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帽筒碎了
顽皮的小宝儿很快乐地对明儿说:“今天我们大家有香脆饼吃了。”
明儿道:“饼呢?”小宝儿做了一个鬼脸,他那张小嘴向教室外撅了一撅道:“你看张先生手里拿的不是吗?不要心急,等一刻自会分给你呢!”
明儿一看,原来是张先生来上课了,手里拿了一包东西,形状很像是香脆饼,便半信半疑地问小宝儿道:“我进校已经几个月,从来不见先生带东西给我们吃过,今天先生为什么拿香脆饼来,你能告诉我吗?”
小宝儿听了明儿的话面上顿时诧异起来道:“今天是张先生的生辰,你难道不知道吗?去年今天,他也拿了许多香脆饼来分给我们吃,今年当然是一样的了。”
说时迟,那时快,张先生走进教室,将纸包打开,明儿以为分香脆饼的时候到了,引颈一望,顿使他非常失望。
张先生的纸包里,并不是香脆饼。却是一个长圆形的帽筒。明儿看了虽觉失望,但他暗想:“先生拿这帽筒来做什么?若说放他戴的帽子,他那顶铜盆帽今天又没带来,这事真有点蹊跷。”
明儿刚想到这里,张先生已将帽筒放在桌上对他们说道:“我们作画,要描轮廓,这是我在上次讲过了,但是不先明白实测的方法,就是描轮廓,也不能十分准确。譬如这个帽筒,离开你们很远,它的大小,你们能画得很对吗?”
学生们都说:“不能!”
张先生道:“那么,只要懂得实测的方法,就好了。”
学生们问张先生,怎样叫做实测法。
张先生说:“你们拿一支铅笔做测量器,闭去一目,将手臂伸直;拿住的铅笔,上端对准帽筒的最上部,再移动大拇指,对准帽筒的最下部;测量得的长短,便是帽筒在画面上的高度;再照样将笔杆横执,就能测量帽筒在画面上的阔度;这种方法,不论画什么都可以应用。
不过,物体在画面上的大小位置,我们不能不注意。画得太大,充满纸幅,看了觉得很沉闷;画得太小,空地太多,看了又觉得很空旷;位置配合不当,也使人觉着不愉快;所以作画之前,不能不依照画纸,定一个长短比例。”
一个学生听了,问道:“假使测量得的太短,和我们预定的长短不合,便怎样?”
张先生道:“可用比例法放大或缩小,比方说这帽筒甲至乙是六寸,丙至丁是二寸,戊至己是半寸,那就晓得帽筒的阔度,当它的长三分之一,帽筒看见的口,当它的长十二分之一,如果帽筒要画大,只要照它比例的长短放大,帽筒要画小,只要照它比例的长短缩小,例如帽筒画十二寸长,它的阔三分之一是四寸,它看见的口十二分之一是一寸,余类推。”
顽皮的小宝儿生性爱胡闹,他听见张先生的话滔滔不休,心里有些讨嫌,便走上去问道:“实测和比例的方法,已都懂了,这帽筒看不见的底,不知怎样画法?”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帽筒给张先生看;不料一个不小心,碰的一声,落在地上,一只很美丽的帽筒,已跌得粉碎了。张先生十分震怒,同学们看了,吓得面面相觑,明儿知道小宝儿闯了大祸,也很替他担忧。
这天下午,小宝儿因此受了惩戒,关了一天晚学。
P16-20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百年钩沉——民国儿童教育大系》
王泉根
美好人生从幸福童年开始,幸福童年基于良好的幼儿教育。教育是以造就人、培养人为基本特征与目标的。“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春秋《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东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正是为了凝聚起使受教育者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幼儿教育,或称幼稚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生最早接受的教育。世界各国所定的幼儿教育的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中国、日本、韩国等为3~6岁,英国为3~5岁,法国为2~6岁,俄罗斯为出生2个月~7岁。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为幼儿园(幼稚园)和托儿所。中国明确规定幼儿园招收3~6周岁的儿童。
中国早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记述,西汉时期编纂的《礼记·内则》中就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等语。古希腊、罗马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都有关于幼儿教育的论述。柏拉图强调教育应从幼儿开始:“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这与中国民谚“三岁看老”、“矫木趁幼,育人趁少”都是相同的意思。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各不相同。欧洲近代幼儿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牧师J.F.奥贝尔于1771年在孚日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德国F.W.A.福禄贝尔、意大利H.蒙台梭利、瑞士J.皮亚杰等教育家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近代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湖北武昌创办的“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宋庆龄、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对发展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事业贡献卓著,影响深远。
幼儿是辉煌人生的起步,这是真善美的缪斯在未经开发的幼者心田撒下的第一片诗之花种,洒下的第一道美之甘露,投下的第一束爱之光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一切事情都是开头最为重要,特别是生物。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幼儿教育对于国家、民族而言,则是关系到国族兴亡盛衰的伟业。鲁迅先生说得很明白:“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1989)的形式,敦促’世界各国保证儿童应有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权利。尽管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不同,今日世界各国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也各不相同,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人类正在趋于一致。在21世纪,幼儿教育仍将成为全球的核心话题之一。
