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胜编著的《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精)》甄选了二十五部史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按照各部史书的时闻顺序分为二十五个章节,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蒡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现中华文明的史学巨著。此外,本书还精选了300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寓的精美绣像,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力求精确、经典。全书图文并茂,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闻里,轻松地阅尽我国四千多年的人事沧桑。汲取源源不尽的睿见卓识,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
杨永胜编著的《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精)》以二十五部史学著作为主干,甄选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各部史书的时间顺序为线,连贯地展示了中国从上古到清代的完整的历史概貌。《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精)》中以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特点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概貌,勾勒出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以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
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Ⅱq轩辕。少典族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姬水河畔的一个重要部落。据说轩辕一生下来,就显出了非同寻常的一面。他七十天内就会说话,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就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脑子灵活,口齿伶俐。成人后,轩辕朴实敦厚、机敏神灵的优势更加显示出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他愈发显得知识渊博、明辨是非,为众人所公认。
这个时候,神农氏管辖下的各部落互相侵犯攻战,残害百姓,但是神农氏没有能力去惩罚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已成为部落首领的轩辕就经常主动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从神农氏、残害四方的人。轩辕的威信很快上升,各部落都自觉地归附于他,愿意听从他的指挥。
轩辕非常懂得如何壮大自身实力。他推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还按照季节和气候的规律,种植黍、稷、菽、麦、稻等农作物,使民众们的生活安定而富足。他安抚四方,苦练兵士,在他的统一协调下对外作战,征伐那些无法无天的部落。
炎帝是与黄帝同时期的一个重要部落的首领。这个时期,另一名重要部落的首领叫蚩尤,他所率领的部落生活在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一带。据传这个蚩尤黑脸红须碧眼,力气过人,性情残暴,号称有八十一个兄弟,专门攻打弱小部落,还企图向北方即黄河流域一带扩张。由于蚩尤部落的实力非常强,还没有哪一支力量能够战胜他。
轩辕经过一番思索,决定先解决炎帝的问题,在拥有强大实力之后,再战蚩尤。
此时的炎帝已经遭受了蚩尤的攻击,被打得节节败退。很明显,蚩尤战胜了炎帝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轩辕。轩辕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在阪泉的郊野,轩辕率众部落兵士首先向炎帝的军队发起了进攻。经过几番战斗,炎帝的军队终于被战败。炎帝心里早已明白轩辕真正的用意,也就顺应大局,归顺了轩辕。就这样,炎帝与轩辕黄帝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两股合力形成之后,轩辕终于向蚩尤发动进攻。在进攻之前,轩辕首先规劝蚩尤,希望他能归降,但蚩尤根本不听从轩辕的劝降,反而进攻轩辕的军队。于是,在四方部落的支持下,轩辕决定征调最精锐的军队,在琢鹿(今河北省琢鹿县)与蚩尤进行决定性的一战。这一战,历史上称之为“琢鹿之战”。
轩辕的这一方,除了他自己的军队,还有原先炎帝的军队,各部落的军队也参加了,而蚩尤动用了他的八十一个兄弟,以及各自手下的强兵。蚩尤的军队虽然善战,但轩辕排开九宫之阵,蚩尤很快败下阵来。
从此,四方部落都尊崇轩辕做“天子”,代替了神农氏。轩辕从此号称“黄帝”,统一了整个中原地区。
黄帝统一中原后,积极扩大自己的版图。往东,他抵达了海滨,登上过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达了位于今甘肃省境内的崆峒山和鸡头山;往南,他到过长江边上,登上了位于今湖南省境内的熊山和湘山;往北,他进入过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荒蛮之地。他还在釜山(今河北省琢鹿县境内)接受了各部落首领的朝拜,从此彻底树立了领导整个华夏之地的威信。
黄帝还委任一大批甘愿为民造福的官员,甚至还要求民众们对江湖山林的出产物都要按照时令收采,一切都要遵循天地四时等自然规律,使“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
黄帝的这些努力,不仅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还有效地促进了生产。
黄帝居住在一座名叫“轩辕之丘”的小山旁,娶了西陵部落的女子为妻,她就是嫘祖。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后来建立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与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叫青阳和昌意,他们的后代都分别掌控过整个华夏大地。黄帝逝世之后,安葬在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境内)。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即帝颛顼。
传说在华夏大地上,最早称霸四方的是“三皇五帝”。这“三皇”往往指的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而“五帝”则是指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由此可见,黄帝不仅名列“三皇”,又位于“五帝”之首,他在中华民族早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说,正是从以黄帝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才真正拉开序幕。
尧舜禅让
五帝之一的帝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挚,小儿子叫放勋。帝喾去世后,挚继承了帝位。挚在任期间,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什么成绩。挚死后,放勋继位,他就是被世人称为“尧帝”的著名古代帝王。
尧帝为人仁慈,才华又十分出众。人们爱戴他,如同葵花总是向着太阳;人们需要他,如同植物渴望云彩撒播雨露。尧帝富有但从不骄纵奢侈;高贵但又显得亲近谦和。在尧帝的治理下,各部落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尧帝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了帮助人们掌握生产季节,他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官员去各地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告诉人们按季节及时播种收获。有关一年共计三百六十五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定,就是在尧帝时完成的。
一天,尧帝问大臣们:“究竟谁能按照天意,接替我的帝位?”
