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乔布斯以超人的魅力迅速感染着全世界。他的睿智、他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他语出惊人的精彩语录,令很多人都不得不折服。他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天才,还是艺术家、谋略家、演讲家,甚至还有人说他是魔鬼和天使的完美结合。从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语句中,我们不难读出一种爱慕之情,这就是乔布斯的影响力!
现在乔布斯去世了,我们能够从他的一生中学到什么?张静波编著的《乔布斯的哲学》从乔布斯身上最具闪光点的六个方面入手,详细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他本人,以及对我们读者的人生发展所能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张静波编著的《乔布斯的哲学》从乔布斯的人生、创新、经营、竞争、用人、演讲六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乔布斯一生的成功之道。《乔布斯的哲学》通过对乔布斯成功人生的分析,提炼出对广大读者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人生启示。是一本最经典的成功励志读物。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生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刹那芳华,再回首,已是百年转身。
人这一辈子,太短了。有多少人在临终前,可以拍着胸脯说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该抓住的机会也都没放过?大多数人在现实的逼迫下,不得不低头,让喧嚣的观点掩盖了内心的声音。只有少数人敢于追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收获了成功。
乔布斯很幸运,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半导体的出现,更是引发了一场革命。乔布斯就出生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他的童年时期大部分是在这场革命的核心区域硅谷度过的。那个时候的硅谷,在曼哈顿和阿波罗计划的带动下,大批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成长于此,我受到了这里独特历史的启发,”乔布斯说,“这让我很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就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他开始受到身边大人们的影响,对电子元器件充满了好奇,经常向他们询问各种问题。在这些人里,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那就是他的邻居,也就是惠普公司工程师拉里·朗。他不但给乔布斯带好玩的东西,如碳晶麦克风等,还带他到惠普公司去。也就是在那里,乔布斯第一次看到了电脑,并深深地爱上了它的美。
尽管业余时间的乔布斯如鱼得水,但在学校里,他却是有名的捣蛋鬼,性格孤僻,喜欢恶作剧,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这让他非常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结识了同样个性鲜明、喜欢摆弄电子元器件的费尔南德斯,他们经常跑到学校附近废弃的生产车间里去寻找自己的快乐。不久,在费尔南德斯的引荐下,乔布斯遇到了苹果公司的另一位创始人沃兹尼亚克,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并从此开始了一段梦幻般的合作之旅。
1972年,乔布斯高中毕业,即将进入大学。那个时候,他有很多的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就坐落在硅谷附近。然而,令父母始料不及的是,他却执意选择了远在俄勒冈州的里德学院,理由是那里崇尚自由,而且可以远离父母。更让人惊讶的是,仅仅过了六个月,他就休学了,因为他不知道继续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这个貌似草率的决定,事后看来,却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因为休学,他不用再念自己厌倦的课程,而把时间都花在感兴趣的领域,例如书法、哲学和外国文学。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对佛教的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十年之后,麦金塔电脑里的漂亮字体,同样得益于他当时对美术字的研习。
一个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是幸福的,同时也更容易达成自己的愿望,因为兴趣是成功的阶梯和内在动力。和乔布斯同一年出生的比尔·盖茨,同样是在中学阶段就醉心于电脑和软件设计,同样是在哈佛大学攻读法律学位期间就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中途辍学,最终成就了另一家伟大的公司。对此,乔布斯坦言:“我认为我们两个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发现了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不仅如此,对于所做之事的喜爱,还给了乔布斯巨大的心理力量,使得他每次面对挫折,都能够毅然地坚持自己的信念。1985年,就在乔布斯春风得意之际,由于和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意见不合,而董事会站在斯卡利一边,乔布斯被公司解雇了。
这对乔布斯来说,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他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想到自己的失败经历,他甚至想要离开硅谷。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虽然被踢出局了,但他仍然热爱着以前所做的一切。于是,他决定从头开始。“我很确信,唯一让我坚持下去的,是我对所做之事的热爱。”20年后,当面对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时,他不无动情地说道。
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然后把它做到最好。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请不要放弃,全力以赴,继续寻找。一旦你找到了,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P12-14
