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举世皆知的“留学教父”,是“中国最有钱的教师”,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称号,以及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拥有这些称号的人所给予的丰富美好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俞敏洪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他曾经是个诗人;他“小农”;他个性柔弱;他“居家”,“没本事的时候给老婆做饭,有本事的时候给孩子做饭”……张翼的《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讲述了的故事。
跟踪采访历时8年,资深记者倾力呈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翼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举世皆知的“留学教父”,是“中国最有钱的教师”,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称号,以及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拥有这些称号的人所给予的丰富美好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俞敏洪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他曾经是个诗人;他“小农”;他个性柔弱;他“居家”,“没本事的时候给老婆做饭,有本事的时候给孩子做饭”……张翼的《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讲述了的故事。 跟踪采访历时8年,资深记者倾力呈现! 内容推荐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内容介绍:他是举世皆知的“留学教父”,是“中国最有钱的教师”,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称号,以及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拥有这些称号的人所给予的丰富美好的想象,现实生活中的俞敏洪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侧面: 他浪漫,曾经是个诗人,却因偶像海子的卧轨自杀就此搁笔; 他“小农”,不懂投资,从不把钱存进银行,只图自己看着放心; 他个性柔弱,曾要获得允许才能参加新东方的董事会议; 他“居家”,“没本事的时候给老婆做饭,有本事的时候给孩子做饭”; …… 他提倡“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同时自己也践行着这样的品格。而当水样的柔韧品格加到一个山样的男人身上,呈现在众人眼前的,除了成功,再无其他。《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作者跟踪采访新东方8年,深度解读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俞敏洪,一个英雄背后的“人”。 《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的作者是张翼。 目录 推荐序一 敏洪的悲情奋发和民族的悲壮拼搏 推荐序二 俞敏洪为什么? 推荐序三 敏洪,你是中国最大的校长 第一章 为自己活 更为别人活 人生的所有希望,源于不倦的想象 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人生 北大5年:一粒不幸的“种子” 北大那一夜:沉沦与沉醉 一把广告刷打天下,一部《三国演义》治学校 有多大的气概,就能做多大的事情 成熟是成长的结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影响一生的两个女人 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 “我认为我还是一只蜗牛。” “虚假”的听课证:从31号开始 第二章 新东方前传:跌宕起伏的混乱迷局 气场的营造:俞敏洪的血泪故事 只要你想做事,逆境就是你的常态 “哥们儿,说到底是苦出来的。” 新东方为什么没有被搞垮? “新东方没有土鳖,也没有海龟,只有中华鳖精。” 用师者王,用友者霸 被《三国演义》改变的新东方 去家族化,每一步都鲜血淋漓 破解产权僵局的一次重大实践 危情时刻:“三驾马车”裂痕深重 刀锋徐小平 告别个人英雄主义时代 建体系、定制度:让规矩说了算 “拖船”拖着“驳船”走 转型危机:反思、改造、重构 第三章 野蛮生长:新东方、ETS纠纷真相 一声叹息:与ETS不得不说的往事 “大家都在盗版,凭什么只针对新东方?” “这是新东方历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如果ETS摧毁了新东方,我们将是永远的笑料。” ETS事件就是新东方犯下的大错 “7年了,新东方与ETS该有个了断了。” 第四章 “非典”之祸与“人事地震” “非典”的典型考验:新东方之难 永远不做教育之外的事情 胡敏与江博:沸沸扬扬的出走事件 人事斗争到最后,斗出的是规则 不必忠诚于我,而要忠诚于自己的事业 谁在“做空”新东方? 批判和宽容相结合的文化 心有所属、情有所归、利有所依 “新东方大家庭”靠什么维系? 第五章 资本的爱与哀愁 11年前的狂想:新东方值50亿 向麦当劳、肯德基学习 上市: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王明夫如此形容俞敏洪的成功——泣血 “我还能左右我的生命,左右新东方的理想吗?” 后悔把新东方做大,后悔把新东方弄上市 “我的命运没有被资本掌控” 教育产业是慢功磨细活 第六章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俞敏洪 我心如秤 管理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包容 老师还是企业家? 