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微缩史录: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
严彬、马培杰编著的《临渊》是一代杰出的头脑对繁复的近代中国做出的一次厘清,内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跃进、上山下乡直到当下现实,从此种意义上或许还可算作是一份近代思想观念的微缩史录。其中既有涉及社会新民与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对历史人事的史料还原,还有他们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经验总结……这些在各个层面勾画出了近代中国百年来的历史遽变和思潮起伏。只有厘清,才能前进。
《临渊》的价值或许就像书中季国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还有希望,这希望就在于我们有这么多人在这儿。”他们观察、批判,饱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现实的忧虑,而这对任何一个对当下社会还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将是一次有益的阅读和对话。
贺卫方、王人博、吴稼祥、梁治平、季卫东、沈志华、许章润、杨念群、高全喜、仝宗景、秋风、傅国涌、杨天石、李菁、艾恺、梁钦宁、张鸣、王奇生、章立凡、王家献、沈志华、韩钢、潘鸣啸、刘小萌、高王凌、秦晖、金雁、马国川、余世存、毛喻原、李冬君、季国清、刘刚、阿忆、柳红等汇聚一堂,回溯历史,他们不仅深切关照当今社会的国计民生,也表达了“作新民”的思想理念。
严彬、马培杰编著的《临渊》是一代杰出的头脑对繁复的近代中国做出的一次厘清,内容延及晚清、北洋、辛亥革命、大跃进、上山下乡直到当下现实,从此种意义上或许还可算作是一份近代思想观念的微缩史录。《临渊》中既有涉及社会新民与改革的冷峻思辨,又有对历史人事的史料还原,还有他们一代人冷暖人生的经验总结……
重民,新民,抑或革命
——重新回到《新民说》
杨念群: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聚会是任公先生发表《新民说》110周年的纪念,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而且又是在北大百年讲堂,就变得更加有意义:北大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圣地,是五四以来的一个象征,是我们不懈奋斗的志士聚集的地方。
从“国家”到“人”
谈到《新民说》,大家若读过任公先生的这些文章,基本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一生不懈地要变革中国人的气质,要打造新人,这是他一辈子奋斗的目标。我记得前几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打造的一个品牌叫“理想国”,“理想国”可能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国家的理念;今年又打造了另一个平台,就是“新民说”,从新民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我觉得这样一个思路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关注国家变革到关注人的自身改造这样一条演变路线,比较符合任公先生在《新民说》中体现出的意愿。任公先生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这篇文章里面曾经把中国变革的心理动力的演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从文化上感觉不足。从这三个阶段的递进过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一直在不懈地努力从各个角度探索改造中国的途径,从改造我们的国家开始,最终归结到改造我们自身这个阶段。
为什么“新民说”的魅力历经百年而延续不衰?
但是我觉得“新民”这个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视为任公发起第三阶段变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依据,也可以说达到了其思想演变的一个新的高峰。当年陈独秀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他说“伦理的觉悟是最后觉悟的觉悟”。陈独秀先生实际上也是把梁任公《新民说》的思想继续贯彻了下来,最后都是归结到人本身的改造。其实,我们看任公谈到近代历史三个阶段的变化,就是由外到内感受到西方刺激后所做出的一种应变反应。首先感觉到器物上的不足,才出现了洋务运动;感觉到制度上的不足,部分士人才发起了戊戌变法;当这些变革逐渐暴露出某种缺陷时,他们才意识到人本身其实是最需要加以改变的,于是才有文化变迁的要求。所以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一个从外到内,从外在的器物、外在的形式向人的内心不断地进发、不断地改造的过程。这是《新民说》之所以在历经百年之后却仍能始终激发我们心智的原因之所在。
如果我们把整个“新民说”提出的背景与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的改革历程相比较进行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其实在近二三十年经历了一个同样的变化: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最初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曾经提出“四个现代化”,其中并不包括政治制度和人的现代化。这也说明我们当时的现代化内涵还处于引进科技、注重器物的阶段。到了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认识到变革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科技,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开始进入讨论视野。到了80年代末期,舆论界已经注意到人是改革的主体,人本身素质得不到提高,政治制度和科技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制约。可惜的是,在80年代末,对人自身的改变、人的自我解放的关注被迫中断了。大家也可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包括制度的变革也在80年代末以后受到压抑而被迫中止了。
