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编著的《上海色拉(精)》依旧是说不尽的“上海”故事,上海的音乐厅,上海的咖啡馆,书店,客厅,玫瑰,婚纱,教堂,墓地,一条又一条暗藏故事的街道……还有说不尽的欧洲;但却是以她自己为主人公,写逝去的岁月留在她心上的痕迹,淡淡的怀旧气息,她的生活、家庭,她的写作、旅行。作者还为这本书配上她自己画的精美彩画,这是她初次展露她的绘画才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色拉(精)/陈丹燕阅历三部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丹燕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丹燕编著的《上海色拉(精)》依旧是说不尽的“上海”故事,上海的音乐厅,上海的咖啡馆,书店,客厅,玫瑰,婚纱,教堂,墓地,一条又一条暗藏故事的街道……还有说不尽的欧洲;但却是以她自己为主人公,写逝去的岁月留在她心上的痕迹,淡淡的怀旧气息,她的生活、家庭,她的写作、旅行。作者还为这本书配上她自己画的精美彩画,这是她初次展露她的绘画才华。 内容推荐 继“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推出“阅历三部曲”《唯美主义者的舞蹈》《上海色拉》《蝴蝶已飞》。《上海色拉(精)》囊括了陈丹燕1986年至今的散文佳作,见证作者二十五年来目睹的世事,是为“阅历”。 目录 上海色拉 上海音乐厅 地图册 上海咖啡馆的编年史 虹桥的万国公墓 八十年代的婚礼 瑞金二路上一间安静的客厅 准海路上的尼可 五原路的景象 箱子 旗袍沧桑记 我的棉袄 没有红绿灯的马路 让我再做一次你的孩子吧 什么时候不再唱歌 成为_棵树 陈丹燕这个人 我的安徒生 来自印度的短诗 流动的圣节 笔会 回家 自述 奢侈的感觉 风花 华亭路街角的书店 读书的姿势 法拉奇 冬天的阴郁 上海女子的自由 蒂亚迷失在上海 被隔离的传统 九十年代的上海 星光灿烂之夜 喜欢别人东西的滋味 小战士站在杨树下 跋 试读章节 有一道冷盘,在上海大大小小的餐馆里都可以点到,甚至无所谓是中餐馆和西餐馆,那就是色拉。 上海的色拉,是将煮熟的土豆切成小方块,一只苹果切成小方块,一些煮熟的青豆粒,还有同样被切成了小方块的红肠,用色拉酱拌成。听红房子西菜馆的人说,1930年,上海红房子西菜馆开张时,菜谱上就有这样做法的色拉供应,作为开胃的头盆。因此,它是一道很有历史的菜。在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精神封闭的时候,上海市民的家宴上也常常有这道菜,让大家感觉很洋气。它有一个英文名字:色拉(salad),像大多数真的进入了上海日常生活的那些舶来物一样,上海人给了它一个洋泾浜式的中国名字,将它的声音翻译成中文用。 然而,这一味冷盘却不是从美国传来上海民间,也不是从德国和法国传来,甚至不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在淮海路附近曾经遍地开花的俄国馆子里传来,也许上海色拉与俄国菜里的土豆色拉比较相近,但是上海人在里面习惯地加进去红肠和苹果,于是到底不同。在上海的欧美人不知道salad原来被上海人做成了熟菜。红房子的大菜师傅说,这样的色拉是一味上海“番菜”,那是百年以前,上海人对“改良西餐”的叫法。实在的,我们应该说它是一道地道的上海菜。它综合了法国的水果色拉、俄国的土豆色拉和中国人喜食的熟菜的做法。上海人那愿意尝试从欧美来的新事物的种种特点,成就了上海中西两种餐馆里都能够吃到的一道冷盘。在整个上海都买不到一瓶色拉酱的七十年代,大多数上海孩子都懂得怎么用一双筷子,把一只生蛋黄和色拉油搅拌在一起,一直打到手酸,最后终于将它们搅成手工蛋黄酱,用来拌色拉。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上海残留的都市生活方式艰难生存的时候,整个中国,只有在上海的油酱店里能买到零拷的八角二分一斤的色拉油,专门用来做拌色拉用的蛋黄酱。我家大门口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油酱店,买色拉油的人常常用一只吃饭用的青花小碗去买二两色拉油,足够拌一盆色拉了。 P3-4 后记 1986年到2011年,这二十五年我度过自己整个青年时代,度过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我在少年时代曾对闺中女友说,到了三十岁,就自杀吧。在少年的心目中,一个人过了三十岁,可谓老朽,生命的灵光一定已经熄灭了。少年时代激烈的心情里,不希望自己如茶花那样活着,谢在枝头上,像一块朽烂的红布。 因此,这二十五年对我来说不可思议地遥远,但不可思议的是,如白驹过隙,它转瞬之间便已过去。三十岁时,觉得人生有诸多责任与留恋,我还有条新裙子没穿呢。四十岁时刚刚完成《上海的金枝玉叶》,正迷恋非虚构写作的那种空间感,准备写《上海的红颜遗事》。五十岁时在北极见到了神性的自然,突然得到了自然的精神抚慰,世界在我面前展开了越来越宽广的道路,我觉得自己每一条皱纹都来得不容易,每一根白发都有变白的理由。原来,生命的成熟是这样完成的,好像交学费那样,你交出青春,换得智慧。 这三本编辑成册的散文,是我在这二十五年中点点滴滴写下的生活记录。我身处一个巨变的时代,偏安于几条背静的街道,独自坐在椅子上,探望奔涌而过的生活。它们是我记录我之所见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成长的感受。比起我见识过的那些风起云涌的人生,比如黛西,又比如姚姚,甚至三三,还有颜永京,这些散文记录的我的生活,真是太静了。只因为我身处这个时代,所以两相对照,能看到这时代映照在我生活寂静的池塘里,原来倒影如此。 远离少年时代,我渐渐以为,造就一个人的背景,一是他的出身,二是他的时代。一个人的阅历看似只是接受命运,其实也是出身与时代在这个人身上无穷的变奏。少年时代的女友如今还时时见面,彼此望着对方皱纹中的笑影惊叹,原来我们都没自杀,转头一望,却发现三十岁时还太年轻和潦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