人性柔软,同时又让人充满敬畏 奋争,永不倦怠的奋争 为什么是陈向东? 俞敏洪其人其事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 酒文化与江湖义气 可以放弃一切,唯独放不下家庭 必须学会坚忍,必须学会改变 “为自己松绑”最安全、最踏实 抬头看蓝天,朴素的理想主义 始终保持着一个穷人对财富的看法 后记 不忘初心 附录 俞敏洪答普鲁斯特问卷 试读章节 俞敏洪一开始根本没想能够考进北大,师范类大专是他的最高目标,但高考分数上去了,就不知不觉或后知后觉地被时代的浩荡洪流裹挟进了北大。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失败和成功交织的滋味。 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俞敏洪先是仰天大笑继而号啕大哭,那种神情简直就是“范进中举”的现代版。 忆及高考往事,俞敏洪至今难以释怀:“如果当时没有坚持的话,也许我现在仍然只是一口土话、两脚带泥、满手老茧、满心凄凉的插秧农民。”俞敏洪清楚地记得,当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和他一样,高考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我跟他说一起再考一次,他母亲一脸忧愤地说:‘我家儿子不考了,找个女人结婚算了。’回到家我跟我妈说我再考一年,结果真的考上了”。 两次高考落榜,是俞敏洪人生的第一场失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得出两个结论:必须往前跑,不一定要跑得快,但是要跑得久;不能停下来,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逆境,尽管痛苦,但是快乐。因为,它是陶铸优异者、淘汰竞争者的必然过程。 俞敏洪平生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80年,那一年他背起行囊去北大西语系报到。俞敏洪个人回忆,那些年,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火车,车厢外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强烈节奏,风声在车窗外呼啸而过,还有对面开来的火车那急促的凄厉嘶鸣,常常把他的思绪拉得悠远绵长。“火车从一个城市穿过,奔向另外一个城市,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就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不同的风景里。” 面容清癯,身形消瘦,留着一头“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的长发,俞敏洪在北大求学的5年,一点儿都不开心,也丝毫不浪漫。那5年,俞敏洪备受煎熬,屡受打击。他是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走进北大校园的,上体育课时,老师从来不叫他的名字,通常都是吼一嗓子:“大补丁,来做个动作。”体育老师的话一出口,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臊得俞敏洪狼狈不堪、无地自容。 俞敏洪的高考英语成绩并不差,被分到了A班,但是因为听说水平一般,一个月后便被贬到了C班。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要知道,C班里聚集 的主要是那些语音语调及听力有障碍的同学。 后来,俞敏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其他同学相比或许真的有差距。“那些同学平时看着学习也并不怎么认真,但一到期末考试就能考出好成绩,我每天学习时间都要比他们多两三个小时,但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在全班倒数几名。”为此,俞敏洪郁闷不已。 开学第一天的晚上,全班同学聚在一起开班会,性格腼腆的俞敏洪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进行自我介绍。新东方创业元老王强是俞敏洪所在班级的班长,他毫不留情地戏弄了俞敏洪一把:“哎,这位同学,我说你能不能不讲日语?”因为口音过于浓重,普通话极其不标准,同学们几乎听不懂俞敏洪在说什么。俞敏洪所在的班级共有50人,男生女生各一半。一开始,俞敏洪对“一比一”的性别比例特别兴奋,但没想到的是,班里的女生没一个正眼瞧他的。 为什么没有一个女生喜欢俞敏洪?为什么北大求学的5年依然不自信?俞敏洪的自卑来自于一系列的暗示和打击。 俞敏洪自己总结,北大求学期间造成他自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普通话、英语口语差,让他没有勇气参加各种公开活动,也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说话;形象不太好,满脸青春痘,那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内分泌失调。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俞敏洪得了肺结核,吃了很多药,导致血液浓度改变,直接反映就是脸上布满疮疤。 这两个因素累加在一起,让俞敏洪一度极其自卑,看不起自己,走不出自卑的阴影。 自信的人都会有许多自信的行为,比如,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但是对于自卑的俞敏洪来说,察言观色、谨小慎微,是其成长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8岁之前的俞敏洪并不自卑,因为在农村干活的他充满了热情,插秧、割稻子、割麦子这些农活,小小年纪的他干得又快又利索,如果不是考上了北大,他很可能会成为江阴最优秀的农民之一。