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可夫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隆彬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可夫大传》是一部传记文学。作者徐隆彬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前苏联问题,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有数部专著出版。本书全面展现了朱可夫前半生的辉煌和他后半生的坎坷。作者凭借翔实的资料,用生动的文笔,将传主的整个人生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内容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充满戏剧色彩,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

内容推荐

朱可夫是上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战将之一,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斯大林把他视作“胜利的象征”,每当哪个地方出现了险情,都要派他前去排除;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对他也极为推崇,说他在所有享有荣誉的苏联统帅中“是最杰出的”。然而战后不久朱可夫却运交华盖,遭到了斯大林的连续贬抑。斯大林逝世后,朱可夫终于否极泰来,东山再起,在军队的建设等方面颇多建树,且为赫鲁晓夫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排除政敌、脱离险境立下了汗马之功,但最终却又惨遭赫鲁晓夫的罢黜。这本《朱可夫大传》为我们介绍的就是这位苏联名将的传奇一生。

《朱可夫大传》由徐隆彬编著。

目录

第一章 苦难的童少年时代

 一、寒门之子

 二、毛皮匠学徒

第二章 战场拼杀的青春岁月

 一、投身于“一战”战场

 二、搏杀于国内战争战场

第三章 从骑兵团长到军区副司令

 一、崭露头角的年青才俊与久负盛名的内战英雄

 二、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三、将身份特殊的第4师再度带成明星师

 四、肃反运动中的遭遇和升迁

第四章 哈勒哈河战役总指挥和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

 一、巴英查岗山之战

 二、全歼日军集团

 三、耀眼的军界新星

 四、莫斯科高级指挥员会议和“蓝”“红”方对抗大演习

第五章 红军总参谋长

 一、艰难的备战

 二、战争前夜与战争之始——我们该怎么办

 三、西南方向的局部反击

 四、西部方向的溃退与斯摩棱斯克战役

 五、朱可夫与斯大林在对战局看法上的分歧

第六章 西部方向的沉寂与西南方向的惨败

 一、叶利尼亚战役

 二、西南方面军主力被歼

第七章 列宁格勒保卫战

 一、临危受命

 二、不辱使命

第八章 莫斯科会战

 一、再次临危受命

 二、粉碎德军的第一次强攻

 三、粉碎德军的第二次强攻

 四、苏军的有限反攻

 五、鲁莽实施而未达目标的总攻

第九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

 一、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及所带来的危机

 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及反攻计划的酝酿出台

 三、反攻战役的准备与实施

 四、与“指环”战役南北相对的“火花”战役

第十章 库尔斯克会战

 一、防御与反攻计划的制订

 二、由防御转为进攻

第十一章 驰骋乌克兰

 一、打破“东方壁垒”——解放基辅

 二、科尔松一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

 三、进抵喀尔巴阡山麓

第十二章 驱敌出境

 一、“巴格拉季昂”战役

 二、杀奔维斯瓦河

第十三章 向西挺进

 一、最高统帅部的挺进计划

 二、向西挺进的各路大军

第十四章 卫国战争的胜利

 一、柏林战役

 二、受降仪式

 三、对战争的总结

 四、庆祝胜利

第十五章 苏联驻德最高军事行政长官

 一、对柏林及德国苏占区的接管

 二、在对德管制委员会内和西方盟国代表的合作与斗争

第十六章 从巅峰跌人低谷

 一、惨遭指控和流放

 二、基里钦科的告状和布尔加宁的汇报

 三、“谢莫奇金的控告”、阿巴库莫夫的搜查和朱可夫的申辩

 四、竞相推避的“瘟神”

 五、继续搜罗罪状

 六、遭贬的原因分析

第十七章 前度朱郎今又来

 一、重返国防部

 二、恢复清白名

 三、擒拿贝利亚

第十八章 军事改革与军事建设

 一、裁 军

 二、降低军官的薪金与任职年龄

 三、军事建设理论

 四、库兹涅佐夫事件

第十九章 “义务外交部长”

 一、在改善苏美关系的行动中所扮演的“义务外长”角色

 二、在修复苏南关系的行动中所扮演的“义务外长”角色

第二十章 批判个人崇拜与平反军人冤案

 一、批判个人崇拜

 二、平反军人冤案

第二十一章 朱可夫与波匈事件

 一、朱可夫与波兰事件

 二、朱可夫与匈牙利事件

第二十二章 帮赫鲁晓夫战胜政敌

 一、出手解救赫氏

 二、降服赫氏政敌

第二十三章 被赫鲁晓夫驱赶下台

 一、罢黜朱可夫的密谋活动

 二、实施罢黜的两次会议

第二十四章 赫氏倒台前的痛苦岁月

 一、被继续批判和贬损

 二、遭当局监视和警告

 三、冷眼旁观赫氏的困境

第二十五章 返暖还寒的最后十年

 一、权利和礼遇皆渐恢复 “十月全会”阴云仍未散去

 二、回忆录

 四、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戈利科夫顿时被气得满脸通红,粗暴地质问道:“作为一名未来的军长,还夸赞人民的敌人,这难道不危险吗?”