改革的循环周期:重回“新民说”,重归百年改革之路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一个最深刻的教训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率的增长,相当于洋务运动时期对器物本身的过度重视,导致人的欲望畸形膨胀。大家魅惑于这样的口号: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本身和制度的变化会随之跟进——我称之为“连带模式”。其实情况也许恰恰相反,经济的盲目发展也可能导致政治变革和人心改变的严重滞后。所以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制度变革和人的觉醒与整个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脱节到什么程度?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所导致的实用主义思维的泛滥。我们现在重新提出“新民说”,并与“理想国”的构想相互衔接,实际上是重归百年来改革的旧路子。有点像当年变革的一个循环周期,只不过是个小的短期“循环”。这个小循环周期可以清楚地从80年代变革中观察出来。大致从1981年到1989年,十年之内,整个中国的改革历程出现了类似于梁任公所提出的近代从器物到制度再到人的变迁这样一个循环周期。可惜这个小循环进行到第一个阶段就被迫停滞了,现在我们重温梁任公先生有关新民的思考,实际上是重新接续上个世纪……
P1-3
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这样一个娱乐至死和网络至死的年代,静心读书的日子,已变得比北京的蓝天还少。
网络无处不在,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情绪化的海量纷繁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电邮、短信、推特、朋友圈、APP推送、游戏更新、电商打折、APP更新等,以“非死不可”之势来袭,马不停蹄地消费你我,吞噬着我们吃饭、如厕、开会、驾车前后的分分秒秒.不知不觉中,夺走我们的闲暇时间,扼杀注意力、思维力、原创力。我们内心日益浮躁、肤浅、纠结、冷漠、迷茫,渐渐远离思考的价值、理性的尊严、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本质。
在电视与网络的双重夹击下,在这个制度转轨、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在物欲膨胀、消费过度、理想无力、信仰已死、意义缺失的当下,个体如何能不随波逐流?靠什么保卫我们的自由?
答曰:读书。
读书?读书有什么用?
当视讯取代文字,数码取代铅字,从纽约到京港沪的民营实体书店一个接一个关门;当年轻人日益感受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上行遏阻、社会板结、身份决定未来——书、书香、书店、读书、读书人、读书会。这些词会继续存在多久?我们离书的基地有多远?
最近一次参加凤凰网读书会活动,重回暌违二十多年的涵芬楼书店。又看到、触摸熟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回想起八十年代末轰轰烈烈的大学里的读书会、全国书展、全民读书热,还有那套著名的《走向未来》丛书——那时想象的“未来”,从时间上应该已经到了、甚至过了吧?
从那时到现在,回望文明的过去,遥想人类的未来,书籍,随技术、社会的演进,无论展现形式怎样改变,哪怕遭受时代的冷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永远不能、也不会消失。
读书,带给人力量、智慧、自由、幸福,带给我们美好的社会。
读书意味着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也许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制约,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相对更容易被个人所把握,因个体努力而实现。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是什么样的x二代,要想冲出身份社会的陷阱,“读书改变命运”仍是颠扑不灭的真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艰难而持续地演进,知识就是财富,读书就是力量,知本胜过资本,这个大趋势也将越发显现。
读书意味着智慧。在汲取知识之上,读书使我们有幸与古往今来的伟大灵魂及人格对话,超越生活时空或命运境遇的局限。透过书籍,我们得以体味先贤亲历的或作品中勾勒的人生颠沛、困顿、聚散、寂寥、苍茫、坚守、悲悯、决绝、风骨、情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生旅程,千回百转,最难得春风得意马蹄疾,又或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无论望尽天涯、千帆过尽、蓦然回首。书籍的力量,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豁然开朗,以智慧勇气作出最明智的选择,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终生的读书,是生命智慧的不断修炼,是人生体味的反观升华,让我们从年少时的率性、偏执、勇猛、激狂,到达成熟后的雍容、豁达、圆润、平衡,在看清了功名富贵的转瞬即逝之后,终不改追逐梦想的本真之心。