北大改变了俞敏洪,在北大他收获了知识,也经受了不少的落寞以及太多的歧视。当然,所谓的歧视,多数时候是由于俞敏洪过于敏感假想出来的。 考入北大的俞敏洪,压抑而憋闷,短时期内难以适应北大的气氛与文化。北大求学期间,他一直是个沉默寡言、木讷呆板的旁观者,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甜美恋情、风花雪月,都跟他毫无关系。做惯了旁观者的俞敏洪,逐渐祛除了北大人常见的浮躁之气,做事情变得有分寸、有节制。 然而,北大的5年,对俞敏洪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折磨,因为每天都要跟优秀的人比拼,比拼的结果是逼迫着自己成长。“也许超越不了周围那些出类拔萃的尖子生,但是你的成长是必然的。” 当身边充满了比你优秀的同龄人,你该怎么办?俞敏洪面临两种选择:充满仇恨,恨不得把他们全部摧毁;或者,强迫自己向他们学习。很显然,俞敏洪选择了后者。在自卑的恣肆汪洋中,他看淡自己的弱点,看清自己的优点,对周遭的人与事更加敏锐、更加敏感。长期以来,俞敏洪就是这样的。 北大求学的5年,俞敏洪练就了一门独门功夫:通过“阅读”别人的表情和语言,判断背后深藏的意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能力,90%的情况下他都不会失误,可以通过对方的眼神、表情、言语,判断出对方在想什么,要干什么。这是俞敏洪为了克服自卑刻意训练出来的一种能力。“因为你敏感、自卑,不相信自己,你就会下意识地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关注。后来,当我越来越发现周围的同学读书比我少,发表的意见远远不如我高明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建立起了自信。”如果你想赢,首先要战胜自己。俞敏洪的成功就在于把北大给他造成的强烈的自卑情结转化成了理性的自信。 大学第一学期的一天,俞敏洪坐在床边对着秋意渐浓的窗外独自发呆、暗生惆怅。彼时的他,一方面因为普通话说不好,被人笑话,自尊心很受打击;另一方面,学习跟不上趟,感觉很吃力、很郁闷。看秋叶敲打窗棂,俞敏洪的心中充满感伤,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口气道:“我真的好想家,好想回到江阴农村。” 同班同学周华刚好也在宿舍,他默默递给俞敏洪一个苹果:“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周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P7-9 序言 张翼邀我为他多年跟踪采访俞敏洪和新东方而完成的这部著作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俞敏洪所从事的事业与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相关。在我看来,这部书中的所记所述,映射着一个与民族命运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说,绝不是夸大其词。 俞敏洪的个人素质和坚韧执著确实是新东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从全球化和中华民族命运的大背景看,也有其成功的必然性。因为,俞敏洪和新东方进入的是一个中华民族最“劳民伤财”的领域。试问:中国人在哪一门学习课程中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最多?大概没有人会反对,答案是“英语”。中国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英语,考英语”就几乎一直如影相随,像幽灵一样难以摆脱,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仍然遗憾地没能真正学好英语。国家、家庭、个人都为此付出极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特别是那些精英人士或者期望成为精英人士的知识型人才,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完成学业,获得学位,统统必须“痛苦地”学英语、考英语;更不要说出国求学,掌握英语当然是必要条件。英语几乎成为中国所有专业技术职务门槛的“敲门砖”,例如要晋升“职称”,就要通过英语考试。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进入了一个中国人耗费资源最多的教学领域,在这个蕴蓄着巨量收入的产业领域,商业“蛋糕”实在是太大了! 早在“五四”运动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们在思考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时就指出,中国文字耗费了太多的民众时间、精力和教育资源,许多人主张中国文字也应走西方拼音文字的改革道路(甚至毛泽东也曾有这样的主张)。也是为了减少学习和使用中国文字的成本,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进行了几次汉字简化。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其目的无非是要节约使用中国文字所耗费的“交易成本”。 但是,现在看来,同使用汉字的交易成本相比,中国人学英语、考英语所花费的成本要大得多。世界上有数百种语言,《圣经》上说这是上帝有意要给人类的沟通交流设置障碍,是对人类的一种惩罚。于是,使用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就必须进行语言翻译,或者迫使人类必须痛苦地学习“外语”。这实质上就是为克服和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进行语言符号转换而支付交易成本。 不过,由于各国的文明发达程度和国际地位不同,所以,在支付语言转换成本上的竞争地位是极为不平等的。