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先秦时期(又称先秦时代)是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上古时代、夏朝、商朝、周朝都是先秦的一部分。
中国在秦统一以前,经济观念和学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在年代上,可以分为殷周、春秋和战国三个时期,其中,出现了许多富有时代特点的经济思想,有不少演变成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教条。先秦经济思想是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1.社会等级中国社会进入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对社会各职能逐渐产生了分职观念,对社会各种生产活动产生了分工观念。明确地认为社会有两大阶级,一为自士以上的王公侯卿大夫,一为自庶人而下的工商皂隶等。前者是务治的人,后者是务力的人。务治的人靠“贡”、“邑”、“田”租税贡纳来生活,务力的人则劳役,生产和转运货财,缴纳租税。由于社会经济专业化的发展,分职论又发展为各业内部分工和各业生产过程中分工。
2.”重本””富国”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地主阶级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各国为了加强政治经济实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的“重本”和“富国”论,具有特定的含义。
李悝在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并认为“雕文刻镂”是害民之事,这是最早出现的重本抑末思想。到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事本禁末”和“富国强兵”政策。他认为农业既是衣食之本,又是战士之源,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家富强的唯一途径。据此理论,他实行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开荒垦草、优待外来农户等政策。他还认为工商业易于谋利,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产生人人避农、危害农业生产的恶果。为此,他提出禁止商人贩卖粮食,打击民众竞趋经商,禁止民间制造奢侈品等措施。在战国末期,韩非又继商鞅之后,认为工商业不是有用财富的生产者,而是有用财富的消耗者。商、韩都认为要“富国”必须使民众专力于农业,民众要把多余生产品上交国家,通过农民生产而使国富。商、韩这种“重本”“富国”论及其政策,在于加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国家的财力和兵力,其政策实施使秦国统一了六国,影响深远。
3.农业生产从殷周起,政治家、思想家对于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不断有所论述。由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很原始,他们注意的生产要素是天时、土地和劳力。 4.赋税思想赋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品的主要分配和再分配形式,是思想家论述经济最重要问题之一。在古代,“租”和“税”是同义的,同指田租。西周时,土地为各层贵族所占有,对农民实行授田,保留大片土地役使农民无偿耕种,名日“公田”。“公田”收获全归土地所有者,这就是劳役地租,地租与赋税合为一体。
5.商品经济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在殷代即已出现,这说明商品经济早已产生。到了春秋时期,管仲开始把商业列为社会中一种专门职业,指出商人的职能是:审查各时节的需求,查明各地区的物资,了解市场上的价格,装车贩运,周转各处,以有易无,买贱卖贵,以图厚利。
6.货币流通 在东周时期,已有铸币作为流通手段,根据它所含金属多少而成为一般商品的价值尺度。《管子》对货币流通和货币价值问题,有较多的论述。它明确指出,货币是商品的流通手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说货币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取暖,但可以用来作为国君控制全国财货的手段,这是最早的货币名目论。它也论述了货币的价值问题,认为货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藏”或“发”、“徐”或“疾”。就是说,国家用命令把货币集藏起来,货币价值就高,命令越是急迫,价值提高越快。反之,国家把货币散放民间,散放越快,货币价值就会越快降低。
7.消费理论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奢侈或节俭,关系到财用的匮乏或富足,税敛的苛繁和薄简,国运的兴盛或衰亡。所以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到了战国时期,奢俭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墨子》书中提倡“节用”、“节葬”和饮食衣服俭约,反对奢侈享乐。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