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作者是苏联文学史家尤·谢列兹涅夫,它终结了历史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曲解、误读,开辟了对陀氏研究的新纪元。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苏联)尤·谢列兹涅夫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的作者是苏联文学史家尤·谢列兹涅夫,它终结了历史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曲解、误读,开辟了对陀氏研究的新纪元。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文学创作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擅长心理描写,细腻而深刻地揭示人的精神上的病态情绪。二十世纪以来,他在全世界始终保持众多读者和广泛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苏联文学史家尤·谢列兹涅夫一生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终结了历史上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曲解、误读,开辟了对陀氏研究的新纪元。他以大量的新鲜而丰富的资料为基础,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历史环境,客观公正地对陀氏的生活道路和创作历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充分展示了陀氏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目录 第一部 人的命运 第一章 髑髅山 一 源 二 彼得堡之梦 三 天职 第二章 前途 一 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 二 检验 三 困惑 第三章 考验 一 谆谆教导 二 白夜 三 漫漫长路在眼前 第二部 罪孽深重的人 第一章 途中 一 “死者复活” 二 爱情 三 归来 第二章 俄国与欧洲 一 《时代》 二 欧洲 三 时代的毁灭 第三章 流浪汉 一 码头 二 无底深渊 三 美拯救世界 第三部 先知的生与死 第一章 预感和预见 一 群魔狂舞 二 公民 三 难以喘息 第二章 伟大的希望 一 对革新的渴求 二 我看见了真理 三 谁的事就该谁去办 第三章 一瞬抵得过一生 一 面对良心的审判 二 预言和方向 三 最后时刻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和创作年表 原著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终于,他短暂一生的末日来临了。他站到了一个幽茫世界的大门口。这时他突然领悟到一句古老格言的神秘真谛:时间终有一天将不复存在。 再过几分钟死期就要临头。三个人全都绑在灰色的刑柱上。响起了一声口令——他没有听清喊的是什么,却看见穿灰色制服的士兵们端起步枪准备射击。这回是在劫难逃了……他们的身上已经罩上了尸衣,神父已经让他们吻过十字架,但每根肌肉和神经却仍在默默地回想着那句无可挽回的话:“……退役少尉工程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判处枪决……” 那是1849年12月22日,他站在刑台上,经历了好多个月来令人精疲力竭的阴郁的孤独,在这早已泛出灰白但却不愿降I临人间的彼得堡的早晨,他的眼前一片迷蒙。一个对所有的人来说非常平凡的日子。一个对他来说绝命的日子。 灰色楼宇的上空笼罩着一团团寒雾。陡然间一缕阳光进射,远处教堂的穹顶腾起一层温暖的金辉,驱走了覆盖着谢苗诺夫校场冰晶闪耀的新雪上方的寒气。阳光突人了他的眼帘……他已经有八个月没有见到过太阳,可活命的时间还剩下五分钟——不会再多了。然而“这五分钟对他来说却显得无限的长,有如一宗巨大的财富。他觉得这五分钟里他好像来到人世上走了好几遭,现在还根本不打算考虑永远告别人间的那一刻,所以他还在……还在默计着时间。他要用两分钟来与同志们诀别,用两分钟来想想自己,然后,再朝周围看上那么最后一眼…… “他,一个健康、强壮的人,二十七年来一直走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他拥抱了身旁的普列谢耶夫和杜罗夫。“……他早知道他会想什么。他想尽快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怎么会这样呢——这会儿他还好好地活着,可三分钟之后就什么也不存在了,人就没了——那又会变成什么呢?上哪儿去了呢?…… “……教堂的金顶上闪烁着灿烂的阳光。他还记得他怎样死死盯住那屋顶,那阳光;他不能不盯着那阳光:他觉得阳光就是他重新获得的本性,三分钟后,他一定会同这新的本性融为一体……”想法一个接一个冒出来:“要是能不死该多好!要是能让生命再回来,那将是一段多么长久的时间啊!而且都是属于我的!那时候一定要把每一分钟变成一百年……”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篇《白痴》中,借梅什金公爵之口讲述了自己在这殉难日的体验。“此刻的心情多么难熬,心紧紧抽搐成一团……想想吧,就好比正在经受一次酷刑;当时那种痛苦,受到的伤害,肉体的折磨,而且一切都产生于心灵的痛苦……因为最主要的、最剧烈的痛苦并不是来自创伤,而是由于你明明白白地知道,再过一小时,然后是再过十分钟,然后是再过半分钟,然后是马上,就是现在,你的灵魂就要离开躯壳,一个人就要完蛋,而且这件事已是注定无疑;最揪心的就是这个注定无疑……最后的一点点希望也不可能有:因为早已有了判决……世界上再不会有比这更大的痛苦……” 活在世上的最后几分钟已屈指可数,而“周围是人山人海,吵吵嚷嚷,上万张脸,上万双眼睛——这一切你全都得忍受……”根据第三厅①的“回忆”,“谢苗诺夫校场大约有三千人;全场鸦雀无声,人们全神贯注”。