一般规律是,经济和文化较弱势的国家,不得不为语言转换付出远比经济和文化强势国家更多的成本。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英国曾经是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而当代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近现代以来,绝大多数文献以英语记载,英语成为20世纪以来大多数国家认可(或者不得不认可)的国际交流语言(曾经有人试图发明推广“世界语”,以实现语言平等,但终未成功)。总之,英语是其他语言难以替代的最强势的语言。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其竞争力仍然无法与英语同日而语。各种文献资料特别是科学学术成果如果不是用英语表达,甚至很可能被视而不见。国际交流通常也必须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语言不平等的最普遍表现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可以不在意学外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除非是具有抱负的一些人准备将来从事必须使用非英语的特殊行业;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花费极大的教学成本学习和掌握非母语的英语。显然,这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公平性! 尽管不公平,但只要中国没有强大到让其他民族都须支出更大的成本来普及中文,只要美英等英语国家仍然是世界各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强势的国家,全民学英语就是中国人难以摆脱的命运!将更多的资源(时间、精力、资金)投入到学英语、考英语的现实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流利地运用英语,以英语水平作为知识水平、文化水平,甚至专业水平(考不过英语就评不上和当不上教授、研究员、主任医生、高级工程师等)的标准,既是中国文化进步和人才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面对英语强势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个“悲壮”奇观! 所以,可以说,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所从事的是中华民族最悲壮的事业。从(《柔韧有“俞”——你所不知道的俞敏洪》一书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俞敏洪正是怀着某种悲情,特别是对北京大学的悲情,从逆境中奋发创业而艰难创办新东方的。敏洪的悲情奋发和民族的悲壮拼搏,就是我看到的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 后记 不忘初心 “市面上流传着许许多多与我有关的各类书籍,那些书的作者几乎没有一个采访过我本人,有的作者在写书的过程中给我打过电话,但我婉言谢绝了大部分的采访。你长年跟踪报道新东方和我本人,我愿意接受你的访谈,也愿意你来写一本书系统而全面地梳理我的思考和感悟。” 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如是说。承蒙俞老师的独家授权、信任支持,我在那一年得以创作完成了(《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 两年后的今天,我写了这本以俞敏洪为主角的书,首先声明,这本书并非俞老师的个人传记,而是一个自诩资深的财经记者耗时8年深入采访俞敏洪、新东方之后故事集纳的文字呈现、全面思考。12年职业记者的专业训练,使我顽强而固执地养成了珍爱文字、留存资料、保存文档的习惯。写作本书期间,我在电脑的文件夹里意外地发现了若干篇略显冗长的速记稿,那些文字都是当年我获准采访新东方相关人士的口述实录,只因那些文字关乎他人过于敏感而被刻意尘封。考较再三、反复思量,我决定有限度地将之解密、公之于众。 我要感谢卢跃刚。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著名记者卢跃刚是我的老师,跃刚老师在不惑之年出版过一本畅销书《大国寡民》,这本书将他拖入一场无妄之灾。12年前我就曾以记者的身份陪同他奔赴西安打了那场注定无法胜诉的官司,也因那场万众瞩目、媒体爆炒的著名官司,我有幸和跃刚老师成为朋友。2002年4月,跃刚老师出版了《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一书。用我的话说,跃刚老师的恢弘巨制先是把俞敏洪请下了“神坛”,继而又送上了“神坛”。事实上,也正是拜阅了跃刚老师的大作,我才开始真正用心关注新东方和俞敏洪。不过,那一时期,每当我采写关于新东方的报道,难免会被同事挖苦、嘲讽:“新东方?就是那个乱得不成样子的英语培训学校?俞敏洪?就是那个因为盗版被美国人状告的家伙?” 那些年,我们一起报道过的新东方和俞敏洪,其实并不主流。 今天呢? 新东方拥有27 000名教职员工,培训了250万学生,出版发行1 000多万册图书,影响了中国数百万家庭。迄今为止,已有ll家中资教育培训机构在美国上市,新东方的市值是其他10家企业市值总和的2倍。 这些年来,附着在新东方以及俞敏洪之上的光环从未消退,反而熠熠生辉。俞敏洪本人,倒是越来越反感和抵触来自传媒的炒作和放大。《东方马车——从北大到新东方的传奇》之后,俞敏洪自定规矩,“80岁之前不写传记,也不想别人帮我写传记”。 为什么再度书写俞敏洪?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深刻地改变了我,我愿将我所知道的俞敏洪的故事与经历、思想与理想,和盘托出、传播开来,以让更广泛的群体都能够体会到俞敏洪所特有的那种向上生长的坚忍与执著。成功是偶然,失败才是必然,人生没那么容易也没那么简单。追求完美,并且勇于直面所面临的困惑和窘境。