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个什么玩意儿?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
约瑟夫·F·纽顿博士的《快乐心理学》一书,给我们作了回答。
他还告诉我们要“经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假使一个人身体上有了疾病,他就会去找医生,好好检查一下,把它医治好。而如果我们的心灵上犯了毛病,那就该服一帖有力的心药来治愈它”,这样才能永保健全的心灵。
在《快乐心理学》中论述了处世之道。处世是一种很精致的艺术,假使我们很娴熟地运用这种艺术,便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也增添他人的快乐。
读《快乐心理学》不难,难的是按《快乐心理学》去做。人是万物之灵。让我们记住纽顿的话,做一个真正的人,让我们共勉之!
通过此书掌握快乐的秘诀,你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因为它所传授的东西极具价值,而课堂上永远无法学到!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比较聪明!
在快乐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空格外蓝,花儿格外香,鸟儿的歌唱格外动听,就连身边的人也显得格外可爱,从前一知半解的事物突然明白了!你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别人在你生活中的位置也都清晰起来。这时,你可以轻松做出正确的决定,赢取人生的成功!
谁是世上最快乐的人
如果这世上真有不朽,那就是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的那种忘我精神。
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像拿破仑一样叱咤一时的帝王?且慢作答,一位英国人提出这个问题后,宣布向能给出最佳答案的人颁发奖品。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份获奖名单,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
以下是获奖者:一位整日劳碌的母亲:站在自己刚刚完成的作品前吹着口哨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在海边堆沙子的小孩儿;一位完成高难度外科手术,挽救了一位病人的医生。
这份获奖名单是否让你若有所思呢?你是否会感叹原来快乐和物质财富之间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份获奖名单上加上更多的名字,就像一场快乐的接力赛。比如,一个人做某件事情,成功地逃过了他人的监视:一位老师看着自己的学生逐渐成熟起来:一位政治家发起或实行了一项对人类福祉有益的计划。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快乐的人,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做某件事情时心无杂念而且充满了兴趣,全然忘我地投入,不去想成功的荣耀,也不去想失败后的沮丧。这种对当下的专注,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一对夫妇开车去海边度假,在路上他们因为一些小事不停地争吵。整个旅程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煎熬,但他们都暗自安慰自己:“等到了海边就好了,那里的美景能让人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正是黄昏,夕阳微醺,海风轻柔,这优美的景色本该让他们心驰神往,但是一想起之前的争吵,他们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欣赏。到最后,美丽的夕阳也变成了黯然的落日,他们期待已久的度假以失败告终。
对待生活,我们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总以为选择一个美好的目标,然后为之努力打拼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忽视了对过程的专注。要知道最后的成功只是短暂的一瞬,如果我们不能在每分每秒的专注中找到快乐,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让我们静下心来感受一下,你会发现原来快乐的本质是如此简单!快乐本身是唾手可得的,就像那个在沙滩上堆砌城堡的孩子一样,他不会去想在他离开海滩以后,一阵海风就会让这些建在沙子上的城堡瓦解,他只专注于当下的快乐。而人类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又何尝不是那沙子堆成的城堡?又何尝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呢?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断言——如果这世上真有不朽,那就是人们在做某件事时的那种忘我精神。
人生有悲有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要忘我地投入,并且把这快乐带给别人,以至于因为有我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当我们难过的时候,也要努力挖掘内心的快乐。要知道,快乐绝不会对追寻它的人吝啬。
