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国务院63号函出台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它虽然只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溅起的一朵浪花,但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样具有以史为鉴的特殊价值。
在《破茧(解密中国黄金市场化历程)》(作者:刘山恩)中娓娓道来的生动描述,即可以让广大读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重温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艰辛,也能够让他们同时领略我国在短短的20年里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金国、第二大黄金产品生产国并基本建成完整的黄金市场体系的风采,所以非常值得关心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各界人士一读。
从1993年到2013年,中国黄金市场化经历了整整二十年。《破茧(解密中国黄金市场化历程)》从一名见证者的视角,既讲述了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突破管制的艰辛与曲折,也展现了我国在短短二十年里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金国、第二大黄金产品生产国并基本建成完整的黄金市场体系的风采!非常值得关心我国黄金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各界人士一读!
《破茧(解密中国黄金市场化历程)》由刘山恩编著。
黄金管制——一种货币政策
黄金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组成部分,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放开政府对社会资源的管制,变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分配为市场自由交易,确立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当时黄金是国家管制最严厉而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社会资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华北、华东、华南解放区就已相继施行了黄金管制政策,建立全国政权以后这一政策又被推广到了全国,并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但是,黄金管制既不是我国所特有,也不是计划经济所特有,而曾是一种普遍性的货币管理制度。其诞生与消亡和各国货币发展的阶段性及货币管理的需要相联系,所以各国黄金管制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
黄金管制的具体内容各国有所不同,我国黄金管制的法规诞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解放区,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几经修改,但基本精神没有变:
1.矿产、副产及回收金都必须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用金要向人民银行申请,由计划分配,这就是对黄金实行统购统配管理。
2.禁止民众自由买卖黄金。
3.国家直接干预市场、管制价格。
4.对黄金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实行计划审批管理,封闭运行。
从全球的角度看,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曾实行过黄金管制,有的国家比我们管制得还要严厉。黄金管制作为一种货币管理政策是金本位制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产物而具有普遍性。但因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各国黄金管制的产生与消亡的时间进程并不相同而且存在差异性。作为一种国际潮流,黄金管制大多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解除于七十年代。黄金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黄金自由流通的限制,实现弱化或禁止黄金货币流通支付功能的发挥。黄金管制起初是基于节约黄金货币的使用,以维护金本位制的生命,但最终成为打压和废止金本位制的手段。
我国黄金管制从1949年至2002年持续了五十三年,相比较在国际上是黄金管制解除较晚的国家,但也不是最后一个国家。当今黄金管制作为外汇管制的一部分,仍然被一些国家实行,因为这些国家仍实行外汇管制,一般放开外汇管制的国家也会放开黄金管制。当今黄金储备是作为国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所以黄金管制与外汇管制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黄金管制从建立到解除首先是金本位制演变的结果。
以黄金作货币材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历史悠久,从金块发展到金币就经历了两千多年。铸金币诞生于公元前。700年的吕底亚古国,至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铸金币的诞生使黄金货币功能的发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使用更为方便、流通更为便捷、价值更为标准。所以铸金币的产生具有革命性意义,而将金币的货币功能推向极致的是两百多年前十九世纪金本位制的建立。
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铁币和铜币,而且铜币直到清朝时还在使用流通,但由于铁币、铜币的价值很低,只能作为辅币,用于小额支付,所以货币从贱金属货币又进入到贵金属货币阶段,金银币成为主币。在金银双本位制时代,银币用于日常流通使用,而金币用于大额支付,但双本位的弊端是两种货币比价经常波动而难以管理。最终在黄金生产力突破的推动下,十八世纪英国率先建立了实际的金本位制,又经过近百年,英国议会于1816年通过立法建立了正式的金本位制。
基于英国在当时全球经济的中心地位,英国实行了金本位制后,欧洲各国也不得不向英国币制靠拢,陆续实行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通过决议承认黄金是世界货币的唯一形式,从而国际货币体系也进入了金本位制时代,黄金成为全球的硬通货。到1914年金本位制告一段落时已有59个国家实行了金本位制,包括了当时除中国以外的所有的主要经济体。