不过即使是鸦雀无声,也需要忍受才行……他站在那里,一言不发,毫无怨言,神情驯顺。他——一个不久之前的政治叛逆,一个对自己不寻常的未来怀有神圣信念,幻想要拯救祖国的人…… 好多好多年之后,当陀思妥耶夫斯基重又想起那永留记忆之间的遥远时刻的时候,他写道:当时我“坚信,反正未来还会属于我,只有我一个人才是它的主宰”。 主宰,一个逆来顺受地等待着把自己绑上耻辱柱的时刻到来的主宰? 是奴隶,一千一万个奴隶……再过几分钟——就要……快点吧……难道这就是一切?整个一生,整个二十七年,难道都是为了这令人绝望的屈辱的几分钟,为了这可耻的示众和无望的等待? 难道赐给你心和才华,让你写出卓然超越于千百人之上并已引起人们注目的文字,为的就是这个?所有这些心灵的痛苦,还有欢乐,希望,——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有着什么意义?——在你临死前遭受最后一次折磨的时候?是让你不要发疯?是让你不要在精神上死亡?是为了今后不要因俯首贴耳等待判决的这几分钟而鄙视自己?要知道这可是一些既不能理解他本人,又不能理解他的痛苦,更不能理解他的希望的人们作出的判决啊……“上帝,为什么在这几分钟里,你竞抛弃了我?” 最伟大的驯服,但也是最伟大的高傲……也许就在当时,就在诀别人世的那几分钟,他甚至不是以思想,而是以感觉,以一种下意识把自己的死刑台和髑髅山作了一番比较,从自己那无尽的屈辱中看到了通向精神复活的道路? 一个叫利沃夫的跟他同样判了死刑的人后来说:在准备行刑的过程中,他们彼此还能小声说话。绝大部分人的脸上说不清为什么都挂着平静的微笑。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起了雨果“被判处死刑”的最后一天,他走到斯佩什涅夫的身边说:“我们要见基督去了。”“一撮骨灰而已,”对方笑一笑回答…… 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历的不是死刑。不仅仅是死刑。他是在品味髑髅地的滋味。也正是在这一瞬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生命奥秘特别敏感的意识中,他对一句古老的格言开始有了领悟,并把它变成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状态和同自己命运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我实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藏在地里烂了,仍旧是一粒;若是烂了,就结出许多的籽粒来。”君不见普希金笔下的先知在获得权力以言语点燃人们心房之前,不正是“如同一具尸体僵卧荒漠”,被剑伤撕裂了他的胸膛吗?他的那颗跳动的心不是被挖了出来吗?…… 他预感到有好多话还没有说出来,还要对这个世界说,都是关于这个世界的。这是他面对死亡才抓住的预感。他要求继续活下去,他决不甘心就这么撒手人寰:“要是能够不死该多好!如果还能有活着的机会!多么漫长的等待!……他的这个想法最终竞化为一股强烈的怨恨,乃至于他真的希望能赶紧把自己一枪了断……”可又有谁还会对他说:“站起来吧,观察吧,倾听吧”呢?P4-6 序言 当今的读书人很少不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他的著作在书架上早已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等人的著作并列,他的中篇和长篇《穷人》、《白夜》、《罪与罚》、《死屋手记》、《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群魔》、《白痴》、《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在我国和欧美各国几乎都有译本,而且有的还有多种译本。他本人在世界各地和自己的祖国俄国,也早已享有至少与列夫·托尔斯泰难分轩轾的美誉。他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至今仍难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是一位属于永恒和全人类的大师。然而从目前我国读书界朋友们针对他的创作、思想和生平提出的一些问题来看,对这位作家似乎仍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客观公允的认识。我国出版界的情况也是如此:关于列夫·托尔斯泰,评传、回忆录、书信集之类的东西,市面上已有多种,真可谓琳琅满目,洋洋大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近年来虽也陆续出了不少,但相比之下,传记、评介,特别是好的,却为数寥寥。不少涉及他的评论和意见,由于受到原苏联文学史流行观点的影响,误解和曲解乃至由于缺少资料而产生的偏见仍屡见布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难于评价的。这一方面固是由于他的创作和思想本身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另一方面则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乃是俄国历史上最错综复杂的时期之一,他本人则是那个时代最伟大、最复杂、思想内涵最丰富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个半世纪之前的俄国,正处于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整个社会充满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重大变革呼之欲出。然而1861年农奴制宣布废除后,农民虽名义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但实际却陷入了更加无助的赤贫境地。旧的地主阶级没落了,继之而起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它们同国外资本及国内官僚阶层勾结在一起,对广大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掠夺。