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以童心
分类
作者 王耐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耐编写的《我以童心》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高山仰止》是报告文学、人物生平;中编《岁月留香》是散文、故事;下编《晚年放飞》是诗歌作品。

王耐的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学习孙犁《白洋淀纪事》的技巧:白描写实,故事有头有尾,叙述完整,脉络清晰,生动有情,人物神形兼备。他的诗数量不多,但大多是成功之作,题材广泛,艺术借鉴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有些民族与宗教题材诗歌富有哲理,朗朗上口。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特写,还是散文、诗歌,创作态度极为严肃,极具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内容推荐

王耐,1937年9月生于山东青州(益都),回族。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从事纺织、新闻、殡葬、民族宗教等职业43个春秋。期间先后任办事员、统计员、科长、主任等职。曾当选青浦区人大代表、常委,农工党黄浦区委宣传委员、青浦区主委,农工党市文史委员,市伊协委员,市殡葬协会理事,黄浦区法院陪审员、廉政监督员。

《我以童心》是作家王耐的作品结集。全书分为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三部分。

《我以童心》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上编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搏盛名——达浦生诞生135周年解读

世纪老人风范永驻——周谷城同志传略

他的语言文字学永不生锈——吴文祺生平

一个农工党员的人生境界——缅怀郭莽西烈士

“在太行山上”他一声吼——回族革命歌词家桂涛声生平

临刑含笑就义——辛亥革命时期回族烈士尹神武

经典画作风雨情——记回族画家哈琼文

深切缅怀马人斌阿訇

中编 岁月留香

华君武为王树忱墓碑题词

吕型伟校长岁月留香

犹太人与舟山路上这幢楼

一位杂文作家的人生困惑

“荷兰水”姑娘——抗日战争时的一个故事

卖冰水的故事

黑车与假币

《萌芽》创刊号

走笔亦当志愿者

说说回族

上海人吃涮羊肉的来历

50年代中国穆斯林恢复朝觐追记——纪念新中国60大庆

岳丈那场病

节日想起几位普通穆斯林

她带头作最后的贡献——一个献遗体的故事

《上海穆斯林》一路走来

民族复兴的带路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

难忘“三巧合”的一天——纪念中国共产党90华诞

讲“卧尔兹”我之浅见

爱国爱教爱家族——杨氏家族一次诵经活动

归真路上别样情——来自上海市回民公墓的报告

长脚死里逃生

以责任和义务

东宫为我借东风

呵,摇篮——我们的《东宫报》

1988香港散记

诗的习作杂谈——在文友聚会上的交流发言

走进世博“大观园”——漫谈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看点

下编 晚年放飞

光明追赶渴望——贺中国共产党90华诞

放飞未来——贺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二

明珠再世呈峥嵘

由承前启后作证——为中国农工民主党80华诞

守望太阳——辛亥革命百年怀念孙中山先生

祝福上海世博

歌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祝贺上海世博会成功举行

载歌载舞神人画——观摩豫园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举办的56个民族人物画展

我以童心

天天节日

冬天的微笑

柳绿

海情

心音

讨白

“都瓦”

写在晚年路程

圆形魔方

读传记有感

甘蔗

月亮船

海恋

冬眠为春

钱塘观潮

故居断想

曾经有过很美的中秋

中国当然挺住——悼念5.12大地震死难者

扇赠友人并书

与老友别后30年相会

心仪“小白菜”

试读章节

周谷城来到大都市的上海,译一些苏联著作或为报刊自由撰稿谋生。不久,他着手创办一份周刊《正理报》,并为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刊物撰稿。开始著文批判买办哲学,并埋头撰写《中国社会之演变》、《中国社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现状》,三本著作相继问世。他还与许德珩等人士组成社会科学研究会,借此向社会推出I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翻译书籍。