是什么杀死了你的快乐1——拒绝“过敏症”
过于敏感就是“过敏”,就像小孩子感冒发烧打针时对青霉素过敏一样,会起很多小疙瘩,如果我们对待自己过于敏感了,生活同样会丢给我们许多解不开的疙瘩。
究竟是什么让你不快乐?难道是生活真的跟你过不去吗?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收音机。我们知道,收音机可接收各种电波,从而收到五花八门的电台广播,像新闻、娱乐、音乐、脱口秀等等,我们的大脑也能接收到从别人那里传来的“电波”。而有些人的大脑则过于灵敏了,就像一台雷达一样,哪怕是别人一点点的言语刺激,都能让他痛苦万分,一言以蔽之,这种人的问题就是过于敏感。
其实,适当的敏感并不是什么坏事。比如,我们只有对色彩敏感,才能欣赏到世界名画妙不可言的美妙:我们只有对音乐敏感,才能享受到犹如天籁的旋律:我们只有对所从事的工作敏感,才能有创意地完成任务。敏感这个词常常是和麻木相对应的,当你觉得自己很敏感时,你不用难过,你倒应该庆幸自己起码不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麻木不仁更恶劣的品质了。
听了上面的话,也许你有点为自己的敏感而沾沾自喜了。但是请注意分寸,不要让自己过于敏感。过于敏感就是“过敏”,就像小孩子感冒打针时对青霉素过敏一样,会起很多小疙瘩,如果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过于敏感,生活同样会丢给我们许多解不开的疙瘩。有时别人的一句无心快语,过于敏感的人会以为这是专门针对自己说的,从而给自己增添完全不必要的烦恼,而别人原本善意的批评对他们来说更是犹如一把尖刀。
过敏的人大多是缺乏幽默感的。他们对自己抱有太多的同情,觉得别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伤害到自己敏感的心灵。但奇怪的是,这些过敏的人对别人的痛苦反而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他们的同情心之所以如此有限,可能是因为都用在了自己身上,以至于再也无暇顾及别人的缘故吧。
由此看来,有些人之所以“过敏”,是源自人性中的自私。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很可怕的,过敏会让他长期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中,快乐将与他绝缘——因为他们往往放大了生活的痛苦,反而对生活中的快乐熟视无睹。
为了不让自己过于敏感,那就让我们努力拓展自己的眼界,多关心别人,关心这个世界,把渺小的自己融入到这个大千世界中去。否则,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也和自己一样冷漠,也和自己一样“过敏”,即使解决之道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将永远寻找不到“脱敏”的办法。
是什么杀死了你的快乐2——拒绝“圆满症”
我们岌岌可危地在剃刀边缘追逐我们的“圆满”而不自觉,就像现代的科学能让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却不能保证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我认识一个朋友,唯一的爱好就是吃。当然,可口的食物应该没有人讨厌吧?如果他要了两个汉堡,他吃了一个就饱了,但他照样会把第二个汉堡像篮球手投篮一样“投”到自己的胃里,因为他觉得这样他才吃得“圆满”,直到有一天,他的体重达到了220斤,他才发现自己的身材也“圆满”了,而为了可口的食物,导致他的生活不再可口。
我们许多时候正像我这位朋友一样,过于追求圆满,要上最好的学校,要考最高的分数,要买最贵的车子,甚至在做俯卧撑时每次也一定要做够100下,过分追求圆满会让我们生病,这种病在医学史上尚未命名,我们暂且称它为“圆满症”。
这种病是一种时代病,它跟这个事事追求效率追求效果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我们工作上要求自己做得圆满,在人际交往中也要求自己滴水不漏,我们为了“圆满”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这个世界好像故意跟我们作对似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偏偏很难达到圆满的境界。工作终于加班熬夜圆满地完成了,看望父母的时间却被占用了;自己想说的话“圆满”地表达清楚了,却伤害了朋友的感情:当你“圆满”地做完100下俯卧撑时,却因为最后一下不慎把自己的腰扭伤了,以至于住了好几天医院。看来,圆满真的是可望而不可求啊。
在这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就连不食人间烟火的月亮都有阴晴圆缺,偏偏人类非要追求所谓的“圆满”,岂不是有点不自量力么?圆满就像水中的月亮,只是一种幻想中的美好,稍一触碰,圆满即成泡影。那些所谓的“圆满”不过是一些片面的圆满,生活的一方面圆满了,另一方面便因为这圆满而变得残缺。
但我们通常会因为某方面的圆满而忽视另一方面的残缺,这个时代让我们变得盲目,我们岌岌可危地在剃刀边缘追逐我们的“圆满”而不自觉,就像现代医学能让我们的寿命更长,却不能让每个人都活得有意义。
为什么开刀医生害怕天黑 这些偏见像畸形的种子根植在我们的大脑里,不受我们的理性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开出思想上的罂粟,长出精神上的毒瘤。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时刻,包括黑社会老大在内。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恐惧吗?我们又该如何对付这种恐惧?