朱可夫则仍大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被逮捕。我想,大概是搞错了。”

接下来,戈利科夫又要求朱可夫就骑兵第3师政治委员云格在一份检举报告中对朱可夫提出的两项指控——对待下属态度粗暴且对政工人员的作用和意义估计不足,他的妻子在教堂为他们的女儿做了洗礼——做出解释。

对于第一项指控,朱可夫辩解说:“我不是对谁都粗暴,只是对马虎从事和玩忽职守的人粗暴。至于说政工人员的作用和意义,我看不起那些阳奉阴违、不提高自己、不帮助指挥员完成训练和教育任务、在应该表现出布尔什维克坚定性和坚强性的地方进行恶意煽动的人。”

对于第二项指控,他回答道:“这是不聪明的杜撰。让我吃惊的是,云格这个并不愚蠢的人怎么会如此胡说八道,再说他在写报告之前也应该调查一下。”

朱可夫既不揭发他人,自己也不认错的态度,让戈利科夫更加气恼,谈话气氛也越发紧张。就在这时,代理军区司令员穆林不期而至。

刚一见面,穆林就向朱可夫提到了将推荐他为骑兵第3军军长一事,并问他对此有何意见。戈利科夫见状忙将云格的那份检举报告递了过去——报告上的一些重要地方已被他用红铅笔做了标记——意在让穆林对军长的人选问题再做慎重考虑。

不料穆林在看过报告后却说:“应该请云格同他谈一谈。我想,这上面有不少无中生有的事。”接着又对朱可夫说,“回师里工作去吧。我会把自己的看法向莫斯科报告。我想,您很快会去第3军工作的。”

回师里工作了一个多月也未见莫斯科的任命下达,朱可夫猜测一定是戈利科夫把自己根据云格的那份报告得出的否定意见向莫斯科做了反映,担任军长一事已经泡汤。而他对此不仅没有感到惋惜,反而还有些暗自庆幸。他后来写道:“坦率地说,对没有收到升官的任命甚至有点感到满意,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安全机关不知为什么特别积极猎捕高级指挥员。一个人刚要被推到高级领导岗位,就马上被当作‘人民的敌人’逮捕并关进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地下室。”然而一个多月后莫斯科还是下达了对朱可夫骑兵第3军军长的任命书,而在此后的一两个星期,曾检举过朱可夫、刚升任军政治委员的云格和曾力挺过朱可夫的代理军区司令员穆林则先后以“人民敌人”的罪名被下了大狱。

担任骑兵第3军军长后,朱可夫发现,由于一次次的逮捕,部队的训练和教育水平已大大下降,纪律变得松弛,军事技能衰退;一些人热衷于蛊惑煽动,对那些要求严格的指挥员造谣诬陷,乱扣帽子,致使指挥员们终日担惊受怕,不敢开展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朱可夫忧心如焚,不得不出面干预,而且其态度非常坚决和强硬。这就引起了那些运动狂热分子对他的仇视。他们虽慑于他的威严不敢当面向他发难,但背后却给军区军事委员戈利科夫和国家安全机关写去了告状信,说朱可夫对肃反运动心存不满,对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怀有敌意。

尽管戈利科夫和国家安全机关都没有因此而再找朱可夫的麻烦,但他对有人向自己暗放冷箭之事还是知道的。然而他并未因此而变得瞻前顾后,畏首畏足,而是依然主持公道,勇敢地保护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志。

在第27师举行的一次党员大会上,一些人欲将师长别洛科斯科夫置之死地,指控他与人民敌人乌博列维奇、谢尔季奇(原骑兵第3军军长)、云格关系亲密,而对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则漠不关心。在长达3个小时的会议过程中,发言者众口一词,轮番对别洛科斯科夫进行了攻击。最后军代理政治委员诺维科夫根据发言者的意见做出结论:别洛科斯科夫有愧于党员称号,应将他开除党籍。

在此紧要时刻,朱可夫军长突然挺身而出。他不待与会者就诺维科夫的提议进行表决便接过他的话说:“我很早以前就了解别洛科斯科夫,他是一位诚实的共产党员,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同志,一名优秀的指挥员。他同乌博列维奇、谢尔季奇、罗科索夫斯基纯粹是工作上的关系。再说,还不知道乌博列维奇、谢尔季奇、罗科索夫斯基为什么被逮捕,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逮捕的原因。有关部门自然应该会查清被捕者的犯罪事实,通知我们为什么追究他们的责任,我们为什么要先于有关部门下结论呢?至于其他问题,都是一些小事,没有原则性的意义,别洛科斯科夫同志会从大家的批评中给自己做出结论的。”