社会矛盾呈现日益尖锐激烈的态势,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暴力抗争一触即发。先进的人们目睹民众苦难深重,在愤怒鞭挞统治阶级道德沦丧、社会陷于水深火热的同时,紧张地探索着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出路。陀思妥耶夫斯基继承和发扬以普希金和果戈理为代表的俄国优秀古典文学传统,以目睹亲历、所感所受的最底层百姓的痛苦社会现实为基础,以追求“百姓真理”为生命最高责任和目标,对高度复杂的时代做出了深刻的美学思考和震撼人心的强有力的审美表现,以“蘸着心血写就”的文字,反映了历史和现实向人类的心灵提出的各种重大问题。 人们往往喜欢拿陀思妥耶夫斯基来同托尔斯泰比较,例如高尔基就曾说他是俄国文学史上被一座高山遮住的另一座高山。这自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但托、陀两位巨匠除了人世少有的共同的文学叙事天才之外,各自还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文学大师的特点。如果说托尔斯泰喜欢从宏大的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俄国社会和俄国的前途命运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从时代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出发来审视俄国的。如果说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上流社会人们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他们的悲欢离合来表现生活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偏重于表现的则是贫苦无助的人们心灵的痛苦和磨难,内心的呐喊与呻吟、惶惑与恐惧,是灵魂中无所不在的“吸血鬼蜘蛛”的诱惑以及战胜诱惑后内心得到的解脱。如果说托尔斯泰是以宫廷、沙场、沙龙、庄园、上流社会辉煌的客厅来作为表现俄国的舞台的话,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以陋巷、蔽街、地下室、亭子间、小酒馆、肮脏破败的出租屋和骇人听闻的苦役场来作为舞台的。就追求真理道路上所经受考验的严峻,对祖国人民命运前途关注的殷切,对人类心灵运动探索的执著,美学表现力度的震撼人心以及对完美艺术手段追求的孜孜不倦等方面而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大家。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断言,世界上能达到那种与他比肩而立的高度的作家,数量绝不会很多。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身上悲剧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之点还在于不被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他心目中的同志所理解。在我们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剧性得到了完美的揭示。在斗争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思想上既不属于革命民主主义阵营,又不属于保守的民族主义斯拉夫派,更不属于自由主义西欧派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竭力主张走一条俄国自己的和谐、中庸、渐进的改革之路,他虔诚地信仰“俄罗斯民族固有的”充满基督精神的公正、平等、博爱。一个时期他甚至寄希望于开明的沙皇君主。这种政治上的乌托邦当然是非常幼稚的。但幼稚正是他身上孩子般真诚的代名词。正因为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陷于孤立,并因受到当时来自俄国各方面各种社会力量的误解、指责、批判乃至攻击而痛苦。攻击他的既有他的论敌,也有他的合作者,甚至他昨天的同志。对他进行抨击的既有阻挡历史前进的反动派,也有站在当时俄国历史发展最前列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充满敌意的评论的鼓噪中问世的,即使它们再优秀,再不同凡响,也很难得到同时代人公正客观的对待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于是,当他的一部部杰出的长篇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把成千上万俄国人感动得泪水横流,使他们体验着强烈的心灵震撼的时候,却有人在不得不承认他伟大艺术力量的同时,多次预言他在艺术上的“灭亡”…… 后来,当苏联的文学史界全盘继承了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并将之继续推向“左”的极致的时候,更把这位从心灵到创作都属于俄罗斯人民的伟大作家完全摆到了与革命民主主义者敌对的地位,并对之严加批判。他被贴上了“反动”、“宗教宿命论”、“神秘论”、“唯心论”、“追求反现实主义的极端情节”等标签,人们对他的曲解和误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长期以来,这种看法一直作为主流统治着苏联的文学史,并逐渐演变成金科玉律般的定论。