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文运动”和“文字改革”vs.“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一 “语文运动”和“文字改革”
二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三 本书使用的“语言政策”概念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的相关研究
一 20世纪20—40年代的语言政策
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言政策
三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语言政策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第二章 历史背景——清末语言文字运动
第一节 切音字运动中的三大方案
一 卢戆章与《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
二 王照与《官话合声字母》
三 劳乃宣与《简字全谱》
四 切音字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吴稚晖、章炳麟关于万国新语的论争
一 吴稚晖的《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
二 章炳麟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三 吴稚晖的《书<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后》
四 评述
第三节 清末的科学名词翻译
一 经世派官员时期
二 洋务运动时期
三 戊戌变法时期
四 清廷对于切音字运动和科学名词翻译的态度
第三章 北洋政府前期——读音统一会、中华国语研究会和医学名词审查会
第一节 读音统一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核定国音、议定字母
三 国音推行方法
四 评 述
第二节 中华国语研究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与教育界联合促进注音字母的公布
三 公布《国音字典》初印本
四 评 述
第三节 医学名词审查会
一 历史背景
二 机构成立和三次会议
三 评 述
第四节 译名大讨论
一 章士钊引发的译名讨论
二 胡以鲁的《论译名》
三 评 述
第四章 北洋政府后期——国语统一筹备会和科学名词审查会
第一节 “五四”前后关于拼音文字和国语文学的论战
一 《新青年》、《国语月刊》关于拼音文字的论战
二 《新青年》关于国语文学的论战
第二节 国语统一筹备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校改国音字典》和京国问题
三 国罗字母、汉字省体和注音字母
四 小学校国文科改国语科
五 国语教育的推行
六 左行横迤和标点符号
七 《国语周刊》和国语运动大会
第三节 科学名词审查会和译名的继续讨论
一 科学名词审查会
二 译名的继续讨论
第五章 国民政府前期——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
第一节 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工作
三 《国音常用字汇》
四 国音字母两式
五 简体字和注音汉字
六 “小学国语科暂行课程标准”和“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七 政府公文
第二节 国立编译馆(上)
一 机构成立和机制运行
二 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
三 地名人名音译标准原则草案
四 评 述
第三节 百科、专科辞典
一 历史背景
二 20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几部百科、专科辞典
三 评 述
第六章 国民政府后期——国语推行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
第一节 国语推行委员会
一 机构成立
二 注音汉字
三 《中华新韵》和“全国方音注音符号”
四 《国语辞典》
第二节 国立编译馆(下)
一 20世纪4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名词的编纂状况
二 评 述
第三节 拉丁化新文字和大众语运动
一 拉丁化新文字
二 大众语运动
三 评 述
第七章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时期语言政策研究的双重关系和三层结构
一 以权威机构为主线的语言内容、社会功能双重关系
二 以语言学理为依据的语音文字、术语新词和语体三层结构
第二节 黎锦熙国语运动思想与豪根语言规划定义的对比研究
一 “最终标准官方机构语言”vs.“国语”——相似之点
二 “语言规划四重模型”vs.“国语新文字论”——不同之处
三 评 述
附录 民国时期主要语言政策文件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