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一方面固然应当眼光向外,从国外的幼儿教育中吸取经验和资源,借鉴国外的一切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观念和做法。但另一方面,也应眼光向内,从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近现代幼儿教育事业中吸收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作为促进新世纪幼儿教育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与有益的资源。 实际上,用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儿教育,包括与幼教事业密切相关的幼儿园读物和图画书,其实我们的民族曾经创造过相当可观的业绩,甚至在某些方面已与世界接轨,堪称一流。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一书中就深有感慨地写道:“很久以来,我作为一个日本的出版人,常感到对中国负有责任。这是因为,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二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然而三十年代以后却由于我国的侵略战争蒙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发展受到阻碍。”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的合力作用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及其与幼教密切相关的童书出版、儿童文化艺术等都有相当出色的业绩。虽然历史已变幻了时空,无以回复旧景,但当年的业绩仍然可以清晰相见,它们以“文锦织成便不磨”的图书形式,被永久地保存了下来——这就是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精心策划组编、精心印制出版的一大批幼稚园读本、幼稚园教育论著、幼稚园教法用书。这些图书集中体现了包括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王云五等我国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儿童文学家、儿童艺术家、出版家的智慧创造和思维成果。最使人心动的是,通过这些图书,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幼儿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密切结合教育实际的幼儿读本和教法用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首先是力倡“幼者本位”的先进儿童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收获是中国人儿童观的转变,即由从前的“父为子纲”、“成人中心”努力转换为“幼者本位”、“儿童中心”。鲁迅先生1919年所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是中国人儿童观转变的宣言书。鲁迅力倡“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社会对于儿童“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这些先进观念正是二三十年代我国幼儿教育努力为之的方向与行动哲学,“幼者本位”是当时出版的一大批幼儿教育论著的重要教育思想,虽然受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儿童本位论”的影响,但同时有着中国早期幼教事业自身的实践探索与本土经验。
其次是突出做人的观念,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和正面价值观。幼儿教育是育人、树人、立人的关键性开端,是为一生做人打基础的时期。因而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处事为学,如何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成为了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与文化责任,而这也正是家长、幼稚园、社会大众寄予幼儿教育与幼教用书的殷切期待。茅盾在1935、1936年写的《关于“儿童文学”》、《再谈儿童文学》中,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现实,肯定“儿童文学应该有教训意味。不但要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满足儿童好奇好活动的心情,不但要启发儿童的想象力、思考力,并且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天真纯洁,爱护动物,憎恨强暴与同情弱小,爱真爱美。”“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并且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茅盾这些主张与观念在二三十年代的幼教用书与包括《幼童文库》、《小学生文库》在内的儿童读物中有着充分的呈现,而这也正是这些童书受到社会、儿童、家长欢迎的原因,同时也成为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思潮和审美追求。