金本位制中的金价是固定制,因而货币体系的整体十分稳定。在国内,金币承担全部流通、结算的货币职能,黄金自由流通;在国际上,黄金是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黄金自由进出口。从而形成了自由铸造、自由流通、自由进出口的金本位三特征,民众因而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交易黄金。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那样: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黄金货币之王的优势随着商品市场的日益扩大而又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权势,“拜金主义”正是这一社会环境中的产物。 金本位制的稳定性至今仍为人乐道,每盎司3英镑17先令10.5便士的金价从1717年到1914年保持了近两百年(197年);35美元金价从1934年到1971年保持了三十七年。更为让人难忘的是金本位制的自我调节功能:如果金币贬值,就会有大量金币流入黄金市场,从而减少金币流通量使金币升值到平衡点;如果金币升值,就会有大量黄金铸币,从而增加金币流通量使金币贬值到平衡点。同样通过黄金自由进出口也可以自我调节国际汇率,实现汇率稳定。尤其是与当今频发信用危机的信用货币体系比较,金本位制的超稳定性的优点十分突出,更显可贵。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其后2010年又爆发了欧债危机,充分地暴露了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国际信用货币体系的弊端。从个人到机构再到国家信用危机的深化,引发了近年来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推进的黄金非货币化改革的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对当今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讨论,建立新金本位制又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所以,金本位制在人类货币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篇章。P9-11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对此我们可以姑妄听之,但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因素无处不在的世纪却是实情,因为我们正在把民族振兴大业一步步从希望冀盼变为现实。中国之所以能够走出百年贫瘠成为二十一世纪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皆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然而,这条道路的选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长期的迷茫与曲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昔自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铭记历史并不是留恋过去要走回头路,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因为历史往往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把握方向,从而避免重蹈覆辙。
黄金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从1993年国务院63号函出台算起至今已过去了整整二十年。黄金市场化改革或许只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冲击溅起的一朵浪花,但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样具有借鉴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审视时代的风貌。经过二十年的岁月沉淀它的变化引起了更多人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作为这一改革全过程观察者的我有了更多的感悟。有一种力量时时推动我对这一改革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梳理,于是就有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文稿。
我于1991年底调入了刚刚组建的国家黄金局黄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担任中心经研室负责人,而开始从事黄金经济研究工作之时恰逢我国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前夜。虽然当时黄金是被列入最严格的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的产品,但黄金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正在形成,所以我承担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便是黄金管理的市场化研究,并于1992年完成,开创了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研究之先河。从此我成为了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全过程的观察者和研究者。
从1992年承担黄金市场化改革课题研究算起,我与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相伴而行了二十一年,也正是在这一改革的进程推进中不断学习积累,才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这期间已发表有关论文和专题报告近百篇,完成专题研究成果三十余个,出版专著五部,编写高校培训教材两部。这些文字记录了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也记录了本人对这一改革历程的思考和探索。随改革实践成长,随改革推进成熟,无论是改革事业,还是参与者自身都是如此。
进入新世纪我开始转入黄金投资市场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先后与多个高校和社会机构联合举办了多个黄金市场及投资专业人才培训项目和专业论坛,推动了我国首个黄金工商硕士班和首个黄金经济方向本科班的创建,在坚持经济研究的同时也参与了教材编写与教学工作。
