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作者焦维新)引领孩子成长的最佳科普读物,带领大家全方位探索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世界。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讲述了人类早期月球探索的有趣故事,介绍了在我国嫦娥工程立项前广大科技人员关注月球探测的情况;展望了未来的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美好远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青少年太空探索科普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航空航天 |
作者 | 焦维新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作者焦维新)引领孩子成长的最佳科普读物,带领大家全方位探索浩瀚而神秘的宇宙世界。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讲述了人类早期月球探索的有趣故事,介绍了在我国嫦娥工程立项前广大科技人员关注月球探测的情况;展望了未来的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美好远景。 内容推荐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作者焦维新)用最新的探测成果,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月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风貌;论述了什么是月球文化、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的相互推动作用;讲述了人类早期月球探索的有趣故事,透视了新时期中国、日本、印度和美国月球探测的突出特点;结合作者自身经历,介绍了在我国嫦娥工程立项前广大科技人员关注月球探测的情况;展望了未来的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和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美好远景。 《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可作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普读物,对从事深空探测的科技人员也有重要参者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月球概览 1.全球特征 2.局部特征 第二章 月球文化 1.月球文化的内涵 2.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 第三章 月球探测回顾 1.高峰期 2.寂静期与恢复期 第四章 新时期的月球探测 1.国外的探测活动 2.嫦娥工程 第五章 未来的月球探测 1.俄罗斯要重振航天事业 2.不知美国人想干什么 3.日本和印度跃跃欲试 4.嫦娥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六章 人类重返月球 1.人类为什么要重返月球 2.未来载人登月的特点 第七章 全月面着陆点 1.根据科学目标选择的着陆点 2.月球资源丰富区 3.特殊地形地貌 第八章 月球基地 1.为什么要建立月球基地 2.月球基地的主体结构 3.月球基地的辅助设施 试读章节 月球文化是指月球的存在对人类的知识、文学、艺术、信仰、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和渗透,可以这样说,人类文化与月球有不解之缘。同时,月球文化的发展又激发了人们进一步关注月球、深入了解月球,促进月球探测和月球科学的发展。 月亮是人类用肉眼就能分辨出表面结构的天体,虽然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绕地球运动,但总是不断地给人们一些新意。不管是十五的圆月,还是弯弯的月牙,都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因此,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以月亮为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比比皆是。 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是诗歌,其中与月亮有关的作品是非常多的。占诗对月球有许多精彩的描述,同时借助于月球表达思情的联想、情感的宣泄,甚至引发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对于月球的描述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诗篇,如李自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白居易《暮江吟》中是这样描写月牙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至于捕写月光的诗,那当属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早在南北朝时,乐府民歌就将月亮与人们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秋风人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金风扇素节,玉露凝成霜。登高去来雁,惆怅客心伤。” 许多诗歌都把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脍炙人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唐朝牛希济的《生查子》写得更明确: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俗话说“诗言志”,诗歌最能表达人的志向了,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仙”想飞上九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这不仅反映酒酣之时的兴致,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流露。再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写道: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玄晖”指的是南齐诗人谢眺的字。诗人描绘的是一幅空灵洁净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珠似的从月光中滴洒下来,走进其中让人身心涤荡。诗人借月下之景表露出自己喜爱洁白、仰慕谢胱、追慕高远的情怀。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让我们思考月球是怎样起源的。诗仙李白在《把酒问月》中也发出同样的感慨:“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一些诗句中,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李白的“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达了这种感慨。再如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中点睛之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则包含了作者由月而引发的对宇宙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命运稍纵即逝的慨叹。 至于现代歌曲、乐曲和戏曲,与月亮有关的就更多了,如歌曲《十五的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好月圆》《彩月追月》《月儿高》等等。 国外的流行歌曲也有许多与月亮有关,一家网站还评选出20世纪十佳月亮歌曲,其中一首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蓝月亮》。 国外经典音乐也不乏月亮,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克劳德,德彪西的《月光台》。 我国传统戏曲京剧和豫剧也推出了《嫦娥奔月》。在绘画和摄影作品中,也有相当多以月球为题材的。 如今,在电影、电视以及电脑动画等现代化媒体中,也包含了大量以月亮为主题的作品。 在远古时代,尽管生产力非常落后,但人们不乏想象力,在漫长的岁月中,创作出许多美妙绝伦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有捕写开天辟地的,有解释大自然的,还有歌颂各种英雄的,其中有不少是与月球有关。 说起神话,人们自然想到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传说中的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做丸,团成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后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然由月中飞来+夫妻团聚。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出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宿求。 中国有嫦娥奔月,西方有月亮女神。印度教则认为月球是众神的酒杯+因此同时也是酒神。 如果说神话有些太离奇,科学幻想则赋予了某种程度的可能性。因为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小说家,法国人儒勒·凡尔纳和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是公认的科幻小说奠基人。《从地球到月球》(1866)、《环绕月球》就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P21-23 序言 月球有讲不完的故事,光是月球的起源和演变,就有很多话题。但本书不准备系统地讲这些科学问题,而是着重介绍近年来人类探索月球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从2007年开始,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进入了新时期。由于科学目标明确,探测仪器先进,因此,尽管发射的卫星数量不多,但取得了以前无法获得的成果。 首先,从月球的整体特征谈起。目前拍摄的月球图像,可以分辨出几米的特征。我们结合这些高分辨率图像,细说月球正面、背面和南北极的特征。这些高分辨率图像确实令人震撼,看过之后,整个月球的风貌就可一目了然了。 其次,月球的局部也很有特色,美丽的虹湾、宽广的月海、连绵的高山、壮观的峡谷,如礼花绽放样的陨石坑溅射物,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熔岩管。看到这些特色地区的景致,我们就会感到月球这个近邻还是蛮有特色的。 月球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的话题。因为我们不会停留在历史上那些神话故事和美好的传说,而是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月球文化?月球文化与月球探测有什么关系? 我们现在所掌握的月球知识,都是从以往的月球探测中获得的。要想进一步了解月球,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月球探测方面,我们简单地回顾了月球探测的历史,介绍了当前正在进行的探索。同时,我们还展望了未来的月球探测前景。 登月一直是中国人美好的愿望,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已经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中华民族究竟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呢?登上月球后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在本书第六章“人类重返月球”和第八章“月球基地”中,读者可以得到答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