了弄堂里最忙碌的人群…… 当然,这些镜头如今已不复存在,它最晚也应是30年前的旧景了。然而,它就像一组组略带点灰色的黑白照片,即使质量欠佳,但却印象深刻,牢牢地成像在我们这一辈的记忆里,定格封存。 不知是哪位说的,一个人对他的出生地以及童年成长的地方,总有特别的依恋和怀念,如果将来要怀旧,就肯定是怀那个地方的旧了。记得十多年前我采访摄影家郭博先生时,就曾听他说,在他刚出生没多久时,父亲郭沫若就将他带到了上海,住在铜仁路上的一个上海老式弄堂里。尽管当时他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住的时间也不长,但童年的印象却非常深刻而难以磨灭。从此,郭博先生对上海弄堂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虽然他后来回到日本,并在日本度过了全部的青年时代,可是他依然忘不了上海的弄堂,内心深处的弄堂情结使他不能自已,以至到了晚年,他索性用手中的相机,专拍上海老弄堂,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来寻找他的童年记忆。 我的童年不太艺术也不太遥远,然而,倒也是实实在在的一段历程。在我三十多年的弄堂生涯中,几乎参与或目睹了所有弄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故事。所谓的上海弄堂生活,其实也是一种概念,应该是指以石库门弄堂为背景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我甚至苛刻地以为,一个上海人,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段弄堂生活的历练,那么他身上的地域烙印就不够深,以至于他的海派风味就不够纯正了。因此,只有浸润其间,融入其中,才会有如切肤之痛般的感受,只要是弄堂中发生的一切,无论是成酸苦辣或是嬉笑怒骂,都会感到特别的亲切与自然。 毫无疑问,这本小书是我对儿时弄堂生活的回忆。尽管鲁迅先生说,如果“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幸好我还不至于“只剩回忆”,但“无聊”总还是难免,就我等俗子而言,若不以无聊之事,何能遣有涯之生?本书中60篇故事,几乎篇篇都是我的“弄堂生涯亲历记”,主要记录了“文革”时期至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的一段生活风情,有的虽略显夸张,但基本也都事出有因。如今30年过去,许多事情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其淳朴之滑稽、自然之无聊、窘迫之无奈等,或让人忍俊不禁,或叫人别有会心,而更多的则是令人感慨万千…… 文字最后,自然不能忘了感恩。这60篇小文,乃是集于新民晚报社区版上我所开设的专栏“推仔闲话”,一年多来,感谢报社领导的宽容以及编辑修修的不断督促,使我每周一篇坚持至今。所谓“书被催成墨未浓”,本书大多也是催促成文,想必淡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现我将这些文字粗略分成了五辑:“弄堂旧事”、“尴尬往事”、“馋佬心事”、“顽童趣事”和“时髦乐事”,蒙上海文化出版社社长陈鸣华兄的垂青,并将我这些罗哩罗嗦的“杂事”命名为《上海说事》,且委托小崔来主持编辑出版事宜,真是最为恰当不过也。 感谢曹正文老师为我写了一篇精彩序文,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位读书青年时就与曹老师幸识,承他不弃,对我的读书写作提携多多。求他作序乃我多年之想,此书如愿,十分欣喜。 还应特别感谢的是为我这本书插图的画家奚文渊先生。期间虽家遭变故,痛失爱妻,但奚先生重诺如山,在料理完家事之后不顾劳累,夜以继日为我完成了15幅精妙插图,其人品艺品,均令我深深感动。 拙著的成稿问世,陆康先生,嘉禄、震坤兄等众多朋友都给予了诸多策划和无私帮助,感谢总是挂一漏万,千言万语,唯有“谢天谢地谢人”6字箴言,永远不错。 管继平 2010年8月4日凌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