在他参与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期间,周谷城积极向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而周边形势则给他很大压迫,他硬是顶着,在这种形势下,周谷城结识了中山大学一位教授、系主任。此人,想去从政当官,便邀请周谷城去中山大学顶其职务。周谷城也就应诺去当了社会系主任。他利用学校规定的、系主任可以自行聘用教授的权力,邀请了几位志同道合教师,在他的领导下,对学生全部采用进步课程施教。周谷城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轰动了全校师生,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越出了校园,引来受淞沪战争影响的100多位上海学生到中山借读听课,竟被广州当局诬为引进共产党,破坏学校。周谷城说,此时的中山大学变成了“赤色大学”,然而,周谷城的教学方针和内容惹来麻烦,不断收到恐吓信,甚至直面手枪的威胁。

在又陷入危难之际,暨南大学的朋友邀请他到该校任教。1933年,周谷城再次被迫移地从教。在暨南,他教过《比较逻辑学》,教过《世界史》、《世界史学史》等课程。因为他始终不谕坚持爱国民主理念,同样遭到校内外一些持反动立场教授的诬蔑攻击。说他是拿着苏俄卢布写《中国通史》,说他的《中国社会史论》里有马克思主义毒素。在暨南大学他更不言怯退,与反动势力斗争坚持了近10年之久。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国难当头年代,周谷城在重重危围之中,积极向沦陷区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一直被敌伪势力所监视。在潜赴大后方时,不幸遭日伪逮捕,在杭州被拘禁了37天,在友人营救下保释。

1942年,周谷城经陈望道和张志让的介绍,走进了教学生涯最后一站一一复旦校园。校方原安排周谷城教《中国政治史》,因为他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受到一个反动的系主任竭力反对和阻挠,便转到新闻系教《英文报纸分析》,仍然受到诽谤和干扰。周谷城毫不畏惧,勇敢地采取各种方式,为民主救国而战。他还分别帮助陶行知、翦伯赞、侯外庐、邓初民等开办夜大学。被聘为“民主政团同盟”当顾问,参与民主党派工作。帮助陶行知研究草拟了拥护成立联合政府组织宣言,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在流离颠沛的30年代,他还完成了《中国通史》一书。在他职业从教和参加民主救国斗争遭到威胁迫害的严重关头,中共地下组织和复旦不少学生给予他热情的道义支持。对他说:“周先生只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不教书一样有影响!”

1946年抗战胜利,周谷城从重庆随校回到上海,主讲《世界通史》。他原计划写四卷本的《世界通史》,由于抗战和环境的动荡,问世三卷后便再也无法续笔下去。新中国成立后,也因种种原因,直到他去世,也未能写出第四卷。

随着解放战争打响,解放区的不断壮大,在人民革命节节胜利大好形势鼓舞下,周谷城越来越看清蒋家王朝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反动性和疯狂性。周谷城鼓足勇气和信心,发表了反对蒋介石的宣言,给国民党反动派沉重打击。他还参与沈体兰、张志让等人组织的、由上海各高校进步教授组成的地下组织“教授联谊会”,统一行动反蒋。

1947年元旦,周谷城和洪深、周予同等37位教授,联合发表《正告美国政府意见书》,严正指出,中国学生的抗暴行动,“按之正义与政治上之需要,均甚正确,应予声援”,大声疾呼支持学生。5月26日,上海“国权路血案”发生以后,复旦学生罢课,教授罢教。上海市当局出动军警封闭了报道复旦学潮的《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晚报》,并进行全市大逮捕,逮捕了11名复旦学生。周谷城、陈望道、陈子展等90余位教授联合发表罢教宣言,以示抗议。反动当局对学校施压,校长章益只能迫劝周谷城和陈望道,分别卸去史地系主任和法学院院长职务。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学生和教职人员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斗争越来越白热化。周谷城虽被免去主任一职,但他依然不顾有关方面警告,“我行我素”。为学生作报告,积极鼓动以学生为主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建立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由于周谷城的不屈不挠、冲锋在前,他成了当年上海著名的民主教授之一。中共地下党组织指定他和陈望道、潘震亚三人为接收复旦大学的代表,迎接上海的解放。

1949年4月26日,危在旦夕的国民党上海当局,面对汹涌的学生斗争,又采取了一次空前的疯狂大逮捕。复旦是上海高校学生和教师被捕为数最多的校园,是遭受反动势力镇压的重灾区,一个早晨便抓走了83名学生。

