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敏感?羡慕?嫉妒?恨……敬语,鞠躬,崇大,蔑小……对于“同文同种,一衣带水”的邻居,到底应该怎么看?
面积只有中国国土4%的“小”日本,是什么力量膨胀着其内心的坚决变“ 大”?人口不足中国国民10%的“小”岛国,是什么原因支撑着其等级森严的“纵向社会”?翻开本书前,请别跟我说你懂日本!!
一部彻底撕破东洋人面具的杰作,一部融日本历史、政治、外交、文化、民族、社会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著名作家、教授,中国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孔健,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蒋丰,著名军史作家、上海文汇出版社北京分社总编辑萨苏,日中版权交流中心 联袂重磅推荐!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说过:“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态的……对上级奴颜卑膝,对下级凶狠残暴……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从未去过日本的孟德斯鸠号准了日本人的脉,但未能指出其“非常态”的“病根”何在。而事实上,日本人这种民族特性,就隐藏在他们社会的纵向特点之中。从汉唐时期日本对中华文明的追随到侵华战争时的凶残,从对遭受原子弹伤害耿耿于怀到矢口否认南京大屠杀,无不在透漏出这个社会的纵向特点。这些,也正是本书在剖析日本民族性所运用的独特的视角。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在日本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极为丰富的史料、各国专家论述等资料,历时20年的时间,以震惊世界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为切入点,上下日本历史近千年,深入独到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的日本民族和他们的民族特性;同时,又掀开了自幕府政治以来,始终蒙在日本政坛上的那层黑纱,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政坛,展现在世人眼前。本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论述精妙,见解独到,对日本民族特性剖析之透彻,实为当代论著中之佼佼者。更兼之作者的行文严谨中带有生动,深入中不乏风趣,读之令人怕案,思之令人回味,是为一部当代研究日本、了解日本的必读杰作。
1、3 月20 日,震惊世界的奥姆真理教地铁内投毒事件就这样悄然地拉开了帷幕,从此开始,东京到处草木皆兵,直到后来教祖麻原被捕,“奥姆真理教”一直是电视中的主角,每天不同电视台的不同节目几乎都有奥姆成员作为嘉宾出演,没有任何电视剧、电影会比“奥姆真理教”更惊心动魄、曲折离奇、出人意料。
2、如果说明治后日本崛起让整个世界认识了日本的话,那么全世界对日本认识,概而言之就是“掠夺”与“谎言”。为了将自己的强盗行径正当化,日本统治者一直在编造各种谎言,欺骗本国国民和全世界,“liar”(说谎者)成了日本统治者的代名词。
3、日本人在介绍很多事件时有一个特点:喜欢“去精存粗”,将许多无关紧要的内容描述得详之又详,而同时将核心内容摘除。
4、对日本社会的男性来说,能够出入艺妓馆是身份、地位的标志,通常只有权贵才有能力为他所喜爱的艺妓赎身,这种行为多被描绘成“英雄救美”关爱弱者的豪迈。艺妓华贵的外包装,是用“尊”掩盖“卑”,有钱客人来此冶游是为了追求“裸的交往”,“高贵”与“低贱”在去除外包装后平等,双方再次变成娘肚子里出来时的模样。
5、在日语中,恐怕没有比“がんばる”更能形象反映日本特色的日语词了。日本人见面后分手时,多用“がんばってください”来鼓励对方。“がん”是“顽”,意为“坚决”;“扩大”“膨胀”之意,“下”“はる”是“变大”在处于“小”就不舒服的日本,“请坚决变大吧”就变成了临别赠言,它表示期待你发展,祝福你未来美好,而“美好”就是“变大”“变强”“变上”。
6、“若”(新)就是“弱”。“先辈”为了在“新人”面前树立“威严”,往往要先给“弱者”一个“下马威”。有时还乘机将自己受压制的怨气发泄到“新人”身上。“先辈”不是照顾“新人”,而是选择“若”为捉弄、欺负的对象。在“迎新会”上,“上”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灌酒”。
7、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集团,日本人笃信“力量”决定一切。对“大”“强”“力量”追求并推崇的同时,还有对“力量”十分恐惧的一面。对“强”者态度好似奉“神”, 或保持距离不去招惹它;或主动充当“侍”去“敬”它。“敬神”就是要说好话,定时带上供品供奉;“演出”给“演出”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装“娱神”就是“神”看。可怜”,对冒犯、不敬自责;还有一种是“装神勇”,为了强化集团内部的团结,有时要对“神”侵犯并发泄一下。而这些“表演”的背后,都有“黑衣”在严密控制。
8、驻日美军一直存在各种纪律问题,日本政府为了换取“美军保卫日本”,即便驻日美军在日本犯罪,日本政府也不敢惩处他们,生怕他们撤回美国。因为美国对保卫日本比“暧昧”的日本人“还暧昧”,驻日美军又时常成为日本对美发泄不满的泄愤对象。