每个人从小都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印记。我们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土壤里,然后它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然而有一天,当它变得枝繁叶茂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迷失在欲望的世界里,再也找不到当初的理想和雄心壮志。
少年时代的乔布斯就曾迷失在这样的世界里,他变得颓废、消沉,并开始酗酒、吸食迷幻药,把自己打扮成嬉皮士。但从小被遗弃的遭遇,让他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甚至衣衫褴褛、赤脚前往印度,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印度回来后,他开始迷上禅宗,每日静坐冥想。这让他能够远离尘世的繁复和喧嚣,倾听内心的声音,并始终保持一颗禅者的初心。
17岁那年,当他还在里德学院时,他读到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每当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他都会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不会这样选择?”这让他避免了患得患失的心理,并始终致力于追求人生最美好的东西。
禅者的初心和坦荡的得失观,让乔布斯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大多数人产生了分歧。
当岁月的年轮在生命之树上留下第一个印记时,经验开始积累,教条开始束缚人们的手脚。我们不再像孩子那样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而是有了很多禁忌和避讳。反观乔布斯,你会发现,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没有这样的规矩和条条框框。事实上,他几乎从来不按常规出牌,当大多数人将市场调研奉为圭臬时,他却振臂高呼:让市场调研见鬼去吧!而当大多数厂商把渠道交给经销商时,他却逆流而上,开创了苹果零售店。
随着生命之树不断成长,它开始长出第一个分枝。如同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涉世不深,却开始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诱惑。我们开始变得不淡定,东凿一口井,西凿一口井,到头来一口水也没喝上。反观乔布斯,你会发现,他始终抱住树干不动,每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以,当他重返苹果后,面对杂枝乱蔓的局面,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快刀斩乱麻,把原来300多个项目一下子砍到10个左右,让苹果重新专注于自己的优势。
稚嫩的小树,总有一天会变得枝繁叶茂,引来无数乌儿在此嬉戏、吵闹。如同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随着事业的发展,不得不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喧嚣的观点掩盖了我们内心的声音,让我们渐渐失去了自我。反观乔布斯,你会发现,他总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从来不会因为外部的喧嚣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当苹果陷入困境后,他们开始力邀乔布斯重返苹果。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段姻缘,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甚至嘲讽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关闭苹果公司,把钱还给股东们。”然而,乔布斯顶住压力,毅然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他当然懂得其中的风险,但他更清楚,苹果就是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四十多岁时,岁月的沧桑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圆滑、世故和功利,我们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棱有角,不知道妥协为何物。我们按照世俗的标准,修剪自己的枝丫,自以为这就是成熟。反观乔布斯,你会发现,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妥协”这两个字。他对完美的追求近乎偏执狂般的执著,甚至连机箱内的电路板也要设计得很漂亮。当有下属质疑,没有人会去看电路板时,他生气地答道:我会!
最后,当乔布斯沿着树干,径直走向人生之巅时,我们才发现,自己还徘徊在数不清的岔路口前,一会儿走向这个树枝,一会儿走向那个树枝,像只无头的苍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成熟和世故而沾沾自喜,却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阅读这本书,阅读乔布斯的哲学,将有助于你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
每本书的出版,都离不开幕后英雄的支持。本书从策划伊始,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他们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和建议。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了宁静的写作环境。
其次,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无私的支持,鼓舞了我的士气,使我克服了诸多困难。
我还要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杜康先生,是他以敏锐的眼光和极大的信任,接受了书中的观点,使得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张朝贵、钟翠芳、牛晓玲、牛领辉、王帅、张昀明、陈宇峰、王义龙、张燕、陈志国、赵菁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一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参阅和借鉴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得益于前人的努力,本书才能够如此生动、丰富。限于篇幅,书中未能全部列出。在此,谨向各位专家和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