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一流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等,怀抱着为民族下一代谋福祉的愿景,大专家乐于做“小儿科”,而且是专心致志地高品位、高质量地做“小儿科”的事业,包括幼稚园读本、幼稚园教法用书,以及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编写和小朋友最喜欢的图画书的制作,都努力做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甚至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的国际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蕴含在这些图书中的对由五千年甲骨文字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心,自信满满的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像一股清流弥漫天地,流淌至今。这在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不断的战争、救亡、灾祸的背景下,需要何等的担当、意志与努力!193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毁于“一·二八”日本炮火,半年后商务印书馆就在废墟上坚强复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策划出版的是《幼童文库》200册和《小学生文库》500册,并于两年后全部出齐。
正是这种凤凰涅架、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保存了中华文化,也保存了中国近现代的幼儿教育事业及其精神思维成果,在经历了七八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依然能让21世纪的我们可以看到那一页页饱蘸着智者心血和创造的幼教论著,一页页“青春在眼童心热”的儿童文学作品,一页页手绘的绝对可称当时世界一流今天依然美不胜收的图画书……
感谢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与辛苦,将这些尘封已久的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的珍贵图书,精编精印重塑出版。这些图书几乎囊括了民国期间幼稚园教育的三个重要方面:一是幼稚园读本,包括课堂内外的课本、读物及教辅读物(故事、童话、寓言、儿歌、基础常识知识、课外练习等);二是幼稚园教育理论,涉及陈鹤琴、沈百英、雷震清、周尚、梁士杰、陈济芸等儿童教育家的多种教育理论著作;三是幼稚园教法用书,这有与幼稚园教育相关的各科目教案、相关教具和实践操作应用等,从怎样让小朋友在孩童时代就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优质成长入手,从实际出发而定制的各种教育方法。当然,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何将海豚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民国幼教书系转化为今天的教育资源和借鉴,需要我们辨正厘定。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读者,自然有相当的鉴赏能力和应用经验。但流贯在这套书系中的“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凝聚起民族下一代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则无疑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相信这套书系的出版,必将对促进今日中国的幼儿教育、儿童文学、儿童文化产生多方面的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鲁迅)“看一个国家的儿童读物,就可以看出它的未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2012年1月8日凌晨2:15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儿童智识丛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出版的一套小学生课外读物,原书十四种,共三十册。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文学、历史、地理、博物、算术、图画、音乐、园艺、手工、体育、卫生等常见知识领域;图文并茂,语言生动,贴近儿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其以活泼有趣的故事形式娓娓讲述知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体现出当时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理念,于今仍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傅绍先、何玉书、吕伯攸编著的《小画师·小计算·小乐工》为第二册。
《小画师·小计算·小乐工》讲述了:
《小画师》:以故事体裁,讲述小主人公明儿学习绘画的经历,把绘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可供小读者临摹的大量精美图画,以极富趣味性的形式呈现。
《小计算》:以既可独立成篇、又前后连贯的故事形式,讲述几个孩子的生活故事,其中渗透了算术的重要性、有趣的算术游戏及变化丰富的算术习题。
《小乐工》:以一个小主人公用音乐克服妖魔的童话故事,暗示艺术的伟大,涵养儿童智、情、美的感情;其间穿插练习歌谱,可以串成一部十幕小歌剧,供儿童表演。
“儿童智识丛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出版的一套小学生课外读物,原书14种,共30册。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演讲、博物、工艺、书法、绘画、算术、音乐、体育、农艺、写作、卫生、中国地理、外国地理、历史,共计14个常见知识领域。此次修订出版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4册,合编为4册图书,以飨读者。
傅绍先、何玉书、吕伯攸编著的《小画师·小计算·小乐工》为第二册。用故事体裁,叙述画理,以引起儿童学习的兴趣。可作儿童课外读物,如用作小学教本,亦极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