一位大臣回答:“您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可以接替您的帝位。”
尧帝却说:“丹朱十分顽劣,还喜欢与人争斗,不能继位。” 另一位大臣推荐道:“有一个叫共工的,在广泛聚集人力方面已很见功夫。他能行吗?”
尧帝叹了一口气说:“唉,共工很会说话,这没错,但他的话总含有邪意,听起来恭敬,其实暗藏着恶念,不可以让他来接替。”
很多大臣接着又推荐了鲧:“鲧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他还能治理天下的水灾呢。”
尧帝想了想,仍然把鲧给否定了:“鲧个性太凶狠,经常违背我的命令,还常常诋毁自己的同族人,不能任用。”
大臣们实在找不出别的合适人选,便纷纷劝尧帝道:“鲧不至于会这样吧,何况您又没有试过,不妨让他试一试。”
尧帝勉强同意了大臣们的提议,任命鲧去治理洪水。那时的气候反复无常,由于没有起码的水利设施,经常发生水灾。浊浪滔天,一片汪洋,包围了山冈,也淹没了丘陵。百姓们不得不四处逃命,饥寒交迫,叫苦连天……尧帝心里十分着急。他想,如果鲧真能治理好洪水,也算是建立了辉煌功勋,还能证明他怀有治理好国家的诚心。
可是,不出尧帝所料,鲧根本不懂得怎样治水,只知道到处堵截水患,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治水方法。九年时间过去了,水患依旧存在,甚至更加严重。显然,鲧不可能是接替尧帝帝位的合适人选。
时间一年一年地也过去,尧帝也越来越老,寻找继承人的事情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这一天,他又召集各位大臣,再一次诚恳地询问:“我占有帝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当中有谁能够按照天意,来接替我的帝位?”
大臣们纷纷推辞:“我们没有这样的能耐,假如来执行天子的事务,会污辱神圣的帝位。”
尧帝说:“那么,请各位推举贵族中间或者埋没在民间的贤才吧!”
大臣们议论了一阵子,接着一齐向他推荐:“民间有一个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叫虞舜,据说非常不错。”
尧帝接过话头:“我也听说过他,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P1-3
蔡元培说过:“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学习历史,对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我国可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在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史学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在数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从《史记》开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加上《清史稿》,这二十五部史书可说是中国完整的历史总集。它所载历史横越千年,浩浩汤汤,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令后人从中获益无穷。研读二十五史,除了可以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
这二十五部史书大多为纪传体,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我国从远古至清朝末年数千年的历‘史,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轨迹,涵盖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然而这些典籍鸿篇巨制,规模宏大,年代久远,文字艰涩,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鉴此,我们推出了这部《二十五史故事大全集》。
本书精选二十五部史书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按照各部史书的时间顺序分为二十五个章节,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展现中华文明的史学巨著。此外,本书还精选了两百余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精美绣像,与文字互为补充和解释,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不同知识背景、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轻松地阅尽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沧桑,在丰富深广的历史经验中让自己的人生阅历获得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