当时,周谷城一家住在复旦教师宿舍。这天清晨,他听到外面有枪声,立即从床上爬起来向外张望,只见许多军警如狼似虎,端着枪瞄准一幢幢学生和教师宿舍。周谷城旋即转身,沉着镇定地安慰夫人李冰伯。说:“这是蒋介石放的起身炮,他们要逃到台湾去!”他不慌不忙洗漱干净,打好领带,穿上西装,准备迎战。果然,一会儿军警咚咚地擂门。周谷城从容挺身,昂然登上一辆挤满学生的红颜色囚车,被押送到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

为营救被关押的学生教师,复旦大学和上海一些高校发动空前的罢教罢课。校长章益闻讯赶到,四处奔走,千方百计与国民党当局斡旋。迫于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上海市民强烈的反对态势以及广泛的社会舆论,内外交困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作出退让。由学校出面,周谷城被保释回校“严加看管”,听候随时传讯。这是周谷城30年代在杭州遭日伪逮捕那次保释后的又一次所谓“保释”。

周谷城回忆说:“一直到5月26日上海解放,一个月的时间度日如年,每日忧虑传讯到来。”而他内心则更渴望黎明的早日到来。

在为他执教70周年的一次纪念活动上,他把自己毕生所从事的事业和对理想的追求,精辟概括了八个字:“教学、科研、反帝、爱国。”

P27-30

序言

今年元旦,回族文友王耐同志来电祝贺新年,并说他将出版自己的诗文集续集索序于我。对他的热情邀约,我实在无法推卸。

2007年他70周岁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曾为他出版了一本43万字的《花满枝头——王耐诗文集》。才过四年,他又推出《我以童心》一书。对这位少数民族文友新的收获,我由衷为他高兴。毕竟我俩都是古稀好友了。

与《花满枝头》一样,《我以童心》分上、中、下三编。上编《高山仰止》是报告文学、人物生平;中编《岁月留香》是散文、故事;下编《晚年放飞》是诗歌作品。两本书所不同的是续集文字25万左右,字数稍少;所写人物在阶别上有了变化。《花满枝头》里,他清一色地写了20多位他熟知的金幼云、何克明等上海回族和中外穆斯林代表人士。而《我以童心》除仍写有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大阿訇达浦生、回族著名歌词作家桂涛声、画家哈琼文、辛亥革命时期回族烈士尹神武等外,由于作者身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并曾任两届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文史委员会委员、一届资深委员的缘故,他还为农工民主党中央老主席周谷城、农工民主党在上海牺牲的烈士郭莽西等写了详实的生平介绍。这些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文献价值。

前几年,在报刊上读到王耐先生的散文、报告文学和新诗,但真正与他相识、相知、相交,却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在一次文朋诗友聚会之后的个别交谈中,我才大体知道了他的坎坷遭遇和苦尽甘来的不平凡的一生。

王耐酷爱文学创作,毕生执著追求。他19岁开始就在《劳动报》、《青年报》甚至当年上海的名刊《文艺月报》上发表作品。但是,刚出头的一株芽儿却遭重创,21岁划成榆林区和华东纺织管理局的“小右派”。三年后“摘帽归队”,仍得夹着尾巴做人,不得不彻底放弃他的文学嗜好。直到1979年改正,当了领导干部,沪东工人文化宫一些文友向他召唤,他才又开始创作的第二春。

改革开放,人才可以流动了,他由纺织厂调到《劳动报》从事新闻工作。因为他是回族,不几年又挪位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在一个事业单位当领导,服务于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特殊的土葬殡仪业务,在上海少数民族群众中留下很好的口碑。退休后又应邀在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文化研究工作,并创办了《上海穆斯林》季刊,任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八九年之久,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认真贯彻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方针。70周岁后他才全退。之后,他继续潜心写作,向20余家报刊投稿并整理文集出版。