9、让富永震撼的一件事是:他住的监房以前是日本军队用来关押中国人的。这里的水泥墙壁上到处都有刻画的痕迹,依稀可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坚决斗争”等字样。好像是用指尖蘸着鲜血书写的。富永在这里看到了中国人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10、日本政府将自己对外掠夺的战争称之为“圣战”,用大和民族优秀无比来对国民进行“洗脑”,“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日本要当亚洲乃至世界的老大。用“政府可以帮助你们‘变大’”为诱惑,鼓励全体日本国民去当强盗。
复杂的事情往往很简单,关键在于能否深入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弋德洗澡,通过人在水里感觉到身体轻了,最终向世界贡献了浮力的理论。
与中国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同,日本的统治自古以来都是“密室政治”“阴谋政治”,他们喜欢玩“保密”,不希望“外人”看明白。
在日本公司工作,假如某一天公司的女秘书提醒你头发长了,要剪了,这时你必须意识到,它是上司的命令,因为日本人不喜欢多管闲事。“家长”总喜欢躲在阴暗处观察事态发展,上司不出面,他用使眼色或暗示的方式,让部下出面达到他的目的。女秘书让你剪发你不当回事,那么上司就会用“声东击西”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他无处不在。女秘书不再给你倒茶,周围的人开始疏远或故意跟你作对,让你不舒服。
日常生活中对“琐事”的方式、方法,常常会被移接到处理国家大事之中。日本自五十年代吉田茂签定之时起,就对《日美安全条约》中的部分内容不满,吉田茂看到自己无法在谈判桌上谈出自己满意的内容,就找来社会党人,让他们出来反对。不久前下台的鸠山,实际上也是继承了岸信介等的一贯作法,他借用“民意”的榔头去打美国,实际上只是条约中有日本满意的部分。
“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就跟你闹”,麦克阿瑟说日本人还像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这个说对了一半的结论,错在他没看明白成年人怎么会像孩子般乱闹。
由女秘书出面提醒你去剪头发,仅仅是上司安排了一个让你容易接受的角色出来传达,它是为方便上司达到目的,而不是为了给被传达者带来恩惠。日本政坛上首相之更换,好似安排女秘书去提醒他人剪发,今天安排“亲美”的小泉一郎,明天安排“亲中”的菅直人,这些人物轮换登场“对外”,都是背后有人指使,当判断无法达到目的时,或者换一个更捣乱的,或者换一另个更容易让你接受的,换来换去,都是为了方便自己达到目的。
不了解日本人喜欢“声东击西”以及善于精心策划“阴谋”,就无法理解七十年代日本政坛的“洛克希德”、八十年代的“里库路特”以及九十年代“佐川急便”,将政坛上的“黑将军”级人物牵连进去,目的在于造成一时的“政局不稳”,并非真正要铲除腐败。“里库路特”事件中涉案的宫泽、小测、森喜郎等,后来都先后当上了首相,宇野也“涉案”,但他照当首相,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女性丑闻”。
因篇幅关系,花二十年时间观察并且思考的日本,只能浓缩在本书的十二章中,笔者对读者的最大期待是:认真思考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中国;因日本参与的整个世界。对该书的诠释将在今后不断推出,敬请期待。
是为自序。
刘德秦
2010.7
作者用了二十年的心血去观察与思考日本,目的在于“认真思考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中国;因日本参与的整个世界”,看罢此书之后,我认为,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
——日本全球因特党总裁、日本巨龙新闻集团总编辑 孔健
一部中国人写的《菊与刀》。不过据我看来,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刘君,对日本民族观察之透彻,远在不熟悉东方传统文明、纸上谈兵的本尼迪克特之上。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 唐泽富太郎 网友留言
日本人对我们的研究已经细到了头发丝里,我们也得把小鬼子绑在手术台上解剖一下吧。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他的手术刀已经划开了日本人的肌肤,直入骨头,让我们看到了日本的肌理与心肠,当年戴季陶老先生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了。
——豆瓣网友 猎云
读这本书,可以使你明白我们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中,如果你还想继续活着,那就不能错过这本书!。”
——豆瓣网友 盼兮
《从小到大说日本》这本书,第一,弥补了戴季陶没有挖掘出日本人骨子里本性的遗憾;第二,也实践了戴老的愿望。虽然我们目前有很多研究日本的图书,但我觉得,还是这本书,才是戴老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豆瓣网友 苍天有眼
对于日本话题,永远是国人心上的纠结,敏感,羡慕,嫉妒,恨……曾经听过刘教授的讲座,对日本研究相当有见地,本书完全值得一读。
——天涯网友 早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