恐惧症是人类大脑中不正常的一种状态,它是由儿时心理的扭曲或伤害造成的。但是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患有恐惧症,所以对现代人来说,有一些无甚大碍的恐惧症又是一种正常状态,我们大可不必谈虎色变。
我们婴儿时期的第一声啼哭也许就是恐惧症的雏形,然后随着我们生活经历的增长,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恐惧症。它们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比如有一种听起来非常深奥的“幽闭恐惧症”,它所表达的意思却很简单:就是怕一个人独处,害怕封闭的空间。这种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不经意地被关在了封闭的橱柜里,由此造成了他以后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可以这样说,恐惧症是一种婴儿综合征,与其说它可怕,不如说它可笑,当我们对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感到恐惧时,别人就会说:“别像个孩子一样。”
“像个孩子一样”,这句话揭示了恐惧症的本质。比如,给很多人开过刀的约翰逊医生自己却不敢在黑暗中睡觉,他在睡觉时必须要整晚地开灯。这让我们忍不住感到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习惯了“刀光剑影”的医生像个孩子一样怕黑呢?原因很简单,约翰逊医生在孩提时代曾受到过黑暗的惊吓。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很多的,有些人不止患有一种恐惧症,甚至有些人患有众多的恐惧症。如果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很多这样那样的偏见不也是一种恐惧症么?有人害怕某个数字,拒绝住带那个数字的房间:有人从来不跟某个星座的人打交道,认为这个星座的人会给他带来坏运气:还有的人害,怕独处,哪怕只是10分钟的时间。而这些偏见却被我们冠冕堂皇地称之为原则。它们像畸形的种子根植在我们的大脑里,不受我们的理性控制,久而久之就会开出思想上的罂粟,长出精神上的毒瘤。
但是一些无伤大雅的恐惧症绝非罪孽深重,仅仅是因为我们还保留着孩子的某些可笑的特质,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很容易治好它。一旦治好了,别人就不会再对我们说:“别像个孩子一样”之类的话了。我们或许还会为此感到一丝遗憾呢。
P2-9
有时候,我怀疑人类是否有自虐的倾向!
在书店里随便翻开一本书,里面记录了各个时代圣贤的格言。但是在这些格言里,我并没有读到多少对生活的赞美、对生命的感激。这些书中大多是对生活的抱怨,对人生的怀疑,甚至是对人类命运的诅咒!
请让我们看看这些所谓的“格言”吧!
年轻是快乐的幻觉,中年是上了发条般无休止的劳作,而老年则徒留无限的悔恨。
人生有如顽疾,生命有如无头苍蝇,四处乱飞,却把无意义的迷乱当做乐趣。
生命的真谛在于忍受苦痛,而不在于追寻轻飘飘的快乐。
爱情唯一的好处就是让人们变得愚蠢,让人生因为快乐的假象而荒废!
我真的看不出这些格言里面蕴藏着什么人生智慧。只有那些厌世之人才能想出这些话来,当这些话被另外一些厌世的人听到,他们觉得正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于是就莫名其妙地成了所谓充满人生智慧的真理。然后这种真理又被印刷到书本上面,用一种荒诞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从现在的情况看来,这种格言不但没有给人以任何智慧上的启迪,而且纯粹地误人子弟!试想一下,那些本来对生活抱有一腔热忱的青年看到这些话会作何感想?如果这种厌世的思想像病毒一样在这个世界上传播,那又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有人对我的担忧不屑一顾,认为那些格言虽然残酷,但是却道出了生命的本质。我想问问大家: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谁也不是全能的上帝。难道我们能定义出生命的本质来吗?我所了解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美好与丑恶掺杂的世界里,不管遇到怎样的打击,都能看到希望,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光亮。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股票有可能跌,工作有可能被炒鱿鱼,多年的恋人可能会分手,一手打造起来的企业可能会倒闭,但这都只是生活的一面。生活还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当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当你把它捡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外一面。我们也应该把我们的生活从地上“捡”起来,好好端详一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穷极无聊。
当我们看到生活的另一面,就像小草看见了春风,天空看见了彩虹。在生活的另一面中,有你忠诚的朋友,慈爱的父母,天真的孩子;有艰苦奋斗后的收获,有从不言弃的决绝;有无私的高尚行为,有不计报酬的付出。
黑暗固然存在,但我们要看到阳光的一面。这是人生的正面智慧。如果我们能少一些对生活的抱怨和咒骂,那么就能逐渐接近生命的真理——而这才是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