因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读书界、学术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评价具有偏见和片面认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今次翻译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苏联学者尤里·谢列兹尼奥夫所著研究陀氏生平、创作、思想的力作。本书成书相对较晚,在苏联出版的时间是1985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终结了历史上苏联评论界对陀氏的曲解、误解与错误评价,开始了对陀氏认识的新纪元。它以大量对我国读者来说新鲜而丰富的实际资料为基础,饱满生动、色彩缤纷地再现了陀氏生活的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社会历史环境,对当时俄国社会,特别是文学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做出了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比较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描写与评述,对陀氏的生活道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发掘与条分缕析的梳理:它设身处地深入陀氏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对陀氏的思想和创作做出了有血有肉的深入探讨与剖析,生动地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有这些无疑都能让我们耳目一新,帮助我们走出对陀氏认识的传统误区。 这里有必要对本书作者——文学史家、评论家、散文作家尤里·谢列兹尼奥夫做一点介绍。他在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出生于库班地区,具体生年月日不详。毕业于莫斯科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研究生班。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古典文学,是晚近时期苏联研究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权威学者之一。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之邀担任1933年由高尔基创立的“名人丛书”主编。他是一位博学多才,视野开阔,思想敏锐,新论迭出,感情真挚,议论深邃,文风生动,语言泼辣的评论家,是活跃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现当代文学评论领域,乃至戏剧、诗歌、影视评论等许多方面的重要学者。遗憾的是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他被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誉为“具有思想家和哲人气质的评论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是在诸多著作中最为谢列兹尼奥夫本人所看重的一部作品,为它的写作,曾做过多年的认真准备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通过对陀氏生平与创作的描写分析,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颗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奉献的璀璨明珠,这就是本书着墨颇多的陀氏的深刻社会性和当代性,作家对祖国人民,对人和整个人类的伟大而深沉的爱,他那力图无限忠实于“更高现实”的美学追求,以及把心理描写提高到灵魂解剖的深度和高度,以实现一般作家远难企及的惊心动魄效果的艺术技巧……本书的出版即使在当年的苏联文学界和学术界,也曾是一大盛事,它所引发的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时至今日仍犹然在耳。谢列兹尼奥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诠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它卓然不群,蔚然成家,俨然已成为近三十年来耸立在这一领域的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峰。 徐昌翰 2010年11月5日 书评(媒体评论)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鲁迅 就像我在二十三岁时发现叔本华,在三十五岁时发现司汤达那样,当我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我立刻听到了血缘本能的呼声.我的心欢快地跳动起来。 ——尼采 从思想上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既是心理学家.又是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虽然他首先是小说家。 …纪德 郑重其事地谈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对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性是困难的和责任重大的.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的广度和威力都需要一种新的标准。 ——茨威格 在所有伟大的作家中.我们认为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么奇特、那么令人迷惑。——弗吉尼亚·伍尔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