王耐的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学习孙犁《白洋淀纪事》的技巧:白描写实,故事有头有尾,叙述完整,脉络清晰,生动有情,人物神形兼备。他的诗数量不多,但大多是成功之作,题材广泛,艺术借鉴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有些民族与宗教题材诗歌富有哲理,朗朗上口。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特写,还是散文、诗歌,创作态度极为严肃,极具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王耐为人正派,坦率直爽,诚恳忠厚。文如其人,诗如其文。他的诗文富有人文精神,能引领读者登上人文素养的高台。

尽管他从年轻到中年,是属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历史运动中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老运动员”,如今步入古稀之年,除“文革”非常时期给他落下无法痊愈的腰痛病外,其身板康健,思维敏捷,尤其心态平和,经常参加多个文学社团的活动。作为“老来红”的作者,他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热爱自己的民族,依然是一位创作积极分子。

王耐退休前,虽是个“芝麻官”,却握有实权,但他在经济面前始终未被香风毒雾迷昏熏倒,一辈子两袖清风。当今出书难,他两次出书都得到夫人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他说,为文化大发展、为下一代留下一点精神财富,是他最大的心愿。

正如《我以童心》书名一样,王耐先生宝刀不老,童心依归。我期望并衷心祝愿他的诗文集之三之四能早日问世。

2012年1月12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教授)

后记

2008年出版自选文集《花满枝头——王耐诗文集》在书店上柜,《回族文学》、《上海穆斯林》、《联合时报》、《上海民族与宗教》、《济南穆斯林》等近十家大小内外报刊为我发了消息介绍。百余少数民族老年朋友还自发地在清真洪长兴羊肉馆为我搞了一次签名售书活动。从而圆了我青年时的梦想之一。

已出一本厚厚的书还想再出一本,倒不是瘾没过足。因为我手中有“余粮”,而且不少,还有这几年发表的作品,完全可以汇成一两本集子,故出新书念想,越来越强烈。

当初,出版《花满枝头》的时候,我捧着一大包打印好的文稿,准备分别出一本报告文学集,一本散文集,一本诗集。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的作家编辑陈如江先生,很诚恳体贴地劝我:“王老先生,你毕竟退休了,一下子出三本书,资助费10万元左右,吃得消吗?”他建议我精简压缩成“三合一”,出一本文集,今后视条件再说。于是,就出了包括报告文学人物采访、散文故事和诗歌在内的43万字的《花满枝头——王耐诗文集》。

一晃又过去四年,四年里除了写作发表,还不断地向贤内助吹风,石为金开,她终于被我的虔诚所感动。于是,我从“粮仓”里又遴选了这25万字,按《花满枝头》的格式编辑成集。联想到自己年已七十又五,仍在参加多个文学结社活动,仍有不少作品问世,似乎不觉得自己已是暮年老朽,心态仿佛返老还青,回到中年时代。反复琢磨书名,便采用了《我以童心》,也算是诗文集之二吧。此书名更贴近心境,自我鼓励、自我得意。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影。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点志气,有点精神,留点非物质下来。我这一辈子早年没少受凌辱,没少遭白眼,喝过不少苦水,遭过不少打击。但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亏心事,没使过卑鄙坏心眼,力争保持道德底线,凭自己的能耐为社会做事。不落人后,意在争口气。

不可否认,自己行事过于“一本正经”讲原则,工作主观、自以为是,客观上得罪甚至伤害过一些同事亲友。时而回忆,无不内疚。

在当今社会不少领域、不少角落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环境里,牢记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经常想起电影《舞台姐妹》祝春花说的“认认真真唱歌,清清白白做人”,是最实际的格言和信条,我始终努力地学习并自我鞭策。尤其进入晚年,总感觉做人不完美,与信条、格言有不小差距。怎么办呢?唯有力所能及抓紧有生之年,为社会留下点社会文化财富了。

在此,对潘颂德教授为本书百忙中拨冗作序,给予的鼓励和支持表示崇高敬意!对筹划出书中给予多种帮助的好友桂一阳、杂文作家张百年以及唐喻同志表示感谢。夫人斯登寺对我再次出书的理解和支持,乃是最诚挚的夫妻恩爱。

2012年1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