精神层面积极向上、坚持自我、顽强不屈。这些就是俞敏洪以及新东方之于我的启示与感悟。 何时的人生最惬意美丽?心平气和、气定神闲、本真原初的状态最惬意美丽。在俞敏洪看来,不管你如何奋斗、如何曲折,怎么失败,哪怕最后一辈子都失败了,但是到了垂暮之年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成功与失败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为,生命的轨迹让大家都归于宁静与祥和。 从物质的富足迈向对多元的精神世界的追寻与求索,一个公司是否有竞争力,主要依赖于其精神理念。精神理念、价值观念是公司存续的依据和标准。生活的需求在于物质的丰裕,生活的质量在于精神的厚度,内心的力量能够引领你摆脱不安,带来健康、快乐和富足。 无论物质抑或精神,均是一种选择,因为它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愿景实现与使命必达。当下的俞敏洪,富裕自身、传承企业的同时,也在积极而全面地追求心灵安恬、精神丰富,这是一种值得庆幸的良性态势。 新东方的管理与治理,终究要靠健康良性的文化氛围营造,。要靠机制的规范与约束,而非个人威权的宣泄与释放。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最富洞见的看法是:公司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俞敏洪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经营新东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聚人,聚人主要不是为了做事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热闹,因为想要一直热闹下去,就得通过做事业和赚钱来维持热闹。后来发现事业做大了也赚钱了,却不热闹了,这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与本心,所以俞敏洪一直在努力地营造、培育一些热闹的场面,让大家“喧闹”起来。 和人一样,公司是有性格、有生命的。公司性格的炼成,是企业家精神导入、熏陶的结果。企业家的个性是企业的DNA,企业的个性就是企业家性格的投射。在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特别是企业的创始人,在企业中留存的印记与烙印尤其不易磨灭。 自然而然,新东方洋溢着浓烈的人文情结。新东方也是系出北大,它是由包括俞敏洪、王强、徐小平、包凡一在内的北大毕业生、北大老师一手缔建的,新东方这家企业携带着北大的鲜明特色。北大的人文精神对俞敏洪们影响很大,未名湖畔求学之时,北大远离功利、远离商业、纯洁而纯粹。俞敏洪、王强、徐小平、包凡一这些人,都是以人文素养为前提,内心追求亦源于北大的人文精神:兼容并包,对人性、人类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人间喜乐的悲悯心理。 陈向东,俞敏洪“钦定”的“接班人”。向东老师总在向我灌输“不忘初心即幸福”的价值观念。倡扬“不忘初心即幸福”的文化,能大大降低制度建设的成本,即不需要大量推行制度而是通过礼之教化、止邪于形,达成员工发扬本心、扩充善性的目的。 “人之初,善良、真诚、进取、博爱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幸福就是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弘扬本心,俞敏洪的成功之秘。 张翼 2012年初春,于北京万寿路 书评(媒体评论) 刘伟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 何谓企业家精神?创新的意识、担当的使命、人性的温度,也就是说要具备道德、道义、人格的魅力。毫无疑问,俞敏洪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如上追求的系出北大的成功企业家。 郑永刚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在我看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两个“抓手”:以人为本、团队制胜,向管理要效力;文化凝聚、品牌认知和价值认同。无疑,这也正是新东方、俞敏洪成功的奥秘。 王旭宁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张翼是我熟识的知名财经作家,他笔下的俞敏洪真实而生动、鲜活而深刻。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家各有各的不幸。创业创富、急事慢做,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是我最尊敬的中国企业家之一,他的敬业、虚心,沟通能力、领导魅力都是值得学习的。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俞敏洪属于知识分子创业,却又白手起家,百战成名,带有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与其今日取得的成就相比。他的心路历程可能更值得一代人回味。“躬身八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本书特别之处,就在于将俞敏洪这种朴拙与坚韧写了出来。 金志国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青年心目中,俞敏洪堪称精神励志的偶像,是在相对传统、封闭的教育体制下,用市场的逻辑创造了教育产业化,这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企业家可以创造一家优秀的企业,一个教育型的企业家可以创造无数优秀的企业。他不仅靠敏捷,也不仅有洪福,因为他有理想、勇担当,志存高远,这就是中国的新东方、新东方的中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