随着改革的前进成长,是我对二十多年来与黄金市场化改革同行的最深体会和最大感触,我们对于黄金市场化改革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而回顾也是深化认识过程的一环。当人们在1993年高举市场化大旗、冲击黄金统购统配管理体制、提出改革诉求的时候,包含着许多感情的成分与逐利的色彩,而缺少深层的思考与理论的准备,因而现实中改革的推进实践往往是出于对现实问题的被动应对,而非是主动的对总体规划的分步骤实施,故改革经验与教训并存,反复曲折难以避免,因而回顾总结也是有意义的补课。所以,我力图将本书的写作看作对黄金市场化改革二十年的回顾过程,同时也是对黄金市场化改革认识再深化的过程。
国家基于对黄金的紧迫需求使得我国黄金行业在黄金管制的体制中得到优先的扶持照顾,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获得了持续二十年的增长,所以对告别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有许多难以割舍的情愫。告别原有管理体制也便意味着原有利益的丧失,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陌生又产生了对黄金市场化改革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所以,人们虽然对黄金市场化充满期待,但1999年要迈出放开黄金管制的关键性一步时,更多的又是忐忑不安。那时国际黄金市场持续低迷且处于萎缩之中,使当时黄金统购统配政策的执行者人民银行前所未有地面临巨大的经济亏损压力,因而放开黄金管制、改变黄金交易方式也是人民银行不得不为之的一招险棋。但是,没有想到的是,2002年我国黄金交易实现市场化之时也正是国际黄金市场熊市出现拐点之日,从此开始了一个长达十余年的黄金牛市。金价节节高升,屡创历史新高,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盈利机遇而拉升了市场人气。另外,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后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信用资产全面危机使黄金的价值突显而赢得了民众的信任,成为规避信用风险的有力工具。因而社会氛围为之一变,这是我国黄金市场化顺风顺水、成果颇丰的重要外部因素。
长达二十年黄金熊市的结束,黄金牛市的出现创造了机遇大于挑战的市场环境,使我国黄金行业走出黄金管制进入市场也变得格外顺利,除降低了转轨的风险外还收获了巨大的市场红利,这幸运的眷顾大大地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从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运行至今的十一年,在历史上这仅是一个瞬间,但这个历史瞬间却是我国黄金产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在这期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产金国,从国际黄金业的跟随者变为了领导者;兴起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加工业,已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产品生产国;从无到有已基本建成完整的黄金市场体系,其中场内现货交易量世界第一,黄金期货交易量世界第四。
发展的事实表明黄金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大大提高了黄金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率,其既表现在行业迅速增长的规模上,也表现在行业迅速增长的效益上。但是,资本的流动具有趋利性,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资本流出将对黄金行业发展构成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黄金市场化改革仅走了半程,迎接熊市的挑战是黄金市场化改革下篇的主题,然而至今还没破题。我们面对黄金熊市将会拿出一个什么样的方案,还是未知的谜,看来未来新的回顾与总结又在前面等待着我们。
从1993年8月国务院63号函出台算起,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已有二十年。从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运行算起,我国黄金市场也有了十年的发展历程,但与国际黄金市场比较我们是一个后来者,发展滞后了三十年,可是我国黄金市场发展不仅平稳,而且迅速,再次显示了中国的后发效应。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权益的博弈和发展逻辑的演进。
任何事物为何而生,是有其内在根源的;任何事物之变,是有其内在逻辑的。然而,这一切都埋藏在表象的深处,只有由表及里地挖掘才能示人。故我在力求完整叙事的同时也力求能对改革的内在动力的聚积与爆发过程有所描述。
基于国家外汇极度短缺而对黄金急切需求的现实,我国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之后仍然维持了黄金管制体制,实行统购统配管制,所以黄金行业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但是,黄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生存发展也都必须与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所以当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黄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随之进行,这是大势。在这个过程中也曾有过试图保持黄金特殊管理体制的努力,但最终的事实表明这是徒劳的。
黄金行业市场化改革虽然在黄金管制解除之前就已启动,但都属于微观层面上的“量的积累”,但正是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发生“质的飞跃”,所以黄金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突破点即“质的突破”发生的具体时间点又往往是由微观层面发生的个别事件触发的。黄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偶然,但并非偶然,值得人深思。黄金市场化改革不断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不断发展提高:1993年是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起始之年;1999年是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再启动之年;2002年是实现黄金交易由计划统购统配向市场自由交易转变之年;2004年是黄金投资市场建设起始之年;2010年是我国黄金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之年。这些是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的五个重要时间结点,在这五个时间结点上都有重要的国家黄金政策调整宣示。
