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编著的《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范畴研究》以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为研究对象,探索趋向补语结构表义所经历的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转移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手段揭示了整个趋向补语范畴系统内部的共性及差异性。通过考察韩、日、英等不同母语背景留学生学习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探索了影响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的重要因素,从而使本书趋向补语范畴内部的差异性研究为第二语言的实际教学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本书既是一本重要的语言资料,又是具有一定创新理论的参考读物。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范畴研究》由李燕编著。
《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范畴研究》简介:
趋向补语范畴的表义经历了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转移,转移的过程具有连续体的特征。从主观化的角度看,这是趋向补语范畴“减弱了客观义,加强了主观义,语义重新调整的过程”。在转移的过程中有的趋向补语主观化程度高些,如“V起”已经具有了体的意义;有的程度则低些,如“V回”、“V进”只表达趋向义。趋向补语范畴内部的这种差异性,可以通过统计学的聚类分析加以佐证。
从留学生的语言习得角度看,“语种”、趋向补语范畴内部的“类别”是影响留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种”对趋向补语范畴进行分“类别”的教学,定能有效解决趋向补语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围绕汉语趋向补语范畴进行汉英、汉韩、汉目的词汇化概念要素合并方式的比较,可以揭示出不同类型语言词汇化模式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而加深对汉语趋向补语范畴独特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