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
第一节 办刊缘起与学人从政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二章 战争情势下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的反思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国力与经济:战争环境中对现代化的反思
第三节 此建国与彼建国
第四节 现世关怀与国家观念
第三章 工业化: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工业与农业
第二节 战争与工业化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工业化与工业社会
第四章 统制经济,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第一节 苏联与德国:中国学习的榜样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理解的歧异与纷杂
第三节 自由经济:对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的质疑与反思
第五章 国营,还是民营:一个难解之题
第一节 国营与民营并存的三民主义“混合经济”形态
第二节 重工业国营,轻工业民营:划分国营与民营经营范围的论争
第三节 经营效率:国营事业的核心问题
第六章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战后建设的讨论
第一节 世界大势与问题的提出:国际经济合作与战后建设
第二节 利用外资:建设资金的筹集
第三节 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中国新兴工业的保护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书以抗战时期《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为切入点,结合《独立评论》、《大公报》汉口版和重庆版、《经济建设季刊》等资料,对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作了系统梳理。本书内容以抗战时期为重点,上承20世纪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论争,后启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重建的政策设计,主要包括:《新经济》半月刊创办缘起及其作者群体;知识界30年代的现代化理念以及抗战时期对现代化、国力、经济、建国诸问题的反思;知识界20年代后关于以农立国、以工立国论争以及抗战时期工业化理念的强化与深化;知识界关于统制经济、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讨论;知识界关于国营与民营经济问题的论争;抗战中后期知识界关于战后建设的讨论。本书资料翔实,深化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理论的研究,开拓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界面。
本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新经济》半月刊,其研究的主体内容是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讨论,其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揭示国家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讨论问题,本书作者考察了以《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为核心的国统区知识界的有关言论,归纳出他们所讨论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中国需不需要走现代化和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以及如何走这条道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