P42-43

序言

大约两个月前,徐隆彬教授把他所写《朱可夫大传》一书的书稿寄给我并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10年前,我曾为徐隆彬教授的《赫鲁晓夫执政史》作过序。在徐隆彬教授的四部著述中,有两部让我来作序。这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难以言喻的荣誉。通读全书,感悟良多。我首先为徐隆彬教授在日益物化浮躁的年代仍执迷于学术所感动,其次为他严谨、勤奋、著着的学术精神所折服。我想就这部书谈点个人的读后感。如果能为读者起到某种导读的作用,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朱可夫是上世纪世界最著名的战将之一,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斯大林把他视作“胜利的象征”,每当哪个地方出现了险情,都要派他前去排除;素有“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对他也极为推崇,说他在所有享有荣誉的苏联统帅中“是最杰出的”。然而战后不久朱可夫却运交华盖,遭到了斯大林的连续贬抑。斯大林逝世后,朱可夫终于否极泰来,东山再起,在军队的建设等方面颇多建树,且为赫鲁晓夫在尖锐的政治斗争中排除政敌、脱离险境立下了汗马之功,但最终却又惨遭赫鲁晓夫的罢黜。正是由于朱可夫在战争期间叱咤风云、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辉煌人生和战后起落跌宕的曲折命途,使世人对他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仅我见到的国内外学者撰写的关于他的专著就不下10部。

但让人不能不感到遗憾的是,这些专著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对朱可夫的后半生(从1946年4月朱可夫卸去驻德苏军总司令兼苏联驻德最高行政长官而返回莫斯科到他去世)都写得过于简略。美国人小奥托·普蕾斯顿·钱尼的《朱可夫传》和俄罗斯人亚历山大·热列兹尼科夫的《朱可夫》,是两部较有影响的朱可夫传记,但因出版时间较早,受当时所能见到的资料的限制,对朱可夫的后半生都写得非常简单和笼统,前者在392页的书稿中只写了42页,后者在长达488页的篇幅中仅写了63页。英国人艾伯特·阿克塞尔的《朱可夫元帅》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个比较著名的版本,可是在全书302个页码中,对朱可夫的后半生竞也只写了大约60个页码,而且在这有限的篇幅中,关于朱可夫婚姻家庭和回忆录遭删改情况的描写又占用了大约一半,也就是说,对朱可夫后半生在军界和政界的活动情况和他下台之后的其他遭遇仅写了约30页。对朱可夫的这种研究状况便是徐隆彬教授之所以要写这部书的主要原因。在这部40余万字的书稿中,徐隆彬运用大量解密档案资料,对朱可夫的后半生分作10章,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描写和评论,其篇幅同对他前半生的评述大体相同。

以卫国战争的爆发为界,朱可夫的前半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他从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毛皮匠学徒,成长为红军的大将和总参谋长,实现了从奴隶到军队的高级将领和高层领导人的传奇跨越。那么朱可夫何以能实现这种跨越呢?对此本书从他在童少年时代就表现出的异于常人的品质,他的崇高理想,他坚忍顽强的性格、争创第一的上进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以及他所幸运地得到的机遇和帮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揭示。同时作者也有意识地强调了这一阶段朱可夫在组织和指挥部队方面所得到的实际锻炼以及对世界先进军事理论的钻研,意在说明,朱可夫之所以同德军一开战就出手不凡,尔后又屡战屡胜,绝非偶然,而是同他在战前的反复磨炼和知识积累有着直接关系。

在第二个阶段,朱可夫组织和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且都取得了辉煌战果。由于能力出众,功勋卓著,他晋升为副最高统帅职务和元帅军衔。本书在叙述朱可夫在这一阶段的辉煌经历时,着重探讨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朱可夫所总结出来的他本人的、其他苏军将领的以及敌军将领的取胜经验和失败教训,试图使广大读者、尤其是军人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朱可夫的后半生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他1946年4月由柏林返回莫斯科至1957年10月他被罢官。在这个阶段,朱可夫大起大落,命运极为曲折,但同时他又广泛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活动,为苏联的军队建设、平反冤案、外交工作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苏联领导人的权力角逐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尽量完整和系统地讲述朱可夫这段不为人详知的经历的同时,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朱可夫虽根据命令指挥了苏军对匈牙利事件的武力镇压,但他心里其实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朱可夫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不一样的;朱可夫被罢黜的原因虽主要是赫鲁晓夫对他的猜忌和担忧,但他自己也并非毫无过失,等等。

