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雄飞编著的《中国农村土地换保障的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旨在平息争议和改进实践,主要探讨“土地换保障”是否成立,以“土地”交换“基本保障”是不成立的甚至是错误的,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农村人口可以用土地权益来添置“补充保障”且必须遵循“民生三角”的基本原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农村土地换保障的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 |
分类 | |
作者 | 郑雄飞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雄飞编著的《中国农村土地换保障的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旨在平息争议和改进实践,主要探讨“土地换保障”是否成立,以“土地”交换“基本保障”是不成立的甚至是错误的,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农村人口可以用土地权益来添置“补充保障”且必须遵循“民生三角”的基本原理。 内容推荐 郑雄飞编著的《中国农村土地换保障的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讲述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土地换保障”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探索,也引发了学术界的诸多争议。《中国农村土地换保障的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旨在平息争议和改进实践,主要探讨“土地换保障”是否成立,其内在的理性是什么?在田野调查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切入,通过实践描述、理性分析和理论推演,从“利益需求”、“权利保护”和“抗风险能力建设”三个维度对“土地换保障”进行了实践反思与理性建构。研究发现,当前流行的有关“土地换保障”的观点是不准确的;具体而言,以“土地”交换“基本保障”是不成立的甚至是错误的,既不合理也不合法,但也不能全盘否定,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农村人口可以用土地权益来添置“补充保障”且必须遵循“民生三角”的基本原理。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理由 1.1.1 研究缘起:“土地”链接两大战略 1.1.2 实践基础:机制的磨合 1.1.3 学界的“张力”:相关研究综述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内容厘定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目的与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2.4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书结构 第2章 “土地换保障”的相关实践——以成都市为例 2.1 选择“成都”的原因:典型性分析 2.1.1 西部明珠之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2.1.2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政策投入重镇 2.1.3 城乡一体化:实践创新的前沿阵地 2.2 成都“土地换保障”的相关实践 2.2.1 “征地补偿安置”模式 2.2.2 “双放弃、三保障”模式 2.2.3 “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模式 2.3 “土地换保障”的类型与实质 2.3.1 “土地换保障”的类型概括 2.3.2 “土地换保障”的实质破解 第3章 “土地换保障”的三维审视(一) ——基于利益需求的视角 3.1 “三维审视”的缘由与逻辑起点:资源配置的研究 取向 3.2 从利益需求视角看“土地换保障” 3.2.1 政府的意志力和行为取向分析 3.2.2 农村人口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3.2.3 村集体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3.2.4 企业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 3.3 小结:“土地换保障”中参与主体意愿和行为取向的 概述 第4章 “土地换保障”的三维审视(二) ——基于权利保护的视角 4.1 农民拥有哪些权利 4.1.1 国民权利 4.1.2 村民权利 4.2 “土地换保障”中有关农民权利保护的学理分析 4.2.1 基于公民权与村民权二者结合的人权视角 4.2.2 基于自物权与他物权二者结合的物权视角 4.3 “土地换保障”中有关农民权利保护的现状评析 4.3.1 当前法律法规等行为规范的建构状况 4.3.2 对“被征土地换社保”权利保护状况的评价 4.3.3 对“双放弃、三保障”权利保护状况的评价 4.3.4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权利保护状况的 评价 4.4 小结:权利保护视角下“土地换保障”的综合评估 第5章 “土地换保障”的三维审视(三) ——基于抗风险能力建设的视角 5.1 “土地换保障”之前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5.1.1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农村人口面临的风险 5.1.2 从不同群体的角度看农村人口面临的风险 5.2 “土地换保障”为农村人口提供的风险防御机制 5.2.1 为被征地农村人口提供的风险防御机制 5.2.2 为“双放弃”农村人口提供的风险防御机制 5.2.3 为放弃或出让“承包经营权”农村人口提供的 风险防御机制 5.3 从抗风险能力建设角度对“土地换保障”的评估 5.3.1 基于“风险树”的分析方法 5.3.2 对“土地换社保”抗风险能力建设的评述 5.3.3 对“土地换保障”内在风险的评述 5.4 小结:“土地换保障”抗风险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 第6章 “土地换保障”的理性建构(一) ——资源配置的内在机理 6.1 资源配置的方式和主体 6.1.1 计划机制与政府 6.1.2 市场机制与企业 6.1.3 志愿机制与第三部门 6.1.4 三种机制的融合: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的 伙伴关系 6.2 资源配置的内在机理:“民生三角” 6.2.1 资源配置的模型结构 6.2.2 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第7章 “土地换保障”的理性建构(二) ——基于“民生三角”的思考 7.1 “土地换保障”的道德应该:经济社会转型中利益 格局的变化 7.1.1 “人一地关系”:人口自由流动与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 7.1.2 “地一权关系”:农业集约化经营与统筹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7.2 “土地”与“社会保障”之比较分析 7.2.1 “土地”和“社会保障”的属性及其衍生权利 束的分析 7.2.2 基于“土地”和“社会保障”异同的分析 7.2.3 小结:基本保障不能换,补充保障可以换 7.3 “土地换保障”的实践理性:基于“民生三角”的 思考 7.3.1 以农民的利益需求为导向,公平配置城乡 资源 7.3.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实施,切实 保护农民权利 7.3.3 加大投入,强化能力建设,多方合作共赢 第8章 结束语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特色 8.1.1 主要的研究成果 8.1.2 主要的研究特色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