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将传评注》编著者李如龙。
这本书对普及军事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着忠于原文的原则,我们以多个版本为参考,认真对原书进行了校对,将谬误之处一一指出,并对一些异体字进行了处理。对原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注释,把难认的字以同音字注音。为了便于不同文化层次、和非专业人士阅读该书,我们还将每位名将的传记翻译成白话文,并对其中的一些地名、事件进行了考证和注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最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们也对每位名将进行了简单评注,一是为了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二是试图更为客观地以现代人的视野对古代名将做出评价。希望这本书对读者有所裨益。
《百将传评注》编著者李如龙。
《百将传评注》是一部记述中国古代名将事迹的经典传记,又称《十七史百将传》、《正百将传》,由北宋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张预(字公立)耗费数年时间编写而成。从十七史中挑选出一百位具有代表性的名将编写传记,将《孙子兵法》的深奥理论寓于生动活泼的具体战例中,可读性很强,不仅受到历代读者的好评,也为后世兵家将帅所重视,具有极高的军事学术及文化价值。作为经典著作,后世许多名将传记受其影响颇深,在名称和体例上也多有借鉴之处,如《续百将传》,《广名将传》,《百将全传》,《百将图传》等。《百将传》作为中国古代名将的典型传记,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古代战争史和战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发掘和研究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古代名将治军用兵之法,体会古人对于战争哲学的理解,对今人有所借鉴。本书力求展现《百将传》的原貌,使之不失古典美和历史感。同时,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相关人物、事件和背景,在原文后面加上了今译和简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物传记的后面有简评,以期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孙武本是齐国人。后因避难来到昊国,以所作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阖闾说:“先生所写的‘十三篇’兵法,我已全部看过了,能否小试一下来练练兵吗?”孙武说:“可以。”阖闾又问:“可以用女人试试吗?”孙武回答:“可以。”吴王于是从宫中派出美女一百八十人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她们编成两个小队,分别任命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并命令所有人都拿上戟。孙武问她们说:“你们知道心、后背、左手和右手的方向吗?”宫女们回答说:“知道。”孙武说:“我说向前,你们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后背方向。”宫女们回答说:“明白。”宣布纪律之后,又设立了执行军法的刑具,之后又三番五次地向宫女们宣讲纪律。于是开始击鼓传令让宫女们向右,结果宫女们却放声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明确,宣布的命令大家不熟,这是将帅的过错。”孙武又再三申明纪律,之后再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仍然大笑不止。孙武说:“纪律不明确,宣布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是将帅的过错;既然纪律明确,命令宣布之后却不依照命令去执行,那就是下级官吏的罪过。”说着就准备将左右两队担任队长的妃子斩首。吴王从台子上看到自己的两个爱妃将被斩首,十分惊慌,赶忙派使者传话说:“我已经知道将军会用兵了。如果失去这两个妃子的话,我会食不甘味的,希望将军别杀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受命为将,那么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下令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之后再次击鼓传令,宫女们前后左右移动和跪下起立全都符合军规的要求,再也没有敢出声发笑的。于是孙武派遣使者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训练完毕,大王可以下来检阅一下,现在大王可以把她们派到想用她们的地方,即便要她们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吴王说:“将军可以停下休息了,寡人不想看了。”孙武说:“大王只是喜好听人谈论兵法,却并不看重其实际本领。”
阖闾由此知道孙武善于用兵,最终也任命他为将领。后来吴国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楚国,打进了楚国都城郢,往北威震齐晋两国,名声显达于诸侯之间,孙武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子说:“哪一方的法令可以得到贯彻执行?”又说:“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斩杀两位妃子就是佐证。
评析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军事理论家。因避乱奔吴,经伍子胥推荐。以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被吴王任命为将军。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为臭国称霸诸侯作出了贡献。孙武之所以名扬四海。被千古称颂。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他的战功.而是由于他写出了被后人称之为《孙子兵法》的经典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世界公认的“兵学圣典”。宋代将其列入《武经七书》之首;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兵学家们对这部著作都给了极高的评价。如:明人毛元仪评价说:“前孙子眷,孙子不遗:后孙子□,不能遗孙子。”孙中山说:“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哲学。”毛泽东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约翰·柯林斯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相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矣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名作。其内容之博大。论述之精深.后世无出其右者。”日本的《战纲典令原则对照孙子论讲》则称《孙子兵法》是“东方兵学的鼻祖。武经之冠冕”。等等。几千年来。《孙子兵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著述层出不穷。据统计。世界上研究孙子的重要著逃近两千种,被译成了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百将传》系由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生平事迹不可考)根据历代官修正史的军事人物传记编纂而成,是一部中国古代名将的传记合集。当时的正史包括《史记》到《新五代史》十七本史书,又称之为十七史。张预从当中摘要节录了宋以前的历代一百位著名将领(从周太公至五代刘郡等)的事迹,为他们分别立传,编纂成册,因此又称为《十七史百将传》和《正百将传》。作者将全书以不同的时代分为十卷,每卷又选择十个在军事上有重要建树的名将,条理十分清晰。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将领的生平事迹和用兵韬略,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名将的成长历程和历史贡献,以及丰富军事历史知识都大有裨益。
在每一名将传记的最后,原作者都依据《孙子兵法》进行简短的评价,并将其中与《孙子兵法》相契合的地方指出来,以供读者学习历史和古代兵法时参考。这种编排可谓匠心独运,它不仅有利于读者加强对于《孙子兵法》的学习和领会,而且对于提升军事理论功底将有所帮助。不过,由于作者本人受学识以及对战争和军事的认识局限,再加上史书上对一些史实本来就存有争议,致使该书中许多史实有误,当中确有一些牵强附会之处。对于这些不足之处,《四库提要》评价说:“盖欲述古以规时,亦戴少望《将鉴论断》之类。然其分配多未确当,立说亦未免近迂。”此外,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作者看待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以现代眼光看未免有不妥之处,我们要用辩证分析的态度来对待之。
我们在编纂《百将传评注》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到,这本书对普及军事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着忠于原文的原则,我们以多个版本为参考,认真对原书进行了校对,将谬误之处一一指出,并对一些异体字进行了处理。对原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注释,把难认的字以同音字注音。为了便于不同文化层次、和非专业人士阅读该书,我们还将每位名将的传记翻译成白话文,并对其中的一些地名、事件进行了考证和注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最后,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们也对每位名将进行了简单评注,一是为了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二是试图更为客观地以现代人的视野对古代名将做出评价。希望这本书对读者有所裨益。
最后,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编译、校注和评析时难免有错误和失当之处,诸如对一些历史事件、地名和人物事迹的考证等方面;再加上一些历史问题原本就存有争议,因此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