我们对黄金市场化改革的观察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的,宏观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微观即黄金管理体制改革。宏观改革对微观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决定了微观改革的最终方向,但微观改革也有其特殊性,因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与微观黄金管理改革不同步构成了黄金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外部推动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改革都必然要涉及利益的调整,面对利益的损失,自愿改革者寡而随大流者众,故许多改革都并非是人们的主动选择,多数都是大势所趋不得不为之,但顺势而为者可获得机遇,逆市而为者则为落伍者,为时代所弃,这一历史剧目在黄金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上演。我们强调变化的内因的重要性固然没有错,但外因同样重要,如同鸡蛋能孵出小鸡,鸭蛋只能孵小鸭,这是内因决定的,但没有外部适合的温度,内因也不能发挥作用而自然地产生小鸡与小鸭。但黄金市场化改革的目标诉求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同步的,这种矛盾性决定了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改革的具体形态。
利益格局调整论和主客观因素协调论是我们观察黄金市场化改革的两个基本点,前者可以使我们认识改革动力源来自何处,而后者可以使我们认识改革结果的必然性。对黄金市场化改革观察的理性提升和归纳不能取代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但可以使我们把握事物本质,从而洞若观火。黄金市场化改革是由多个具体时间结点组成的演进过程,要了解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我们先从黄金管制的前世今生说起。
对于我国黄金市场而言,2012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从2002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开业运行算起,我国黄金市场发展整整走过了十年。我国黄金市场已由一个市场发展成为多种形态市场组成的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全部建成。过去需要总结,未来需要瞻望,所以在2011年我就着手推动黄金市场十年发展论坛举办工作。最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山东招金投资公司和首都经贸大学的支持下,以首都经贸大学中国黄金市场研究中心为工作平台,于2012年11月召开了“中国黄金市场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各届人士提交论文三十余篇。经过精选和充实后,结集出版了《中国黄金市场十年回顾与展望论文集》,在中国黄金市场化发展的这个重要的时间结点上留下了印迹。但紧接着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时间结点即将来临,这就是2013年黄金市场化二十周年的到来。
对于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而言,从1993年国务院63号函下达算起到2013年恰是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二十周年,黄金市场化具有比黄金市场发展有更大的改革内涵,它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黄金市场化使我国诞生了一个日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新兴市场,并从而使多年残缺的金融市场体系得以完善;黄金市场化使我国迅速地形成了一个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的黄金产业,成为了经济的新亮点;黄金市场化为民众开放了一个新型投资市场,在信用危机肆虐全球之际为民众财富保值提供了一个新选择。今天,黄金市场化的影响已经在社会多层面发生,黄金市场化改革成为民众日益关注的话题。因而黄金市场化二十年更应总结。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们的求索是好奇,也是因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求知。为此,我决定对黄金市场化二十年历程作一次回顾与解读,力争让更多的人士关注黄金市场化、认识黄金市场化,当然也有为历史留下一点记录的意图。至于因自己作品中的歧见和谬论而引起的批评和争论,我将会认真思考并虚心接受。产生社会反响正是扩大黄金市场化影响的途径,所以我将二十年的所见、所想如实记录下来告之读者,以解读改革作为对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二十周年的纪念。
对于一个中国黄金市场化改革的全程观察者而言,已近古稀之年的我对黄金市场化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后来者的一个交代,因记忆总会随岁月而消失,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得以保存,而且记录的本身也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使我自己从中收获匪浅。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这就是记录历史的意义,并非与现实无关,所以我以此为己任。
在本书付印前,特印刷了10册内部征求意见稿,向业内专业人士征求意见。在此特别要感谢上海黄金交易所副总经理沈钢女士、上海期货交易所原理事长王立华女士、原世界黄金协会大中华区总经理王立新先生,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对文稿中的内容给予了指正并提供了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我的学生刘中山、侯杰、张保强、凡瑞瑞为文稿的录入付出了大量时间,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