读书意味着自由。我们汲取书籍的力量、智慧,通过自足、自信、自主而自由。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它比人们想象的建立在财富基础上的自由意志的自由更加真实、高尚,而不受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支配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古今中外智者先贤的书籍智慧,以高山仰止的深邃思维与广阔视野,抚慰我们骚动的自我,帮助我们超越波澜起伏的不受约束的激情,达到内心平和与平衡的东方智慧之境,成为一个强大的自由自主的人,即使在面对人生苦难或社会动荡时,也能拒绝做环境或命运等外力他律的奴隶,而“平静地背负起所有赤裸的真理,直面一切现实,达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济慈)。
读书意味着幸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有多少件“未完成”的心愿、梦想,或秋月当空,对酒当歌,或埋于心底,深夜梦回。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在时空上的渺小,生命本质的悲剧性。怎不让人感慨唏嘘。读书,给我们力量、智慧与最高的自由,让我们跨越时空岁月,超越人生的无常,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无论人生境遇,在每一个瞬间和当下,乐观地接受现实的不完美,以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追寻精神上的永恒,成为自我幸福的主宰。
读书,使社会更美好。儒家读书人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国家社会而言,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通过读书,才能发展、保障个体的知识素养、自由精神、独立人格、道德勇气;读书的人越多,理性的力量、民意的声音、公民的意识、民主的实践、公共生活的参与才能越壮大,真正的现代性文明社会才可能建立。
这套“凤凰网读书文库”的精神之源,多是我(和我们)钦佩敬仰的作者、学者、思想者以及精神上的老师、人生中的朋友,为之代序,荣幸而惶恐。
让我们一起,做个自由、幸福的读书人。
凤凰新媒体首席运营官李亚
2013年11月3日
天空还有飞鸟的痕迹
现在,这样一辑书就在你面前了。
你手上这本,如果不是《临渊》,便是《盗火》,或者《野渡》。这三册书,便是我们凤凰读书几个年轻人近几年周折于京城书店或讲堂之间,集的一些关于读书会的文字。每本书都是简简单单两个字的书名——《野渡》,与文学和艺术有关;《临渊》,与历史掌故有关;《盗火》,则为思想。作为“凤凰网读书文库”的第一辑,我们希望还会有第二辑、第三辑……将这些书,恭恭敬敬地放到你面前。
一些朋友应该是熟悉我们的。比如在“凤凰网读书会”的豆瓣小站上,如今有八万余位读者,他们是爱书之人,见证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一同读过的书。阅读的趣味是多样的,有人因作家莫言而来,有人不愿错过一次与梁文道先生对坐谈书的机会,有人常常只是为了与朋友一起享受周末难得的阅读时光,或者恰好在单向街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就算认识了。
当你读到这里,心里一定有一份恰当的书单了。某些书你和我们一同读过,某些书你打算买来一读。现在,我们剩下一些关于它的故事,可以谈谈。
去年七月,凤凰网读书会恰好办到第100期,在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半天三场的读书会,大的主题是“常识”,前后约一千位读者,与秦晖、熊培云、李敬泽、阿乙、梁鸿、十年砍柴一道,分文学、思想、民生三个方向来谈。当天的特约主持是凤凰卫视的沈星女士。后来有媒体问我。“你们如何想到要做这样一个读书会?”“三年了,你们如何坚持做一个读者喜欢的读书会?”……
确实,到了一定时间,就适合一起谈谈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为什么”,以及“如何”,或者“将要”。2010年5月1日,我们选择在北京的单向街书店,邀请香港导演兼作家的林奕华来谈一本名为《单向街》的杂志书,当期主题为“先锋已死?”要知道,5月1日不是什么特殊的读书日,林奕华也不是以作家的身份闻名,而且当时的单向街书店在圆明园一角一间狭窄的屋子里。那天之前约一月,我和同事曾宪楠女士在日常的工作之余,谈起是否做一个在书店举行的读书会。缘由很简单:既然都是为了读好书,别人做过,我们是否也可以做,甚或可以做得更好,何况,我们各自还有几个作者朋友,也熟悉几家书店。做的是细腻的文化活,但我们免不了互联网行业的速战速决,很快便扛着宣传品,确定好选题和流程,开始了第一期。
现在来看,第一期读书会不是我们最好的一期读书会,更不是北京城最好的一次读书会。读书需要精心和沉淀,四年了,我们现在才敢回头,发现我们不止简单,不避烦琐,也曾文艺清新,也曾心怀天下。毕竟是过来了。就在昨天,在北京大学二教109教室,杰克。哈特教授刚与我们分享过“故事背后的故事:普利策非虚构写作的创作秘籍”。
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以各种大小的单元充斥着我们的时空,今天来不及回首昨天,而我们竞不忍埋没曾经最为留恋的这些读书岁月。于是,同样经过并不太复杂的考虑,特别地,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品牌策划人范新先生的鼓励和肯定,我们决计将四年来读书会上的语言交流凝于纸上。
在此,要感谢范新兄对本辑图书的悉心提点。我们于咖啡馆数次谈书,终于付梓。
感谢为这几本书付出心血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余慧敏、徐婷、赵金,没有你们数月的伏案,散乱的数百万字不可能集结成书。
也不能不提及四年来为读书——我们这件共同的小事,做过工作的同伴:创始人之一、读书会策划执行人曾宪楠,第二任活动策划与执行人马培杰,先后在凤凰网读书会实习过的同学们——孙玉坤、吴毅恒、果旭军、欧阳萱、徐欢、邓欢娜、谢生金、杨涛、师义帆、李奥林……以及我们可亲的支持或不反对我们因读书而夜归的家属们,还有好心的志愿者们。我们一起做过这样一件事情,曾与中国最值得阅读的书籍和最好的作者为伴。
这一生有几件事情值得书写并且被阅读?你我都很幸运。
读书没有止境,我们还在路上。
严彬于北京郎园执笔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