第二个阶段从朱可夫下台、退休到他逝世。在这个阶段,朱可夫在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前是处于被批判、遭监视和警告的境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他的名誉、待遇虽渐被恢复,但赫氏在驱他下台时强加给他的罪名却终未能去除。本书对朱可夫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同样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且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如赫鲁晓夫在下台前向朱可夫抛投橄榄枝的原因和勃列日涅夫坚持不为朱可夫平反的原因等。

总之,该书史论结合,边述边论或寓论于述,其中不少地方的述论都可资借鉴,给人以启迪。这里仅略举两段。

一段是针对士兵和低级军官的: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军人们自然已无仗可打,刚刚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下来的他们于是有了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表现。一些军人厌倦了腥风血雨、行踪不定、骨肉分离的军旅生涯,他们向往土地、车床,希望与家人团聚,因而主动提出复员,离开了部队。在自愿且又合乎条件留在部队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经过战争的磨砺,已经成了军事通,再无什么可学了。他们眼向后看,感觉良好,常常陶醉于自己的当年之勇或当年之功,在新兵面前挺胸拔脖,指手画脚,俨然一副教师爷的派头。而另一部分人却看到了世界先进国家军事水平的迅猛发展,把目光瞄向了未来战争,并因此认识到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自学和进入军事院校深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朱可夫就是这后一部分人当中的突出一员。

不言而喻,这三种人的不同选择与表现,决定了他们今后不同的作为与命运。

另一段是针对将领和他们的首长的:

其实无论是伏罗希洛夫,还是同样因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而多遭非议的布琼尼,都曾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叱咤风云、威震敌胆、战功卓著的杰出将领,但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就渐渐离去了。每个时代都会造就自己的优秀将领,而每个时代的优秀将领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大量出现的新武器和新兵种,既对军事将领们的军事知识、个人素养、驾驭能力和作战的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军事学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伏罗希洛夫等人过去所积累的那些经验。他们原来那些驾轻就熟且又屡试不爽的战术,有许多就难再派上用场了,这样他们也便由昔日的名将之花逐步变成了明日黄花,难以再领风骚了。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他们本人因缺乏自知之明而对一些重大战事主动请缨,还是他们的上级首长因对他们缺乏清醒认识而仍对他们委以重任,那么对于国家和他们本人来说都只能是一种不幸。

毋庸讳言,这种情况往往是有关当事者很难避免,而又确实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该书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由于受资料方面的限制,对朱可夫在担任国防部长后的某些军事改革措施写得不够丰满,而且有些笼统;各章节的分量与篇幅不太均衡;此外,对朱可夫某些文章的介绍似应更概括、凝练些。从本质上讲,徐隆彬教授是一位学者,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传记学家,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多有史实依据,少有个人的想象,语言洗练,文风纯朴。《朱可夫大传》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对朱可夫的一生描写全面、资料翔实、述论得当的优秀传记,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常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后记

到目前为止,我所见到的国内外学者撰写的各种版本的朱可夫传记,皆对朱可夫的前半生写得比较详细,对他的后半生则写得极为简略,有的甚至对他的后半生毫无涉及。本书则运用苏联解体后解密的有关文献,包括未经当年苏联审查机关删改的朱可夫回忆录原稿,对朱可夫的前半生和后半生都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叙述。因此,本书的内容应该说是比较充实和新颖的。

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所起的“救火队长”作用、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所表现出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以及他在战后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命途,无疑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然而在这里我却想请大家特别注意一下在卫国战争之前朱可夫从童年到成为红军总参谋长这段时间的人生经历,在这段时间中,在基本上是和平的环境里,他竟从一个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毛皮匠学徒成长为红军的高级将领和耀眼的军界新星。如果说我们都望子成龙,也希望自己能有较大的发展的话,那么我们从朱可夫的这段人生旅程中必会得到巨大的教益。在写朱可夫的这段经历时,我曾几次为他的刻苦、上进感动得落泪,也曾动情地对妻儿讲: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朱可夫的同时代人,如果他能把朱可夫走过的路按照朱可夫的自我要求毫不走样地走一遍,那么他即使成不了朱可夫那样的大军事家,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部著名小说,但我觉得格奥尔基·朱可夫的故事比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更能说明钢铁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在这部书稿即将付梓之时,我要再次对我尊敬的师长和朋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社社长常玢研究员表示感谢,他在2012年7-8月份天气最为炎热的日子里为我审读了这部书稿,并用铅笔逐章逐节地作了修改和订正,尔后又欣然为之作序,从他的序文中亦不难看出,他对这部拙稿的审读是多么的用心和仔细。我也非常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李岱岩主任,他不仅为本书的编审倾注了大量心血,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比如,在戈尔巴乔夫推行“历史无空白点”的那个时期为什么依然没有为朱可夫恢复名誉的问题,我是在他的建议下才补写了几段文字进行解释的。

由于本人的学识所限,书中的欠缺和不当之处肯定不少,诚望同行专家和读者朋友能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

徐隆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1:46